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时间:2010-05-0609:28:00作者:;来源:●孙百琴当前地方台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来之于民,服务于民,是民生新闻的特色,它给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了发表声音的平台。但是,过度地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模式单一和内容雷同。把本土化等同于通俗化和世俗化,将镜头全部定格在生活小事、怪事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民生新闻本身失去了新闻的本质和价值,抑制了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做好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1.必须实现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何为“大民生”?大民生包含“国计”,包含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小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个体平凡生活的原生态,题材大多局限于百姓个体生活的悲欢离合、恩怨愁苦。表面上看它做到了“以人为本”,但难以避免平面化、琐碎化,使新闻失去了所应保持的未来向度,消减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在受众心里积累起的是大面积的社会阴影。做好民生新闻,要从“大民生”角度多层面地关注民生,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硬新闻”软化、民生化。2.注重创新与价值第一,在栏目设置上,要强化调查性、评论性的深度报道,使栏目板块丰富多彩。随着广大城市观众文化素养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纪实调查和新闻评论愈来愈被看好。无论是边调查边评议还是夹叙夹议的述评、时评,都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增强民生新闻的穿透力和凝聚力。第二,在表现形式上灵活多样。电视民生新闻要多在播报方式上进行创新,不要沿用以前照稿念读的传统模式,要采用个性化很强的“说新闻”方式,甚至可以用方言进行播报,这种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听起来既省事又亲切。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也能带来全新的感觉。节目主持风格可以结合地方色彩以快板的形式唱新闻,也可以穿唐装执折扇站着说新闻,这样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的生趣。在节目的编排上,民生新闻要突破常规性新闻节目的固定模式,大胆吸收各种文艺样式,如快板、曲艺、顺口溜、漫画、歌曲、影视片断等形式,在节目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穿插进去,渲染气氛,增加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节目变得更加有声有色。另外,还要注意特效音的使用,充分调动包括音乐、诗歌、歌词等各种辅助元素,使新闻显得非常活泼,强化新闻人物的塑造,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三,在采编制作上,要在围绕“三满意”,坚持“三贴近”方面下工夫。民生新闻节目只有不断创新嫁接组合的报道方式,才能拓展话语空间,丰富报道形式。在采访、编排和制作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事件性、故事性、交流性、互动性、公正性和法规完整性,才能使节目既吸引观众,又不致出现导向性错误。第四,在报道选题上要凸显新闻的价值。在对新闻报道进行创新的同时,不能忽略新闻价值的体现和挖掘。要将那些切实反映公众利益,新闻价值含金量高的新闻播出去。满足主流的价值需求,强化新闻的贴近性和服务性,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真正满足老百姓对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在创新中提升价值,在提升价值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赋予民生新闻真正的不竭资源和动力,使其生命力得以延续。3.防止激化矛盾或诱发新的矛盾长久以来,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与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解决滞后,群众意见很大,很多人希望借助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帮助解决。于是,一些媒体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职责提升到政府职能的高度,这是有悖于新闻的中立原则的。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我们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同样也会有矛盾和问题,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民生新闻宣传一定要坚持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保持理性与冷静。综上所述,虽然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着不少误区和瑕疵,但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只要从新闻各个方面入手进行资源整合,将民生新闻和时政新闻相结合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注重质量,立足深度,积极创新,挖掘价值,以理性的态度审视目前的状况和以后的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一脉相承民生新闻的民生、民情、民意的精神,就能推动民生新闻的逐步改进和完善。(作者单位:费县广播电视局)长期以来,地方台都在学央视的路上奔忙,既用心良苦,又谨小慎微,其结果是学什么都不像,仿什么都变味。尤其是地市台的电视新闻,面临的是两路夹击的窘迫,一路是上级台的新闻,一路是本台及本区域内兄弟台的电视剧和娱乐性节目,长时间地在夹缝中求生存。作为立台之本的新闻栏目如何办出特色,打造品牌,提高节目的可视性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向大众传媒本质回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平民化。它比任何时候更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大众的审美趣味,即便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的新闻节目也毫不例外。各地方台纷纷办起了民生新闻栏目,在拼不过大台硬新闻制作的现状下,地方台似乎找到了一个夺取观众眼球的法宝。然而,地方民生新闻节目要办成收视率长盛不衰的品牌栏目也并非易事,不是改头换面贴了“民生新闻”的标签、走了“民生新闻”的形式就可以了。