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正黏病毒)麻疹病毒(副黏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科正黏病毒科:分节段,对RNA酶敏感。副黏病毒科:不分节段,对RNA酶稳定。共同点有包膜,单负链RNA血清型一种,抗原性较稳定生物学性状■核衣壳:①由病毒分节段的单负链RNA与核蛋白(NP)组成,共同形成核糖核蛋白(RNP)。其上还附着有RNA依赖的RNA复合酶复合体蛋白。②分节段。甲乙型流感病毒有8个节段。③流感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无感染性。④NP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抗原结构稳定,与M蛋白一起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很少发生变异,其抗体中无中和病毒的能力。⑤根据NP和MP的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包膜:1、构成:内层基质蛋白(MP)+外层脂蛋白(LP)2、作用:维持病毒外形和完整性。3、MP蛋白抗原:结构较稳定,呈型特异性,其抗体中无中和病毒的能力。LP来源于宿主细胞膜。4、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4:1~5:1HA和NA的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见附注)病毒表面有HA和溶血素(HL)两种糖蛋白刺突,但没有NA。HA和HL有抗原性,产生的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1、HA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参与病毒感染,但只能凝集猴红细胞。2、HL具有溶血和促进感染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的作用。麻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病毒抵抗力较弱,对热、酸及胆汁以及冻融处理敏感,因此标本最好直接接种至培养细胞中,避免冻存处理。致病性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可迅速形成子代病毒并扩散和感染临近细胞,引起广泛的细胞空泡变性,随后患者出现1、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见附注)2、麻疹→Koplik斑:病毒在真皮层内增殖,主要引起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流行性腮腺炎(猪头肥、病变特点是形成多个细胞融合组成的多核巨细胞。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在症状出现的1-2天后,病毒随分泌物大量排出,以后则迅速减少。不引起病毒血症。在口腔两颊内侧黏膜表面形成特征性的中心灰白、周围红色的Koplik斑。发病三天后,可出现特征性米糠样皮疹。3、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感染后终生免疫力。细胞免疫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在麻疹恢复期起主导作用。痄腮)。睾丸炎、卵巢炎,严重者可并发脑炎。本病毒危害在于其导致的并发症。2-6月的婴幼儿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下呼吸道),大儿童和成人引起鼻炎、感冒(上呼吸道)传播传播途径:飞沫、气溶胶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感染的动物①唯一自然宿主是人②飞沫传播③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几乎全部发病①唯一自然宿主是人②飞沫传播。主要经飞沫传播。免疫性呼吸道黏膜局部分泌的sIgA抗体有阻断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但只能短暂存留几个月。血清中的抗HA特异性抗体为中和抗体,有抗病毒感染、减轻病情的作用,可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抗NP特异性抗体具有型特异性,可用于病毒的分型。不同型别流感病毒感染不能诱导交叉性保护抗体的产生。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防治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MMR(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我国皮下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免疫力可持续10年左右。无疫苗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抗原性漂移:量变,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基因点突变,引起小规模流行。抗原性转变:质变,抗原结构大幅度变异或基因重组形成,出现新亚型,引起大规模流行附注:(1)正黏病毒包膜上的两种刺突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含量占病毒蛋白的25%占病毒蛋白的5%功能1、凝集红细胞:通过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引起多种动物红细胞凝集,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该凝集现象。用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HI)可辅助检测和鉴定流感病毒。2、吸附宿主细胞:与病毒的组织嗜性和病毒进入细胞有关。3、具有抗原性:HA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病毒感染和抑制血凝的作用,为保护性抗体。1、参与病毒释放:通过水解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促使成熟病毒体的芽生释放;2、促进病毒扩散:通过破坏与细胞膜上病毒特异受体的结合,液化细胞表面黏液,促进病毒从细胞上解离以及病毒的扩散;3、具有抗原性:NA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抑制病毒的释放与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2)麻疹病毒的致病机制:麻疹病毒经呼吸道进入机体→感染麻疹病毒受体CD46分子的靶细胞,在其中增殖→侵入淋巴结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同时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病毒感染结膜、鼻咽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起)→病愈后一周,0.1%的患者可以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疾病,引起脑脊髓炎,伴有永久后遗症,病死率为15%。→恢复后数年或学龄前,百万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一般在1-2年内死亡。(3)冠状病毒:1、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2、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3、无疫苗4、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4)其他呼吸道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生物学性状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基因组为线状DNA,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有六邻体和五邻体。小RNA病毒科血清型一个42个血清型致病性儿童风疹较为常见,成人感染风疹症状较为严重。风疹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危害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易感性高的孕妇在孕期20周内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危害最大,引起死胎或流产。1、普通感冒:3、7、11、21、14型等主要引起婴幼儿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3型和7型腺病毒为腺病毒肺炎的主要病原。2、眼结膜炎:8、19、31型可以引起流行性角膜炎3、急性膀胱炎鼻病毒寄居在上呼吸道,可以引起成人普通感冒以及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多为自限性疾病,一周左右可自愈。4、腹泻免疫性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免疫力持续时间短肠道病毒1、无包膜的小RNA病毒,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共同特征:2、能在有相应病毒识别受体的易感细胞中增殖,迅速产生病变3、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耐受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对乙醚、去垢剂有一定抗性。4、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以隐性感染多见。