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摄影构图图文讲解_DCusers图片: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图片:图片:九宫格构图也叫井字构图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垂直式构图图片:图片:曲线式构图图片:图片:图片:框架式构图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十三种摄影构图技法教你拍出专业化照片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这就像写文章离不开章法一样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实属作品成败的关键。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有其相同之处,有些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但有不能完全代替,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规律和原理,这是不能违背的,对于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人,只有在他对所从事的那个艺术规律掌握的娴熟的时候,才能在创作实践纵横驰骋不“逾矩”。1.均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2.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3.变化式构图。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边,能给人以思考和想象,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常用于山水小景、体育运动、艺术摄影、幽默照片等。4.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主体)。5.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6.紧凑式构图。将景物主体以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常用于人物肖像、显微摄影,或者表现局部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面部往往能达到传神的境地,令人难忘。7.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灵活等特点。8.S型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9.九宫格构图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10.小品式构图。通过近摄等手段,并根据思想把本来不足为奇的小景物变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画面的一种构图方式。具有自由想象、不拘一格的特点。本构图没有一定的章法。11.向心式构图。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12.垂直式构图。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13.对分式构图。将画面左右或上下一分为比例2:1的两部分,形成左右呼应或上下呼应,表现的空间比较宽阔。其中画面的一部分是主体,另一半是陪体。常用于表现人物、运动、风景、建筑等题材。第七章照片装裱照片在裱卡上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上述做法只是“通常”的做法。事实上,对各种不同长、宽比例的照片,对各种不同内容和不同表现意图的照片,可以也应该作出不同的处理。例如对于狭长的竖画幅照片,如按上述方法裱贴会使人感到上端的裱卡空间小了,妥当的处理方法是,使照片在裱卡左右两边的空间比上端更小些。又例如对于狭长的横画幅,照片下端的裱卡空间宜比上端多留些,同时,左右两边的裱卡空间又宜比上端和下端大些而不是小些,这样的处理可以强化这种狭长横画幅的水平舒展。三、框线的制作给照片加上白色或黑色边框线能够突出被摄体,集中人们欣赏照片的注意力,边框线还往往能与画面构图浑然一体,交相生辉。当把浅色调照片裱贴在白色裱卡上或把深色调照片裱贴在黑色裱卡上时,照片边框线的作用尤为突出。1、白色边框线的制作给照片加白色边框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只要具有质量优良的放大压纸尺,那么,在留有白边的放大照片上仔细地裁切,使照片留下白色边框线即可。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放大压纸尺不能有任何变形或倾斜,否则会导致照片的白色边框线不直或画幅变形;二是裁切刀性能要好,裁切要十分仔细,尤其当只需要较细的边框线时。②另一种加白色边框线的方法是,把照片粘在一张略大于照片尺寸的白色薄卡纸上,然后再按所需要的边框线的粗细进行裁切。制作白色边框线时,通常可先用第一种方法,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第一种方法失败了,那么可继而采用第二种方法。2、黑色边框线的制作制作黑色边框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①裁切一张比放大画幅略小一点的黑色卡纸。在放大曝光后,从放大机的片夹中取下底片。把黑卡纸覆盖在相纸上,均匀地留出相纸四边,然后进行足够的曝光,最后对照片四周的黑色边框线按所需的粗细进行裁切、整修。采用这种方法时,黑卡纸的厚薄要适宜,太厚会使边框线不太整齐,太薄又不易放平整。②准备一把长于照片画幅的金属直尺和一张大于照片画幅的黑卡纸。在相纸放大曝光后,把放大机片夹中的底片取下,用金属直尺压住相纸画幅的一边,留出所需边框线的粗细,再用黑卡纸盖住其余的相纸画面后进行曝光。然后对画幅另三边作类似操作,经显影后,黑色边框线就产生了。当仅仅制作一幅照片的黑色边框线时,宜采用第一种方法;当制作多种画幅的黑色边框线时,宜采用第二种方法。四、裱贴的方法1、液态粘胶剂的裱贴浆糊——如把照片粘贴在平滑的厚卡纸上,宜用浆糊而不宜用胶水。因为浆糊中水份多,易使照片湿润变软,有助于压贴平服。注意:使用浆糊粘贴时,裱卡应具有平滑的表面,且有一定的硬度。因为当浆糊中的水份挥发、照片干燥时会产生收缩。如裱卡表面粗糙则会使照片起皱而不平服;如裱卡缺乏一定的硬度则会产生弯曲。在照片背面涂浆糊时宜用刷笔反复抹刷,直至抹匀和照片变软。贴到裱卡上之后,用干净的软布从照片中心向四周抹平,使所有的气泡都压出照片,然后压在玻璃板下直至干燥。