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天津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研究姓名:邵俊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马正吉20040501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研究作者:邵俊波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学院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迟荣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运用-会计之友2008,(10)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风险基础审计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就我国审计实践中如何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提出了四点具体思路,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固有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2.期刊论文孙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审计风险模型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8(4)针对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量化问题,在对审计风险概念进行重定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审计风险模型,并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际模拟运行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风险评估的科学而准确的量化方法.3.学位论文孙伟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模式的选择研究2003该文以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为蓝本,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并重,从审计模式发展的三阶段入手,介绍了目前较为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应该掘弃陈旧的审计模式,采用先进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该文对该所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具体程序、具体方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试图为该所的发展和壮大提供解决思路,对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实施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应进行的全过程控制进行了阐述,并对该所在实施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4.期刊论文张颖萍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运用-商业研究2004,(9)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风险基础审计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提出我国审计实践中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具体思路,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5.学位论文樊子君风险基础审计1997该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审计模式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回顾,对中国审计现状及复杂的审计环境进行分析,说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适合中国目前国情,运用和推广风险基础审计是中国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从风险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探讨审计风险的本质,审计风险种类及其成因、特点,分析审计风险的三个组成要素,说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决策模型应该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积.最后论述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即重要性和分析性检查.第三部分探讨风险基础审计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在审计规划阶段,要对审计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确定是否接受审计聘约,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预期审计风险及其各风险要素的水平.在审计实施阶段,要执行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价预定的控制风险水平的恰当性,结合分析性检查等程序实行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在审计结束阶段,要审核或有负债,期后事项,审计工作底稿,最后出具审计报告.第四部分对实施风险基础审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扼要说明.6.期刊论文孙伟论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学术交流2003,(9)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审计模式,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应用,它是以审计风险为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全面控制来实现审计目标的,风险基础审计的产生动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在将风险基础审计引进我国时,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情况设计与其相适应的审计程序,并要注意实施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后出现的问题.7.学位论文王岩基于风险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研究2004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条件下,为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而采取的所有程序和方法的总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作为一种代表先进审计理念的审计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产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模式在帮助西方审计职业界规避审计风险、保护自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面对高度风险的审计环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目前广泛采用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术界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引入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各抒己见、纷争不已,所以有必要就中国审计模式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该文主要对选择和构建适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实际情况的审计模式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西方审计模式的发展进行综述.作者在总结了西方各阶段审计模式的产生背景、程序方法及优缺点后,对审计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因及其应用的外在条件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对中国审计模式的选择进行研究.作者针对中国审计模式发展中存在的矛盾状态,先依据审计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因,确定了制度基础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为中国审计模式的选择范围;再根据审计模式应用的外在条件和审计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过渡审计模式选择,即基于风险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第三部分对基于风险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进行构建.作者从构建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需求导向审计理论的局限性和供给导向审计理论的优越性,并运用供给导向审计理论对审计风险含义进行再认识、修正了审计风险模型、提出了制定期望审计风险应考虑的因素、完善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程序,构建出基于风险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基于风险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力求解决中国审计模式发展中所处的矛盾状态,适当规避审计风险.作者对构建基于风险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进行了初次尝试,希望能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在审计模式的完善上提供一些参考,尽微薄之力.8.期刊论文陈才涛.张岩.田治威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建-当代经济2004,(9)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从保证风险概念体系的一致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的广义审计风险概念和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AR)=战略风险(SR)*经营风险(B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诉讼风险(LR).9.学位论文陈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2003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尚不理想,面临很大的审计风险.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人们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目前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较高的各方面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对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主体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审计风险的含义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归纳了审计风险的特征.第二部分,以中国历年被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情况统计为数据资料,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及审计环境,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借鉴目前国外为控制审计风险所采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认为在中国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必要的,并需要在审计实践中调整和完善.第四部分,对应第二部分审计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审计案例,从几方面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审计风险的一些控制措施,包括接受客户的风险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能力,及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针对部分高风险项目,审计人员可采纳的一些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这三方面都分别给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控制模型.总之,造成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较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而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是一个全面的过程,贯穿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每一个具体步骤之中.该文主要基于审计主体的角度探讨如何防范审计风险.而要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不但需要注册会计师自身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执业水平,加强执业规范和管理,也需要社会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理想的执业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需要对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治理.10.期刊论文王桦.张志毅.陈丽蓉关于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理论分析-中国审计2003,(21)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爆发使我国审计职业界再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保护自身发展,成为业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审计失败事件的发生是由于落后的审计模式所造成,而国际上许多知名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因此,我国业界应引入这种较为先进的审计模式.对此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dba5154b-c4ee-4c12-b5b4-9e32012ca81d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8日
本文标题: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