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大陆)城市网络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大陆)城市网络体系发展研究作者:王天阔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参考文献(69条)1.侯捷中国城乡发展报告19972.佟光霁聚集与积聚--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20053.建设部中外城市与城市化对比研究19974.K·J·巴顿.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19865.曹洪涛.储传亨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19906.刘福垣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品相对剩余1998(04)7.薛凤旋.蔡建明海外研究中国城市化理论学派评述1998(02)8.ErnonHendersonaniz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2002(01)9.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199610.ErnonHendersonUrbanDevelopment:Thery,FactandIllusion199811.HendersonJV.LeeJYScaleExternalitiesinKorea200112.国家计委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课题组为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创造条件199713.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研究199914.周其仁城市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区域经济与城市化199715.刘中一.邓鸿勋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199816.陈亚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管理世界1996(6)17.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域经济学200118.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19.段树军行政区经济制约城市圈经济发展200120.曾勇.徐长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重点区域研究200221.谷人旭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0222.上海市政府.浙江省政府.江苏省政府.广州市政府.深圳市政府.东莞市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3.王建中国发展报告——区域与发展199624.刘勇国外区域性城镇发展及启示25.城市化数据纵览200126.周牧之要小城镇,也要大城市圈—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另一种思考200127.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199928.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200129.杜平创新政府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11个对策200330.DavidGibbsEuropeanEnvironmentalPolicy:TheImplicationsforLocalEconomicDevelopment199631.薛凤旋.蔡建明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3(5)32.周牧之要小城镇也要大城市圈200333.谢扬.林焕军小城镇国际比较赴美考察团报告--美国小城镇考察报告200134.谢扬农村城镇化现状、问题和前景199835.孙自法牛文元为中国城市化把脉开方——城市体系不协调200336.鲁宁东北经济走出困境路在改制200237.王宗璋关于全方位发挥哈尔滨在全省的“龙头”作用的对策研究38.毛汉英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99539.王金南环境经济学199440.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199741.魏衙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期刊论文]-管理世界1998(1)42.HuangZuhuiFarmerCooPerativesintheEUCountries-Evolution,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andImPlications200043.KCharesLingDairyCooPeratives,RoleinVerticalCoordination199844.KlausDeiningerCollectiveAgriculturalProduction:ASolutionforTransitionEconomics1995(08)45.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200146.陈振光.姚士媒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体系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1(1)47.张京祥.崔功豪区域与城市研究领域的拓展:城镇群体空间组合[期刊论文]-城市规划1999(6)48.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博士200049.顾朝林城市经济区199150.阎小培.郭建国.胡宇冰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研究1997(2)51.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锦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1998(1)52.胡序威闽东南地区经济和人口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199753.孙胤社大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及其定界——以北京为例[期刊论文]-地理学报1992(6)54.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55.JGutttnam.ASchnytzerStategicWbrkInteractionsandtheKibbutz-KollthozParadox19895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编写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200357.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0(6)58.武廷海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的历史与现状——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的探索[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2000(2)59.Klans-AcbimBoeslerSustainability-AKeyConceptinModernEconomicGeography2004(44)60.王志纲中国城市群落谁主沉浮200261.陈铁臻中国城市手册198862.鲍世行城市科学--希望与未来199863.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199864.The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465.Roy-DBEffectsofUrbanLandCoverontheLocalSPeciesPoolinBritain199966.SveinoleBorgenRethinkingInceniiveProblemsinCooperativeoorganizations2004(04)67.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期刊论文]-农业经济问题2002(3)68.江曼琦.张华从农村人口流动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1999(04)69.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上作的政治报告2002相似文献(1条)1.学位论文刘洪彬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2006本文以集群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深入研究了中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具体开展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研究内容的框架结构,并对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评价。第二章基础理论述评。在阐述和评价了二元结构理论、分工理论与极化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与创新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后,分析了当前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框架的不足,以此为基础,提出并建立了以相关基础理论为依托的基于集群理论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框架,为本文将城乡有机地结合在一个理论体系中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统筹城乡发展的集群理论分析。首先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进而分析了集群理论的集群效应和统筹城乡发展中集群效应的作用机理,并重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集群效应对统筹城乡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即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城镇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发展的贡献,弥补了现有文献仅有针对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拉动效应研究的成果的不足。最后结合国外城乡发展经验,提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即以集群理论为指导,在集群效应的作用下,以推动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发展为主要途径,并以城镇网络体系为依托积极发展城镇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以实现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第四章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在历史回顾中,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确立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重城抑乡”阶段;新时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阶段。以此为基础,剖析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阶段的有利环境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集群理论从空间区位、制度因素和创新要素三个方面剖析了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障碍。第五章统筹城乡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阐述了农村城镇化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农村城镇化作用的论述,本文基于集群理论着重从人口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角度深入分析了农村城镇化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并从体制及制度障碍,地方政府施政行为制约,城镇布局分散、规模小以及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村城镇化动力不足四个方面探讨了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为正确评价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并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在提出城乡关联度系数概念后,以其为综合指标,设计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从集群理论角度提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措施建议。第六章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分析了其形成与发展机制,借鉴国内外对产业集群模式的分类,针对我国依托城镇网络体系发展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植根型、仿生型和引入型产业集群的重新分类;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城镇产业集群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的意义,进一步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从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城乡产业发展对城镇产业集群的影响,并提出和建立了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型,以此为基础,剖析了非直接经济因素与直接经济因素对城镇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措施建议。第七章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影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准则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第八章是实证对比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基本上形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格局,在文中分别从东中西部地区选择了浙江省、黑龙江省和贵州省,以集群理论分析框架为指导,从统筹城乡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和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两个角度对三个省的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第九章推进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对策。根据统筹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提出了针对东中西部不同的发展战略,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布局;遵循科学发展观,以集群理论为指导,以大的战略布局为背景,提出了包含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完整的推进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体系。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3bf66861-9c2b-4661-accf-9e34009a606d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0日
本文标题:中国(大陆)城市网络体系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