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金庸小说漫谈-第一讲
千古文人侠客梦——金庸小说漫谈龚自珍(1792-1841)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漫感绝域从军计惘然,东西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己亥杂诗(96)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贾岛(779-843),中唐诗人。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第一讲传奇人生:文人耶?商人耶?书香门第金庸,原名查良镛,1923年2月(民国十二年)出生于钱塘江北岸的海宁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镇新伟村一组),离观潮胜地盐官镇相去不过十数里地。小名宜官,排行第二。海宁向以海潮闻名天下,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文鼎盛,被誉为“文化之邦,藏书之府”。东晋学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清代诗人查慎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等都是海宁人。海宁查氏是清代的世家大族,“查祝许董周”是海宁五大姓,而以查姓居首。据《海宁查氏族谱》,南唐时,五十世始祖文徴公自新安迁入安徽之休宁、婺源。元末至正年间为避兵祸,婺源均宝公一支始迁海宁龙山(今海宁袁花),致力于耕读传家,敦睦乡里,家业渐兴。明代中期以来,查氏人才辈出,逮至明末清初,查氏一族中出现了众多著名诗人,科甲也日渐昌盛,至清康熙朝达到鼎盛。据民国《海宁州志稿·选举表》统计,明清两朝查家共有进士20人,举人76人。尤其是康熙一朝,慎行、嗣瑮、嗣庭三兄弟,从兄弟嗣韩、嗣珣,族侄升、慎行子克建南宫联捷,“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海宁查家自此声誉雀起,显荣江南。明清以来的各种地方志和古籍均称查家是“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近代以来查家的杰出人才:学者查猛济、实业家查济民、教育家查良钊、诗人查良铮(穆旦)。•清代两起“文字狱”。一、1662年(康熙元年)《明史》案,金庸先祖查继佐(清初学者,史学家,人称东山先生)入狱五个月。二、1726年(雍正四年),查嗣庭(金庸先祖,诗人查慎行弟)做江西乡试主考,因试题中有“维民所止”四字入狱,惨死狱中。•祖父查文清,人称“沧姗先生”,曾做过丹阳知县。•父亲查枢卿,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家中藏书很多。此时查家仍有田地三千六百余亩,佃户百户。1951年4月26日,查枢卿以“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在海宁被处决。•母亲徐禄,毕业于杭州女子学校,比徐志摩大一岁,却是他的姑姑,因此徐志摩是查良镛的表哥。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时,金庸8岁。求学之路•小学时代:海宁袁花龙山小学堂。整日与书为友,喜读武侠小说,如《江湖奇侠传》、《七侠五义》,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通俗小说。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也是他的最爱。•中学时代:1936年,嘉兴中学。一年后,因日军入侵,千里流亡。途中,母亲徐禄因病去世。1938年,日军侵占袁花镇,查家的房子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初三,15岁,查良镛编写的《给投考初中者》一书出版,畅销省内外,初露才华。1939年,进入浙江省联合高中,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丝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沈乃昌,被开除,转学衢州中学。•大学时代: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1943年入学,仅待了一年零两个月。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他的“侠举”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后短暂任中央图书干事。报社生涯•1946—1947年,《东南日报》电讯翻译。•1947年10月进入《大公报》,金庸在上百人中脱颖而出。•1948年3月,《大公报》香港版诞生,金庸被派去香港做翻译,从此定居香港。•1950年,著名法学家梅汝璈推荐金庸到外交部做研究助理,金庸向《大公报》辞职,但因成份问题未能如愿进入外交部,实现当一名外交官的理想。•1952年,金庸自《大公报》转入《新晚报》,他以林欢为笔名创作了不少电影剧本,如《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欢喜冤家》等。创作年表•1955年,《书剑恩仇录》,新晚报。•1956年,《碧血剑》,香港商报。•1957年,《射雕英雄传》,香港商报。•1959年,《雪山飞狐》,新晚报。•1959年,《神雕侠侣》,香港《明报》。•1961年,《倚天屠龙记》《白马啸西风》《鸳鸯刀》,香港《明报》。•1963年,《连城诀》,《东南亚周刊》。