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主讲内容1、公司简介2、案件背景及事件始末3、蓝田公司财务疑点分析4、蓝田的挽救工作公司简介蓝田股份是在三家企业的基础上创立的:(沈阳市新北副食场1987、沈阳市新北制药厂1988、沈阳连华大酒店1991)1992年10月,三家企业用其全部资产发起设立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总股份6696万股,其中国家股1828万股,法人股3525.6万股,向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公司简介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9696万股的总股本。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全称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其中,第一大股东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第二大股东为农业部,占18.86%,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2000年1月5日,公司由沈阳迁至洪湖市瞿家湾镇,并更名为湖北蓝田股份。公司简介中国蓝田总公司是属于中国农业大型企业,主创始人瞿兆玉。蓝田股份,主营业务收入98%来自农副水产品和饮料。农副水产品主要指的是桂鱼、鲤鱼、草鱼等淡水鱼类,中华鳖、青虾以及莲子、莲藕、菱角、茭白、莼菜等水生植物。饮料则是出现在各个广告媒体上的野莲汁、野藕汁、蓝田矿泉水等。案件背景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蓝田股份只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蓝田事件始末2、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虚增资产违规行为,责任人瞿兆玉罚款10万元6、3月18日,生态农业股再度停牌一天,股票简称由生态农业变为ST生态。1、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3、导火索: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5、2002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生态农业被强制停牌,当天下午全线跌停。4、2002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瞿兆玉及其继任者保田等10名公司管理人员被拘传。7、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1996年公司用发股募集资金投入子公司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但由于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瞿兆玉要想实现上市时承诺的4年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就必须走上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由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蓝田曾向证监会提出过三次配股融资。前两次配股成功,减轻了公司的财务压力,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涨。1999年5月蓝田再次提出配股申请时,被证监会调查。然真正解开蓝田财务面纱,剪短蓝田资金链的并不是证监会,而是一个文弱的学者神话破灭——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她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神话破灭——600字文章点燃导火索刘姝威仅常用的20多个财务指标,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率等揭露了蓝田股份的财务丑闻,让这个”中国农业第一股”真正陷入危机。而因为这篇600字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表,也让刘姝威卷入人生中最大纠葛与风波之中一篇文章引发的纠葛后续详情思考:为什么刘姝威会陷入风波?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据刘姝威介绍,写这篇文章与她的一本书有关,书是应约而写的,即《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刘姝威说,书的初稿完成之后,有同志曾提出建议:你这书里有十几个案例,不如详细分析一两家上市公司,把这一两家上市公司分析透了,便于读者能够整体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技术。刘姝威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注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正好这个时候,2001年10月8日,蓝田发了一个公告,说证监会已经开始对它进行调查了。于是,蓝田进入了刘姝威的视野。2001年10月9日起,刘姝威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负1.27亿元。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在刘姝威看来却是:蓝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这个结果令刘姝威震惊。她给出的最后判断是,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它是一个空壳!这对蓝田是非常危险的,而对银行就更危险。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600字短文的标题是: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该文章指出,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建议银行尽快收回蓝田股份的贷款。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刘姝威第一时间把文章交给《金融内参》,是因为她是《金融内参》的联系作者,但对于此后由该文引出的种种纠葛与风波,她却没有任何预感和思想准备。《金融内参》是《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刊物属于机密级。该短文刊发24天后,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副总裁陈行亮两个首脑人物“登门造访”斥责刘姝威的发文行为刊登那篇600字“惹事”文章的《金融内参》,也急忙发表“本刊启事”——《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12月13日,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起诉刘姝威“该文所述事实完全失实”,属“捏造事实”。请求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法院的传票彻底打破了刘姝威平静的研究生涯,甚至遭遇了平生第一次的“死亡追杀”。从2002年1月10号开始,刘姝威陆续收到了一些来历不明的恐吓邮件恐吓电话,如“1月23日是你的死期”,里面还有更耸人听闻的语句。这更给她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样的时候,刘姝威仍然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我绝对不会说我这篇文章是错的。虽然没有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但对付一个没有靠山后台的普通知识分子,蓝田的实力还是绰绰有余。四面楚歌的刘姝威奇怪:蓝田集团怎么可以看到属于机密的《金融内参》?这分明是窃取国家机密!她急忙拨打110报案,但“110”回答:报案的应该是《金融内参》。孤立无援的刘姝威给瞿兆玉总裁发去传真,警告说,如果你不撤诉,我将向全世界公开蓝田财物的分析过程!但蓝田没有撤诉。穷途末路的刘姝威,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公布了她长达2万多字的《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2002年,戏剧性的一幕拉开了,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对刘姝威的起诉被法院驳回。1.偿债能力分析2.农副水产品销售收入分析3.现金流量分析4.资产结构分析5.关联方关系6.收入来源分析作为一个文弱、普通的知识女性,面对前所没有的恶势力,她不可能不害怕、不悲伤、不委屈。但是,处于背水一战的刘姝威还有一个信念支撑——那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与义务。刘姝威在斗争中取胜她也获得了她该有的殊荣同学们可以打开脑洞,站在企业伦理的角度上在心里评判一下:蓝田公司、《金融内参》编辑部、“110”警方、还有刘姝威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感动中国2002年度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以个人力量战胜蓝田股份神话中国财经大学研究员颁奖辞: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刘姝威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主要疑点有以下五个:疑点1、应收帐款怎么会如此之少?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吧?疑点2、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帐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疑点3、产品毛利率怎么会如此之高?2000年年报以及2001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身处同行的深深宝的毛利率约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率不足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一般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除非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1)产品市场被公司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2)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以公司现有的行业属性、市场环境、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达到这样高的赢利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疑点4、巨额广告费用支出哪里去了?公司2000年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的销售收入达到5亿多元,而其中仅3590万元是通过集团公司遍布于全国的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股份公司销售量的1.9%,2001年中报显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而野藕汁、野莲汁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应该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因为在股份公司的报表中找不到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这里是否存在着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疑点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栏中看出,2000年度该公司职工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名职工计,人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均收入为185元。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于员工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合于情理吗?一个又一个疑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果:蓝田的巨额收入从会计角度无法最终确认,蓝田的业绩真假有待考证。而继刘姝威发文揭露造价行为后,公司高管受到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ST生态(蓝田)对有问题的财务报告进行了调整,于ST生态2001年的年报真正揭开了蓝田业绩之谜,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翻转”:疑点揭露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
本文标题:蓝天公司财务造假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7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