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一、概述1.行为人以暴力的手段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破坏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使这些法益受到威胁的行为。危害国家安全,如叛乱、暴动等危害公共安全,如爆炸罪、放火罪等;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如杀人罪、强奸罪、刑讯逼供罪等;侵犯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如抢劫罪、抢夺罪、绑架勒索罪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如聚众斗殴罪、武装贩运毒品罪;妨害婚姻家庭,如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2.暴力只是一种手段蕭銘慶肢體動作之直接表現對他人及社會造成損害但影响极大二、暴力犯罪的特征以杀人、抢劫、强奸、伤害为主要类型不断出现新的形式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居多,有低龄化趋势日趋智能化二、暴力犯罪的形态蕭銘慶(一)憎恨型暴行、表達性暴行與工具性暴行憎恨型暴行又稱偏見導引之暴行(Bias-MotivatedViolence),係指「植基於種族、膚色、宗教、少數民族、性別、障礙、性向或民族血統之偏見,而以恐嚇、侵擾、肢體之暴力或威脅之手段,對特定人員、財物、家庭或其支持者攻擊的行為」。此類暴力行為極容易流為青少年(14-24歲)個人或團體所觸犯,以尋求刺激或莫名之報復。(二)表達性暴行係指行為人在遭受他人之壓迫、欺侮下,所自然呈現出來的情緒性抒發行為,如以暴行反擊對方挑釁、攻擊之行為。最引人注目之例子為發生於1995年美國羅德島(RhodeIsland)之殺人事件。當時一名56歲之男子DonaldGraham於夜間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被迎面而來的駕駛雙閃頭燈,其自稱在遭威脅(Threatened)之下,而扣下板機殺害被害人。(三)工具性暴行凡指為達成某種特定目的而以一種較合乎理性之方式進行之暴行而言。例如某些政治信仰不同而遭監禁之收容人,很可能以暴行或其他手段獲取社會同情及爭取政治權限。(二)街頭暴力、家庭暴力及泛暴力街頭暴力傷害攻擊(Assault)殺人(Homicide)少年暴行家庭暴力泛暴力無論在家中亦或在街頭均呈現暴力行為型態。(三)傳統與非傳統暴力犯罪傳統之暴力犯罪殺人、強制性交、強盜、搶奪、傷害等非傳統之暴力犯罪企業機構、政府與各專業領域之暴力政府有暗殺、羅織罪名、操控媒體等恐怖主義(四)職場暴行、監獄暴行及校園暴行三、暴力犯罪案发情况陈屹立,2008孙静媛,2007孙静媛,2007孙静媛,2007陈屹立,2008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王志强,2007一、暴力犯罪被害人的分布(一)在性别方面,男性被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大于女性,且男性被暴力加害的程度高于女性据2005年的调查,在实施暴力犯罪的犯罪人中,以男性为加害对象的占77.78%,而以女性为加害对象的只占22.22%,即大多数暴力犯罪人都以男性为加害对象。此外,相比较而言,在被暴力加害的程度上,男性被害人要高于女性。(二)在年龄方面,26岁-35岁的青年人是被暴力犯罪加害的重点群体,以此群体为界点,随着年龄的降低或增高,其为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也开始分别减小(三)在被害性质方面,行为人为抢劫加害的倾向性较大据2005年调查结果表明,在暴力犯罪人中,其罪名所占比重居于前六位的分别是抢劫、聚众斗殴、伤害、强奸、寻衅滋事和杀人,比重分别为36.73%、18.73%、12.72%、7.38%、5.96%和5.43%,涉及此六种罪名的暴力犯罪人在实施暴力犯罪的所有犯罪人中共占86.95%(四)在时间和空间场所方面,行为人在夜晚和街道里巷被暴力犯罪加害的可能性最大二、暴力犯罪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关系(一)暴力犯罪加害发生前,潜在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关系在加害行为发生前,加害人与潜在的被害人大多属于彼此不认识的陌生状态,而属于彼此间有一定社会交往的相对较少。(二)被害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加害人的互动关系据2005年调查资料,在暴力犯罪人中,认为被害人强烈反抗的占14.46%,认为被害人有所反抗的占61.76%,认为被害人未敢反抗的占21.81%,认为被害人挣脱逃离的占1.04%,认为被害人未反抗的占0.93%在对“假如作案时被害人反抗,则你如何做”这一题目的调查中,53.24%的暴力犯罪人会继续相同程度的犯罪,34.39%的暴力犯罪人会更厉害地加害对方,而停止加害或减轻加害程度的只分别占5.45%和6.92%。三、暴力犯罪被害人的被害要因(一)被害人过错1.被害人存在一定的过错,且暴力加害程度越高,这种过错越明显。