•1963年,《天龙八部》,香港《明报》。•1965年,《侠客行》,香港《明报》。•1967年,《笑傲江湖》,香港《明报》。•1969年,《鹿鼎记》,香港《明报》。•1980年,十五部三十六册《金庸作品集》修订完毕。明报王国•1959年,与高中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野马》,以刊登武侠小说为主。不久创办《明报》,最初金庸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创办初期主要靠武侠小说维持销量。•社论和武侠小说是《明报》的两大法宝。1、1962年,报道“灾民流亡潮”2、1963年,预测文革,并与《大公报》等左派报纸进行论战。3、“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4、1981年,发表多篇有关香港前途的社评,预测中国将在收回香港前十五年对外宣布。•80年代《明报》发行量稳定在10万份以上,到1990年,《明报》集团赢利达到7000万港币,1991年冲过1个亿。金庸个人财产估计超过6个亿。1991年初,《明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一年的资本杂志“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上,他名列第64位,沈宝新名列第112位。金庸创造了商业社会“文人办报”成功的一个“神话”。•1991年12月,《明报》出售给智才管理顾问公司,两年后,金庸辞去《明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我写武侠小说是为报纸服务的,后来报纸业务就多了,范围很广了,我这个兴趣就集中在写政治评论了。•我说老实话,我以为我的武侠小说是第一流的,但说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不够资格了,这是真心话。从政府官员、教授学者、文化名流、大中学生到普通市民,几乎人人都曾手携一册,看得津津有味。高层读者欣赏他的文笔,中层读者品味它的情韵,下层读者欣赏他的情节。——理由《香港雨霏霏》两岸三地•1973年4月台湾之行,以《明报》记者身份赴台访问十天,会见严家淦、蒋经国,在明报发表《在台所思所闻所感》•1981年7月,大陆之行,会见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中共总书记胡耀邦•1985年—1989年,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93年3月,会见江泽民,发表《北国长春有所思》婚姻与朋友•三次婚姻1、杜冶芬2、朱玫3、林乐怡•朋友1、倪匡2、董桥3、冯其庸4、温瑞安是是非非•结庐西湖:云松书舍,1994年金庸出资1400万在西湖边兴建云松书舍•1996年,担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1994年,王一川等推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金庸名列第四。•同年12月,鄢烈山在《南方周末》发表《拒绝金庸》•1999年11月,王朔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看金庸》,将金庸小说与成龙电影、琼瑶小说与四大天王列为四大俗。•这时郁雷之声渐响,轰轰不绝。待出春熙门,耳中尽是浪涛之声,眼望大海,却是平静一片,海水在塘下七八丈,月光淡淡,平铺海上,映出点点银光。•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掩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烽,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墙直向海塘压来,眼见白振就要披卷入鲸波万仞之中,众侍卫齐声惊呼起来。白振凝神提气,施展轻功,沿着海塘石级向上攀越,可是未到塘顶,海潮已经卷到。•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海潮势若万马奔腾,奋蹄疾驰,霎时之间已将白振全身淹没波涛之下。但潮来得快,退得也快,顷刻间,塘上潮水退得干干净净。——《书剑恩仇录》第八回·千军岳峙围千顷万马潮汹动万乘这醉仙楼正在南湖之旁,湖面轻烟薄雾,几艘小舟荡漾其间,半湖水面都浮着碧油油的菱叶,他放眼观赏,登觉心旷神怡。这嘉兴是古越名城,所产李子甜香如美酒,因此春秋时这地方称为醉李。当年越王勾践曾在此处大破吴王阖闾,正是吴越之间交通的孔道。当地南湖中又有一项名产,是绿色的没角菱,菱肉鲜甜嫩滑,清香爽脆,为天下之冠,是以湖中菱叶特多。其时正当春日,碧水翠叶,宛若一泓碧玻璃上铺满一片片翡翠。——《射雕英雄传》第二回·江南七怪阅读书目•《金庸作品集》,三联书店。•《金庸传》,傅国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金庸小说赏析》,陈墨,百花文艺出版社。•《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我看金庸小说》系列,倪匡,重庆大学出版社。•《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北京大学出版社。•《侠士道:金庸小说与中国精神》,徐岱,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金庸小说漫谈-第一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8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