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网络时代教与学发展趋势展望
第十一章网络时代教与学发展趋势展望比尔。盖茨曾说过:“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要帮助提高教育。”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本章学习要点本章主要从网络时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对网络时代下教与学的再认识。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要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并简要的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的新趋势,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内容结构11.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再认识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11.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11.2.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11.3.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11.3.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11.3.3移动教育11.3.4虚拟现实11.4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计算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一、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教师要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差,而且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信息分散等因素,造成信息吸收困难。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使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效应。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一、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已成为老师必备的能力之一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二、网络时代要采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那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授课模式,而在网络时代下,为了适应现代教学,教师要更新观念,迎接挑战,在教学中从过去那种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上丰富的资源,来推进素质教育。11.1.2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一、网络时代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幻灯、录像等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缺陷: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11.1.2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一、网络时代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网络时代,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是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内容结构11.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再认识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11.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11.2.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11.3.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11.3.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11.3.3移动教育11.3.4虚拟现实11.4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网络时代的学习要从学会积累到学会选择、从循序渐进到实现跳跃,学会学习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使教育从过去“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网络教学就是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自主管理学习进程,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积极主动去积累和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也就是说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容结构11.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再认识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11.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11.2.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11.3.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11.3.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11.3.3移动教育11.3.4虚拟现实11.4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一、网络时代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即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二、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应该转换网络教学的互动性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来实现合作教学,即多向交互。多向交互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多极互动。在多向交互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引导者,又是学习者、积累者,学生既是学习者、接受者,又是传播者、探索者,教、学两者结为一体,相辅相成。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二、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应该转换教师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辅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内容结构11.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再认识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11.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11.2.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11.3.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11.3.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11.3.3移动教育11.3.4虚拟现实11.4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整合模式学习的特征就是外向和开放1)学习过程的开放首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其次,打破“感知——理解——结论”以掌握结论为目标的封闭式过程,建构“问题——探究——理解——问题——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探究发现、创造实践和自我评价反馈等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中,训练创新思维及创新学习能力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2)学习空间和内容的开放互联网是一个无际的、自由的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海量的信息资源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冲破时空限制,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善于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来丰富静止的、孤立的学科课堂教学,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的思维和开拓创新的人格。内容结构11.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再认识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11.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11.2.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11.3.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11.3.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11.3.3移动教育11.3.4虚拟现实11.4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传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的教育活动。以往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学习,许多生动的教学情境得不到展开,而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介进行教学,让学生增加体验,实现眼、耳、口、鼻多通道的“全感官”学习,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模拟功能“再现”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学习,计算机及其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更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内容结构11.1网络时代教与学的再认识11.1.1网络时代的教师和教学手段11.1.2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11.1.3网络时代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转换11.1.4网络时代知识信息的整合化11.1.5网络时代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各个层面上实现教育平等11.2处理好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11.2.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11.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展望11.3.1社会性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11.3.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11.3.3移动教育11.3.4虚拟现实11.4网络时代使终身教育成为普遍趋势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有关概念1、传承:就是继承和发展,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世代继承先辈们已经了解的知识,使他们批判继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扩大、加深、重新组合和发展。2、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让学习者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是开拓与突破。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关键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1.2.1知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二、传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传承和创新相互对立却又互为补充,并在对立中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内容,即教和学的过程。我们渴望创新,但希望从我们已知和理解的基础中创新;我们也需要传承,但是如果只凭借经验,我们将无法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应对现代生活的多元化问题。总之,教育不仅要自觉担负起知识传承的使命,而且尤其要担负起知识创新的重任。内容结构11.1网络
本文标题:网络时代教与学发展趋势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6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