脊髓灰质炎病毒科小RNA病毒科:①形态最小,无包膜,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②RNA:单正链,具有感染性③在易感细胞中增殖,迅速产生细胞病变④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隐性感染多见传播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为杀细胞病毒,直接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而导致肌肉瘫痪①病毒经口进入人体②先在局部黏膜+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肠道集合淋巴结中增殖。③90%:到此为止,是隐性感染,症状轻微或无症状。④5%:病毒释放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⑤然后在全身淋巴组织增值,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程到此为止为顿挫感染,患者会会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症状⑥1%-2%:病毒识别的受体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细胞粘附分子(ICAM),人体内很有组织表达这种受体。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膜,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等神经组织,引起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或无菌性脑膜炎,出现颈背强直、肌痉挛。⑦0.1-2%:最严重。暂时性肢体麻痹或永久性弛缓性肢体麻痹。以下肢多见。个别可因延髓麻痹而死亡。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宿主细胞的杀细胞效应,所以细胞的损伤是由病毒的直接作用造成的,患者由于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导致肌肉瘫痪。防治①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poliovaccine,IPV)②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liveoralpoliovaccine,OPV):类似自然感染,既可诱发血清抗体,又可刺激肠道产生sIgA,组织野毒株在人群中的流行。但有毒力回复的可能,且OPV热稳定性差,保存、运输、使用要求高。③新的免疫程序建议首先IPV免疫两次,再口服OPV进行免疫,以排除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危险(VAPP)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分组由其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和对细胞培养的敏感性不同,可将其分为A、B两组:A组:引起肌肉松弛型麻痹,多数不能在细胞中生长;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性状、生物学性状以及感染、免疫过程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B组:引起肌肉痉挛型麻痹,能在多中培养细胞中生长。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致病特点1、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疾病2、不同的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征3、同一种病毒也可引起几种不同的临床疾病所致疾病1、无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的肠道病毒都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轻瘫有关。2、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有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痛,在软腭、悬雍垂周围出现水疱性溃疡损伤。3、手足口病(HFMD):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新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后者重症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前者。特点为手足臀部皮肤的皮疹和口舌黏膜溃烂等,可伴有发热。以小儿多见。4、流行性胸痛: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症状为突发性发热和单侧胸痛,胸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5、心肌炎和心包炎: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新生儿患病毒性心肌炎病死率高。多数患者一般先有短暂的发热、感冒症状,继而出现心脏病的相应症状。6、眼病:由柯萨奇病毒A24型引起的急性结膜炎和新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免疫性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型特异性的保护性抗体,形成针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防治目前尚未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1、轮状病毒颗粒为球形,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具有内外双层衣壳,无包膜。负染后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外形酷似“车轮状”。2、病毒基因组为双链RNA。3、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耐酸、耐碱,能在pH3.5-10的环境中存活。耐乙醚,55℃30分钟可被灭活。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患者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以及呼吸道传播致病性及致病机制1、致病:A组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是引起6个月-2岁婴幼儿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年长儿童和成人常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在我国常称“秋季腹泻”。2、机制:轮状病毒经胃肠道进入人体后,在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10-12小时内即可产生大量子代病毒并释放到肠腔内感染其他细胞,感染造成小肠上皮微绒毛萎缩、脱落和细胞溶解死亡,使肠道吸收功能受损。病毒非结构蛋白4(NSP4)有肠毒素样作用,可刺激细胞内钙离子升高引发肠液过度分泌,出现严重腹泻。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48天,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热、水样腹泻,伴呕吐。轮状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可完全恢复。严重者可致死亡,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免疫性轮状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诱生型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sIgA类抗体,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其中肠道sIgA最为重要。防治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口服减毒活疫苗目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虫媒病毒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20面体,有包膜。单正链RNA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家畜和鸟类,如猪、牛、马等。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新生的幼猪缺乏免疫力,具有高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蝙蝠亦可。病人血中病毒滴度不高,不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感染者在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5天内出现病毒血症,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在此期间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形成人-蚊-人循环。森林中的蝙蝠、野鼠、松鼠、野兔等野生动物以及牛、马、羊等作为传染源。森林中的蝙蝠及啮齿类动物为其储存宿主。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乳鼠是最易感动物。我国是乙脑主要流行区。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
本文标题: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7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