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0.5分,共25分)1、“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下列关于亚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河都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B.中南半岛河流自西向东流,说明地势西高东低C.鄂毕河、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D.印度河主要流经印度,注入孟加拉湾2、与亚洲在陆地上接壤的大洲是()A.非洲B.北美洲C.欧洲D.大洋州3、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它是()A.日本群岛B.马来群岛C.南沙群岛D.菲律宾群岛4、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B、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C、位于太平洋西岸D、南临南美洲5、世界上最深和最大的......湖泊分别是()A.贝加尔湖里海B.贝加尔湖地中海C.贝加尔湖苏必利尔湖D.贝加尔湖死海6、世界上降水最多被称“世界的雨极”的地方()A.奥伊米亚康B.阿齐济耶C.乞拉朋齐D.阿塔尔马沙漠7、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B.地表起伏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C.地势中间高,四周较低D.地形类型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8、印度也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人口总数居世界()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9、亚洲东部、南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其对下列各项影响最大的是()A.农业B.工业C.商业D.交通10.亚洲最大的平原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印度河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11、世界最大的半岛是()A.中南半岛B.阿拉伯半岛C.印度半岛D.小亚细亚半岛12、中国东南部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当,但并未出现沙漠,其主要原因是()。A.地势高,气温高B.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C.地势低,平原分布广D.气温低,蒸发量小13、下列地点不属于亚洲与其他洲分界线的是()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B.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C.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D.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14.在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全部属于亚洲的一组是()A.印度、美国、日本B.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C.中国、巴西、尼日利亚D.俄罗斯、印度、韩国15、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亚洲高的两个大洲是()A.大洋洲和非洲B.拉丁美洲和非洲C.北美洲和非洲D.大洋洲和欧洲16、亚欧大陆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其主要原因是()A.受纬度位置的影响B.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C.受地形的影响D.受洋流的影响17、有关亚洲气候的说法,错误的是()A.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B.亚洲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C.影响亚洲的夏季风主要来处太平洋和北冰洋D.亚洲季风区内,旱灾和水灾十分频繁18、有关亚洲气候特点的组合正确的是()①气候类型单一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④气候类型分布南北对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位于亚洲的发达国家是()A.印度B.韩国C.日本D.中国20、有关亚洲经济发展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均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B.大部分属于经济发达国家C.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D.亚洲各国经济差异不大21、下列世界文明发祥地不属于亚洲的是()A.两河流域B.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C.尼罗河三角洲D.印度河流域22、亚洲的第一长河是()A.长江B.印度河C.叶尼塞河D.鄂毕河23、下列不属于亚洲人口稠密区的是()A、东部B、西部C、南部D、东南部24、中东地区把耶路撒冷奉为“圣城”的是()A、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B、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C、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D、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25、从亚洲地形图上看,下列地形海拔最高的一组是()A.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B.伊朗高原、蒙古高原C.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高原D.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26、发源于亚洲中部的山地、高原,自南向北注入海洋的河流是()A.叶尼塞河B.印度河C.湄公河D.长江27、下列对地理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A.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长的山脉B.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C.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28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西南以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为界C.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广的大洲D.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29、中东地区最大的民族是()A、犹太人B、阿拉伯人C、埃及人D、伊朗人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30、七大洲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A、亚洲和欧洲B、非洲和南极洲C、北美洲和欧洲D、亚洲和大洋洲31、亚洲最明显的特点是地势高俊,高差很大,既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是()A、贝加尔湖B、红海C、死海D、里海32、四大洋中,亚洲没有濒临的是()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33、亚洲的地形特点是()A、中部低,四周高B、中部高,四周低C、起伏不大D、东高西低34、我国的黄河流入()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35、受亚洲地形地势的影响,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是()A、发源于亚洲北部高原山地,呈带状流向南部的海洋B、发源于亚洲南部高原山地,呈向心状流向中部的海洋C、发源于亚洲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D、发源于亚洲东部高原山地,呈带状流向西部的海洋36、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亚洲的()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37、人口最多的大洲是()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极洲38、亚洲各国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A、4个B、5个C、6个D、7个39、亚洲有世界最高峰也有世界最低点,这说明亚洲的()A、地形复杂多样B、地势起伏大C、以高山为主D、以低地为主40、中南半岛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他的得名是因为()A、在中亚南部B、在中国以南C、在中东南部D、在中非南部41、中南半岛河流的主要流向是()A、从东往西B、从西往东C、从南往北D、从北往南42、东南亚位于()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C、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43、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它沟通了()A、大西洋和印度洋B、太平洋和印度洋C、太平洋与北冰洋D、大西洋与北冰洋44、东南亚的位置特点是()A、“五海三洲”B、“十字路口”C、连接东西方的铁路枢纽D、与中国隔海相望45、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46、东南亚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气候条件是()A、地形平坦B、河流多,水源充足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C、高温多雨的气候D、人口稠密47、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A、美国B、欧洲C、东亚D、东南亚48、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49、“五海三洲”的五海分别是指()A、阿拉伯海、波斯湾、里海、黑海、地中海B、阿拉伯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C、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里海、地中海、红海D、亚丁湾、里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50、从西亚地区外运石油,必须经过的海峡或运河是()A、马六甲海峡B、直布罗陀海峡C、霍尔木兹海峡D、苏伊士运河二、双项选择题(共20分)1.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表平坦广阔B.多平原、丘陵,是世界上平均还海拔最高的大洲C.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D.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座落在亚洲2.下列关于亚洲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B.亚洲所有国家,经济都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C.亚洲大多数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D.独立后,马来西亚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3.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是:()A.东亚和西亚B.美国和西欧C.非洲和南亚D.东亚和东南亚4.东南亚物产富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B.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C.印度尼西亚的椰子出口量居世界首位D.菲律宾的稻米产量占世界首位5.关于俄罗斯交通运输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线路在全国分布不均衡B.欧洲部分铁路网稀疏C.货物运输主要以铁路、管道为主D.客运主要以铁路、内河运输为主6.以下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印度河平原是境内的主要平原B.南部德干高原起伏和缓,土地肥沃C.印度河是境内第一大河D.绝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充沛降水7.关于俄罗斯工业与日本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俄罗斯的工业建立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B.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建立在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上C.俄罗斯重要的工业中心都位于亚洲部分D.日本的工业区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8.中东所产石油大部分销往:()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A.俄罗斯B.中国C.西欧各国D.美国、日本9.导致中东地区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有:()A.中东地区气候类型单一B.气候干燥,河流稀少C.沙漠广大D.中东一直在为水而战10.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泰国——仰光的大金塔B.花园城市——新加坡C.朝鲜人的服装——和服D.印度——泰姬陵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地理参考答案双选1——10CDACBDABACBDABCDBCBD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0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