据2005年调查,在实施暴力侵害的犯罪人中,认为被害人有过错的占48.86%,而在实施非暴力的犯罪加害人中,认为被害人有过错的只占23.47%2.在被害人的过错类型方面,被害人的言语过激和斗殴挑衅最为突出。(二)被害人所处的被害情境四、被害人的特点与暴力犯罪加害目的(一)以男性为暴力犯罪加害对象的加害人,在加害目的上以为了报复的最明显,以女性为暴力犯罪加害对象的加密人,在加害目的上以为了性满足的最明显(二)在以45岁以下的人为加害对象的暴力犯罪人中,较为突出的加害目的是为钱财、报复和为朋友帮芷,而在以45岁以上的人为加害对象的暴力犯罪人中,最突出的加害目的是报复和为钱财(三)从被害发生前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方面看,在彼此熟识的人之间,暴力犯罪加害人的加害目的以报复和性满足的比较突出,而在彼此不熟识的人之间,以为钱财和报复的比较突出四、暴力犯罪者的一般特征1)生物学年龄:低龄化性别:主要是男性激素水平:雄性激素水平高应柳华,20082)心理特征王英等,2003:COPA-PI易走极端的报复心理畸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扭曲的社交需求不满现实的逆反心理较强的自卑心理高欢等,2003:16PF暴力与非暴力性财产犯罪人员人格特征发现乐群性、世故性和怀疑性在暴力和非暴力财产型犯罪人员中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暴力型犯罪人员在犯罪过程中多以团伙的形式出现,他们多处事相对老练、狡猾黎雪梅等,2008:女性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在人格特征上不存在差异。黎雪梅等,2008:暴力犯罪者人格障碍男性在反社会型因子上得分高于女性女性在偏执型、分裂样、回避型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性王俊杰等,2009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青少年暴力危险性定式评估(SAVRY)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71)和无攻击行为组(n=38)分别进行Stroop测验(CWT)。结果有攻击行为组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扶养人情况、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类型、经济状况及犯罪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学校受处分的次数明显多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一0.002)。两组在Stroop测试(cWT)中的黑色汉字卡(卡2)修改次数(P=0.040)和四种颜色汉字卡(卡4)修改次数(P=0.033)两个成绩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组在Stroop测验中表现纠错能力差,提示暴力攻击行为者存在在认知功能方面的缺陷。五、攻击的理论解释Bartol&Bartol,2009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Feshbach,1964:敌意性(表达性)攻击;工具性攻击1.习性学2.精神分析3.行为主义4.认知心理学1.习性学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头部的大小与同一地区的人种迥异面部不对称耳朵的大小不寻常,类似非洲的黑猩猩扭曲、向上和鹰勾的鼻梁肥胖、肿大和突出的嘴唇下巴退缩、过长、过短或扁平,类似无尾猿众多、早熟、多样的皱纹过长的手臂额外的手指与脚趾洛伦兹:攻击是人和动物具有的遗传性本能,用于保护自己的领地。人类没有发展处自然性的武器和处于保护物种而进行的仪式性攻击,而是发展出了毁灭型的技术性武器。2.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本能;能量的宣泄3.行为主义挫折-攻击说J.Dollard:攻击是挫折的结果L.Berkowitz:攻击仅是挫折的可能反应所期望的目标被阻止实现产生挫折、愤怒愤怒使得个体倾向于或准备好作出攻击行为外界诱发刺激武器效应进一步的修正认知-新联结模型早期消极情感自动化后期认知评价调节,使得个体归因,唤起情感社会学习班杜拉榜样学习家庭成员、亚文化群体成员、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榜样强化4.认知模型R.Huesmann,1997认知脚本模型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复述,习得认知脚本以牙还牙个体评估脚本的加工、保存和应用K.Dodge,1988敌意归因模型敌意的归因偏差敌意看待世界,缺乏社交技巧,受到家庭虐待,建立敌意-支配的互动模式,直接采用攻击解决冲突
本文标题: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9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