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银行业的发展机遇
1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银行业的发展机遇京津冀一体化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然成为一项国家重点战略,而2015年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后续7月份京津冀三省市分别审议通过的本地化实施方案,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正式步入实施阶段。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表现京津冀一体化将加强区域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建设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一流的高端服务、研发创新聚集区,带动中国北方地区作为门户迈向世界开放发展,打造中国未来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点。交通一体化。具体包括:“一环”、“二航”、“五港”和“六放射”。“一环”即首都经济圈环京高速走廊;“二航”是指首都国际机场和新建的北京新机场;“五港”是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六放射”是指以北京为中心向六个方向放射的运输通道。突出一体发展,激发区域的综合运输整体效能,推动三地交通“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按照规划,2020年,京津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将实现同步,京、津、石间均有3条高速路线连接,环京津周边县(市、区)与京津间至少有一2条一级公路连接,全面建成一小时交通经济圈。环境一体化。京津冀三地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目前已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节能低碳环保产业联盟,计划还将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出台《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统一污染排放标准,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健康优化。产业一体化。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合作上,天津、唐山、廊坊、保定将是重点对接区域,包括天津滨海新区、首钢曹妃甸园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中关村科技园、张承生态经济区等产业园区均已展开产业转移项目合作,大量的央企、大批教育资源、部分医疗资源将由北京迁至天津和河北,形成北京(知识性区域)、天津(加工型区域)、以及河北(资源型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系统。金融一体化。京津冀三地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合作共赢的内生动力,其切入点为金融服务与金融资源,目前由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三地正在积极研究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基础设施及其他重大项目,未来还将深化资本市场分工协作,利用债券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统一征信体系建设、金融信息共享、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并建立统一的抵、质押制度,实现京津冀支付清算、异地存储和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通关一体化。京津冀三地将进行海关监管和服务实施优势集成,打破管理区域界限,建立系统化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实现三地企业自主选择报关纳税和货物查验的地点,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更好地促进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届时,区域内各大交通枢纽的海关通关将实现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保税货物自由流转。税收一体化。京津冀税收一体化将减少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障碍,实现企业和人才区域内的自由流通,重点在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税收协作。具体表现为:统一三地税收政策适用标准、区域内涉税信息将共享、企业办税平台将实现统一,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统一办税平台及符合区域特点的服务机制,规范纳税申报表和发票样式,实现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增强区域的税收实力和整体竞争力。银行业面临的新机遇3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核心的一个环节是以金融机构合作推动金融资源的一体化,在现有发展模式下,银行间的合作可以从银团贷款、同业拆借、异地委托贷款等资产业务入手,为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提供渠道,而在未来更高级的合作模式将是银行间的股权合作,即区域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跨地域参股,或组建跨区域商业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提高区域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金融一体化服务实力。跨区域经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极大地鼓励了金融人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选择性迁移,一定程度上支持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金融机构可以在京津冀区域内互设分支机构、延伸特色服务,加强金融协同发展效应及优势合作,银行业将迎来跨区域、跨市场、跨业态发展良机,推动传统金融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业务同城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金融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银行业将面临京津冀区域内金融投资、支付清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显著降低跨行政区划金融交易成本,为三地区域实体经济和居民服务提供一种全新的“一体化”金融模式,实现业务协同、产品协同、服务协同和发展协同。PPP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据财政部估算,三地协同发展仅在未来6年内,就可能撬动42万亿元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业态的出现,将需要更多开发性金融的支持。银行通过为PPP项目提供融资融信、资金管理、顾问咨询、资产估值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将获得较为丰厚的综合收益,实现银-政-企三方共赢。道路交通建设。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在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方面均规划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项目,旨在建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网络,一方面银行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重要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另一方面“一小时都市圈”的建成将大幅缩小银行物理机构间的距离,为京津冀业务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绿色信贷。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提出以来,三地首要关注的是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低碳及绿色金融势必先行,国家鼓励银行业大力支持区域绿色环保项目,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垃圾污水处理、城镇绿化等项目,尤其是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银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极大地增强了项目开发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现金流,促使绿色信贷再上新台阶。注: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业转移。京津冀产业转移主要涉及八类重点产业: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大批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项目将惠及天津、河北两地,进而带动金融协同发展提速,津冀银行业将迎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发展良机,重点关注行业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挖潜技改等环节的信贷需求。尽管各大银行已经不同程度地展开京津冀金融服务一体化布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将面临不少挑战,比如说京津冀三地行政区划壁垒及跨区域经营政策壁垒何时弱化、三地相关政府部门何时建立起良好的联动协调机制来支持金融机构跨区域合作、监管部门何时放开银行异地贷款规模限制等等,相信这些问题将在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一一得到解决。未来展望所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面临京津冀一体化重大发展机遇,三省市银行业需要顺势而为、借势而行,在思想上认清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定位,在机构设置上探索成立京津冀总部及同业间互设分支机构,在管理上重点开发客户、机构、信息、产品、服务、科技等方面,加强资源整合与结构转型,全面提升跨区域金融服务能力。4在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现代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业产业等),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推动信贷资金在新兴经济业态中实现优化配置。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推进业务产品创新,进一步释放京津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活力,使新的金融业态贯穿于京津冀各方面的建设。积极置身于构建京津冀产融合作、风险可控、系统稳定的金融机制,不断推陈出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开花结果。
本文标题:京津冀一体化形势下银行业的发展机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2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