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二组成员:发言人:资料收集者:PPT制作者:记录员:研讨题目讨论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经济发展却没有产生相似的影响1、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任务4、郑和下西洋的成就与局限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1、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第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罗盘针指南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保证。第三,陆海交通比重发生了变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外交通产生了明显的变化。2、明初国内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以及明成祖时期和平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明成祖在外交上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睦邻友好政策------“厚往薄来”,“宣德化而柔远人”朝贡贸易-------恢复并正式建立了市舶司制度。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1405~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八年中,内官监太监郑和(1371~1433)七次下西洋,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郑和船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郑和船队约有大小船舶二百余艘,是一支特混联合船队,郑和船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等级:1、宝船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另据《明史》等有关史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2、马船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3、粮船罗懋登说,粮船有七桅,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4、坐船全称“战座船”,大型战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有六桅。5、战船担任护航的专用舰船,有五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任务1、皇位继承寻找建文帝或者威吓建文帝及其遗臣是郑和下西洋的“可能目的”之一2、政治方面有人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安抚南洋和西洋诸国,以使明王朝无后顾之忧,好全力对付北方蒙古之祸。3、外交方面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武力篡位夺朝,内心难免心虚。所以,他一方面对内采取了镇压和笼络两种手段,努力稳定国内局势,另一方面在对个活动中,积极遣使,向外邦宣谕诏书,赐予财物,争取来朝,满足了明成祖“君主天下”、“御临万方”、“际天极地皆王臣”的虚荣心。4、贸易方面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钱币等,都极喜爱,郑和利用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又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牙和珍奇异兽等等。这样两头都是低买高卖,获利丰厚。所以下西洋当然存在着某种程度中外两方贸易的作用,这种活动也很能获得丰厚利润。但这仅是附带性的行为。四、郑和下西洋的成就与局限(一)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1、圆满地完成了明王朝所赋予的使命: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2、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3、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4、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5、文教的传播与中国人民海外知识的增长6、建立亚非交通网(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局限性在郑和下西洋之际,中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还是坚如磐石,皇权政治强化到极点,郑和航海事业的兴废,取决于封建皇帝的个人意志。明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郑和航海事业既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则其必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而归于消失。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的本身,也存在各种缺陷。就郑和执行的对外方针和对外政策而言,是要与海外诸国建立名义上的藩属关系。郑和下西洋所执行的对外方针和政策,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上以中原作为世界中心的政治观念之上的,只能存在一时,昙花一现而已。五、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明初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郑和以多元宗教文化为先导,打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将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在主题为《人类历史转轨时期伟大的和平实践》报告中提出,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郑一钧说,由于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交通为之大变,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逐渐打破了全球东西方之间、各大洲不同地区之间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这对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导致人类社会日益具有世界性,从此进入一个带根本性的历史转轨时期。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生于东方的郑和航海壮举,让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海洋,在人类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上,以伟大的和平实践,谱写了十五世纪初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2、尝试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专家们认为,与同时代的西方大航海不同,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人大航海,推动大批中国人以空前的规模走向海洋,是为了以中国人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尝试建立和平与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郑一钧说,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是以“仁”、“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郑和使团在海外努力传播中华文教,与古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大同理想,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大同”与“和谐”的理想,也是各国人民向往“世界大同”理想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海外各国人民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儒学会会长林义彪从自己家乡人民对郑和的崇拜来表述郑和下西洋和平之旅的意义。林义彪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外关系的丰碑。郑和航海图也被以后的西方航海家所利用。他说,郑和下西洋,向各国推广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技术,传播了文化文明,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3、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郑和下西洋,固然有其贸易上的贡献,因为当时明代的陶瓷、丝绸、钱币等,多为东南亚各地人民所喜爱及需要;而产自南洋各地的香料、染料等,也为国内所需要,这种各取所需的现实,使郑和的远航彰显了贸易的重要性。但专家们认为,郑和远航影响之持久深远的,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海洋科技系教授琼斯把郑和下西洋传播东方文化的旅程称为传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称其比穿越中亚的丝绸之路影响更为深远。王桂岩则认为,一方面,就中华文化的西传而言,郑和所到之处,往往立石纪功,宣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西洋基督教大量传入中国,同时使西洋的数学、理化、天文等学术教材也随之传入,使西洋现代化的科技学术启蒙了当时的高级官员及知识分子,这也是郑和出使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背景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概况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目的4、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黄金热”(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弘扬、传播基督福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思想根源)欧洲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技术的进步和皇室的支持(主客观条件)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背景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概况1、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命名它为圣萨尔瓦多。2、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目的掠夺金银珠宝香料,找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地葡、西两国热衷传播天主教,使其它异教皈依天主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1、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2、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这次探险活动加速了西欧工业时代的到来。18世纪晚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所需的资金全是从海外殖民掠夺及贸易中积累起来的,这次工业革命也是海外市场对于欧洲制造品的需要增长的结果;4、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5、环球航行成功丰富了地理学知识,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6、促进了人口流动,改变了人种构成状况;7、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宗教传播、文字传播;资本主义文明;8、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9、推动了主流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使主流文明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哥伦布发现新大陆VS郑和下西洋哥伦布郑和性质:侵略目的:寻找黄金规模:3艘船随行人数:88人影响:发现新大陆性质:外交目的:宣传国力规模:200多艘随行人数:27800人影响:全球最早的远洋航行小节哥伦布远航为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意义远远超过郑和下西洋THANKYOU!!!
本文标题: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