上光的照片采用浆糊粘贴时会使照片光泽受到损失。胶水——如把照片粘贴在胶合板上,因通常只粘贴照片的上面二只角,故宜用胶水而不宜用浆糊,因为胶水中的溶剂易挥发而干得快,照片也不易起皱。2、粘胶薄膜的裱贴采用液态粘胶剂粘贴时,干燥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处理不当,容易使照片起皱,甚至在一段时间后,还会导致照片变色或产生污斑。现代较先进的裱贴方法是采用粘胶薄膜。粘胶薄膜类似一种双面胶布。操作时,扯下薄膜一面的保护纸,反照片平整地贴上去,然后用刀具裁切多余的粘胶薄膜。再把薄膜另一面上的保护纸扯下,即可粘到裱卡上。如在粘合后出现气泡或起皱等不平服的情况,则需长时间地用水浸泡后,才能把照片从粘胶薄膜上撕下来。所以,在初次使用时应先进行试验再正式粘贴。这种粘胶薄膜属于“冷粘法”。在粘胶薄膜中还有一种是采用“热粘法”的。这种薄膜是一种干胶膜,使用时需要加热加压,使干胶熔化产生粘合力。有专门的干裱压机和定位铁配合这种干胶膜使用,其裱贴效果优于液态粘胶剂和“冷粘法”的粘胶薄膜。在没有干裱压机时,可用熨斗垫上衬纸代替,但要十分注意熨斗的温度不可过高,需要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温度。第五章抓拍技法抓拍,是民俗摄影常用的技法。摄影对美学的贡献或者说摄影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贵在真实──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表现生活自身的内容和意义;贵在动态──通过人物及其生活的活的、有动态的、真情实感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及其生活;贵在瞬间精华──固定在照片画面上的是人物及其生活的动态形象的瞬间精华或典型瞬间。而这三个主要特征是由抓拍来实现的。摆拍对于表现民俗摄影的美学特征也有贡献,但要表现的自然、真实、生动、则要具备一定的导演技巧。一个民俗摄影工作者,除非必须运用摆拍手段外,应尽量使用并熟练掌握抓拍的基本技术与技巧,以适应深入各民族拍摄各种不同题材的需要。抓拍,应该成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一大基本功。抓拍并不神秘,但作为一种拍摄技法,它确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认识它。这对于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技法,提高民俗摄影水平,将是大有益处的。一、抓拍的由来在摄影史上,摆拍先于抓拍,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摄影器材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最初的银版法,后来的湿版法、干版法,因相机笨重,镜头进光量小,底片感光度低等原因,一般只能用摆拍法拍摄。抓拍,是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感光材料感光度的提高,及摄影面向现实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小型相机发明前人们也进行过抓拍的探索。历史上抓拍的三个基本方法,是这样先后出现的:纳达尔法──在拍摄对象与人谈话的过程中,抓拍人的活的形象。1886年8月31日,纳达尔对法国科学院院长、百岁老人谢弗勒尔进行“摄影访问”时,让他的儿子保罗在谢弗勒尔谈话时拍照,取得了成功。巴雷特法──偷拍法。1908年10月24日,伦敦治安法庭对妇女参政运动的三位领袖审判时,法庭禁止拍照。英国记者巴雷特把相机藏在帽子里,偷拍了被告三个女性的活的形象。但是,偷拍不是从1908年开始,而是有了手持、可以夹在腋下的相机之后,就开始的。《世界摄影史话》(英·兰福德著,谢汉俊译)103页刊登的《孩子们在等候一个盛大的游行》照片,是1893年P·马丁偷拍的。沙乐门法──开始于1928年。沙乐门最初也用隐藏相机的方法偷拍法庭审判的情况。但是,他的成名还是因为创造了新闻摄影技法,即在新闻现场,用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方法,拍摄新闻照片。直到现在,这三种方法还经常被人们采用。19世纪30年代,莱卡(135)和禄来福来相机(120)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摄影家如陈传霖,就提倡用小相机抓拍。张印泉1932年开始用莱卡抓拍。他最满意并认为是其代表作的《力挽狂澜》与《雪地惊鹅》等照片以及许多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照片。沙飞拍摄的鲁迅与木刻家的谈话,用的就是沙乐门式抓拍法。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反映“一二.九”、“一二.一六”及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照片,许多摄影界老战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大量历史性照片,都是抓拍作品。由于抓拍能把人的神态和人的生活朴素如实地表现出来,比起细节清晰而人物呆板缺乏现场生活气息的摆拍,有更强的真实感、亲切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性趣,更能激起人们的强烈感情的反映。所以,抓拍作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和重视。后来,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日益为抓拍提供了便利手段。目前,抓拍法已成为世界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的潮流。二、抓拍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抓拍?1972年7月12日,周恩来总理曾批评摄影记者:你们“提高得不快”。“摆好了给你们照,你们不会照活的。不是你们服从人家,而要人家服从你们”。(蒋齐生:《新闻摄影论集》)周总理的批评中,就有抓拍的定义。这就是:在生活现场,不干涉对象,拍摄对象活的形象。并明确指出了抓拍的基本特征:1.抓拍是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与抓拍相区别的是摆拍。摆拍也是一种常用拍摄方法。摆拍要求被摄者按照摄影师的设想、意图为拍照片而组成某种画面,做出某种动作
本文标题:摄影构图图文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0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