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计制作:张国钦《论语》选读第四课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译文】仁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读懂文言文;2、认识孔子思想核心“仁”的本质;3、自觉践行“仁”,以“仁”行天下。1、小组合作,疏通文字。(10分钟)2、整合文本材料,说说孔子关于“仁”的内涵。(什么是仁?如何施行仁?施仁后会如何?)3、联系现实,你认为怎样践行“仁”?4、结合材料,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道德观的?若“仁”仅仅局限在由“孝悌”所规定的家庭、亲族范围之内,其意义必然极其有限,所以,以“孝悌”为“本”的“仁”终而被推至于“爱人”的阔大境界。由此可知,此处的人指的是所有的人,“爱人”正是“泛爱众”(《论语·学而》)之意。只有从“亲亲”推论至“爱人”方才完成了对于“仁”的建构,从而具备深切的人道主义情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言行要谨慎并且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英]布莱克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克·吐温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甚于水。水,终无形状,装在盆中是圆的,流到溪流是长的,这样柔软的东西却是可以滴水穿石。心胸宽广,平静柔和却坚强有力的地方,就是生活在天堂。心胸狭隘,快意恩仇和刚强难调的心,就是生活在地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年幼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路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宪问》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掌握)也,是吾丑(耻辱)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世家》补充资料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约,是穷困、困窘的意思。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期处在困窘潦倒之中,也不能长期处在富贵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不能长期忍受困窘潦倒之苦,“久困则为非”(《论语注疏》),因而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君子可以固穷,但“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小人处在困境中则什么都会去做了。同样,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在长期的富贵安乐中,会骄淫佚乐,丧失本心。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是仁者,根本是做不到的。【评析】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述的中心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内涵措施效果什么是仁?怎样实施仁?施仁后会如何?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法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仁的标准仁的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怎样实施仁?实现“仁”的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施仁后会如何?补充资料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1、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3、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死。——《庄子·盗跖》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即醋)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5、子路救人接受感谢,子贡赎人拒绝报账。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仁的标准: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法的规定。•仁的核心: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实现“仁”的关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希望这堂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的为人处事,有助于同学们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们身边的“仁”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我们身边的不“仁”之事乱扔垃圾,半夜唱卡拉OK,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倾销垃圾产品,倾倒核废料,恐怖活动,颠覆他人政府,入侵,占领……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扎根黑虎庙小学17年。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我愿意做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张玉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有他在,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失学。2018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代楷模”张玉滚警世语录:•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会收到一个命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千万种步伐,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物。一个人做的事好与坏,需要别人评价;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平淡,需要别人点缀;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需要自己先付出努力。富人并不是很快乐的,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与信赖,他不能融入大众的爱。穷人并不是很悲伤的,因为他得到了别人的同情与关怀,他融入了大众的爱。要想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就必须先去爱别人一点;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众多音符,才能奏出美妙、雄壮的交响乐,一个音符,即便有独到的艺术,奏出的音乐总是乏味单调的。——题记美文欣赏想得到别人的一丝情,就必须先给别人一丝情。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富人与穷人之分,没有纯洁与狡诈之分。是因为人的心灵的改变,有了善良与邪恶,有了富人与穷人。人生就是这样,不然怎么有坎坷与曲折的道路,有拼搏与奋斗的意志;有悲伤与激情的感触。想得到别人的喜欢,何不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一些;想得到别人的笑语,何不把属于自己的和别人分享一些;想得到别人的信赖,何不把自己的真心坦露出来。只要你不拒绝小草的卑微,希望的田野不会拒绝你放飞的梦想。只要你不拒绝雪山的巍峨,圣洁的雪莲就不会拒绝你内心的纯洁。只要你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诱人的光辉就不会拒绝你对他们的拥有。只要你不拒绝帮助别人的诚心,善良的人们就不会拒绝他们对你的喜欢。不是幸福之神不肯光顾于你,而是幸福在你身边徘徊时,你没有很好呵护他们。不是别人对你不理睬不喜欢,而是你用金钱的面具将自己罩住,使别人感觉不到你的善良之心。当你改变了生活状况时,不要试着改变别人的心态,要试着把自己改变,要使自己和别人心心相印。人生的内涵,与时俱进,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去善待别人,别人就不再会觉得有什么隔膜,你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
本文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69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