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我眼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川农业大学题目: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生问题专业:化学生物学姓名:宋伟学号:20155226教师:赵国友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成日期:2016年10月31日1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生问题宋伟20155226四川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摘要】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小康社会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已经从政治政策、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问题;改善“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添加了新的含义,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国古代常有国计民生为一谈,《管子·牧民》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明代张居正的《答福建巡抚耿楚侗》中说:“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可见古时候就对民生问题看得极为重要。在不同的时期民生问题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谈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生问题的改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重点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构建学习化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学习化社会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1]。近年来我国教育呈现良好趋势,尤其是高等教育。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站在了由大向强的新起点上。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绘制了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行的路径和方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比2009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3%,比2009年提高了5.93个百分点[2]。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说明我国人力资源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作出贡献。同时,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加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步转变为人口强国。国家的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增加,逐步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性,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名学生。从2006年开始,国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开始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一提到民生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社会保障问题。现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养老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城镇和农村的养老保险落实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国家也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老人健康安度晚年提供政策上和经济上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2医疗合作社[3],经过70多年的曲折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因此减轻了医疗负担。2005年12月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自此在我国实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就此终结。取消农业税这一重大举措,得民心、顺民意,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的关爱、对农村繁荣的关心、农业发展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边远艰苦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城乡文化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城乡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差距。精准扶贫工作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使扶贫变输血为造血,扶真贫、真扶贫,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改善民生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发展不是为了强大而强大,也不是为了成为世界强国而强国,而是为了让人民富足,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前列。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现阶段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渐渐被忽视而西化越来来越明显,有更多哈日哈韩的现象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国民素质水平亟待提高。总体上看,我国教育水平已经有较大提高,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仍是教育问题中的突出点。我国各省区的高考录取率差异极大,大多数重点高校把相当数量的招生名额留在所在的省市区[4]。地方保护保护主义色彩浓重,这无疑会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时高校生源城乡分布不均、社会阶层分布不均匀,广大农民阶层在教育资源的享有上处于劣势。显然,教育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势必影响和谐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内容。在当今国际国内局势复杂的情况下,我国治安环境还有待提高。近几年,社会上的反动分子活动猖獗,恶性杀、伤人事件持有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需更加严密的保障,同时也说明了法制力度还不够。社会发展总体呈良好趋势,但是社会风气日趋浮躁,民众内心焦虑[5],,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心自己的利益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这就要求我党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6]。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几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我国调节现有的经济模式,发展更先进的生产力。把这块利益的“蛋糕”做大,建立健全分配体制,使经济效益有效地投入到社会的教育、医疗和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只有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物质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普遍提高。国家积极3采取措施精准扶贫,短期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新概念。至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飞速发展,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还加大力度进行公共文化体系的设立,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极端气候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人民生活的环境在改革开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遭到了破坏。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7]。实现生态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要加大绿化,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整改力度,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作出严厉惩罚。生态文明建设好了,人民的生活自然也会向前进一大步。四、结语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稳定是基础,国家要长治久安,党要领导人民,那就要关注民生问题。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就是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带领广大人民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文献】[1]孟繁华.学习化社会:人全面发展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3):4[2]瞿振元.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的新步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3[3]郭建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生产力研究,2003(2):12~16[4]魏玉梅.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6(2):78~80[5]何仕雄.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生改善问题[J].中文信息,2016(9):355~356[6]刘志明.从新的目标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31~35[7]尹世杰.再论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消费经济,2013,29(3):31~37
本文标题:我眼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34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