个人认为,一方面要在突出新闻素材的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等方面下足功夫,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要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的可视性。一、突出新闻的时效性无论是时政新闻抑或是民生新闻,时效性和新闻性都是不变的原则。尤其是民生新闻,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就要求记者的反应速度要快,要在得知新闻线索后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拍摄记录最为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与事后补拍一些空镜头来叙述事件过程相比,以画面语言表现为主要手段的电视新闻如果记者能够抓拍到第一现场自然就更具看点。如果一个民生新闻栏目经常能在第一时间播发这样的独家新闻,久而久之,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和观众关注度自然会日渐攀升。二、深度报道凸显新闻魅力地市级新闻媒体的新闻资源与上级台相比的确是没有优势,然而即便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新闻事件,每时每刻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小事也都蕴含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如何充分挖掘这些看似不大的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做出颇有见地的深度新闻成为地方台提升民生新闻质量的有益途径。这就要求记者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不能仅仅是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而要多在采访中问几个为什么?让人们在看节目时不仅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引发大家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譬如今年清明节后在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人命案,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位59岁的老人因为清明节上坟在自家坟地里挖了几铁锨土添坟,邻居认为那个小坑影响他们家走路了,就对这位老人在两天内连续殴打四次最终导致死亡,事发时这位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帮儿子带孩子去了,所有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如果新闻报道简单地处理的话,也就是叙述一下事件发生的过程,最后顶多会加一句:目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的处理之中。然而,受众所关心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些,老人被打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人管吗?惨案的发生是否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土坑?这小土坑挖的到底有没有问题?两家人之前有没有积怨?打人者为什么一定要置老人于死地?老人平日的为人如何?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遇到生命威胁时该怎么办……这一系列的为什么都可以继续深究。记者也正是通过对目击者、村委会负责人等知情者的大量采访,使新闻不再单薄,更具看点,令人深思。此外,对于一些“现在进行时”类、暂时没有结果的事件一定要“跟”,连续的跟踪报道也是抓住观众心的有效形式,看完今天的节目之后留下的悬念会让他明天还想继续锁定频道以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直至结果如何。尤其是一些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一定要跟定,不能只是报道存在的问题,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就此新闻事件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时候也正是媒体和栏目在受众中提高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大好时机。举个例子:在临颍县有一位观众某天突然发现自家的电表存在问题,家里所有的电器都关闭之后电表依然转个不停,后来通过观察发现,只要邻居家一开电器他们家的电表就转,这家人立即给当地的电力部门打了电话,却迟迟没有人前来解决此事。如果记者仅仅将前期的采访播发之后就算了,宣传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而应该在新闻播发之后回访一下事件的解决情况,做好后续报道。如果媒体对每个舆论监督类的新闻事件都能做好跟踪报道,事事有回音、有结果的话,媒体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自然不言而喻。百姓遇到什么新鲜事、烦心事、高兴事、突发事自然第一时间会拨通栏目的热线电话,民生新闻就不愁没有好选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三、策划让新闻更能耐看对于新闻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市台来说,充分深挖新闻事件的内涵、拓展新闻事件的外延,为观众传递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也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又一个不错的选择。譬如一些重大节日,我们要不走老路,创新思维,做好前期策划,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整组新闻播出更能显现出新闻报道的气势与厚重,也能使观众在看节目时有更多收获。另外,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也并不仅仅限于百姓生活中的小事,很多社会重大事件也都在报道范围之内,因为重大新闻事件以其显著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极大影响,这类新闻不仅党政干部关注,普通平民也很关心。但是这类硬新闻不同于软新闻的地方是其趣味性不强。不少记者采写新闻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领导的角度报道事件,而忽视了作为普通百姓接触到的东西和他们的意见。实际上,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立刻会在事件发生地及其周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舆论冲击波。群众中的目击者,通过人际传播渠道,使各种讯息真伪交织,虚实难辨,特别需要媒体从普通大众的角度去进行解释和报道。这时电视新闻记者可以从平民的角度观察事态的发展,分析事件的原委,为平民大众排忧解难,及时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心声,从而引导舆论。四、特写镜头让观众印象深刻在拍摄新闻时,很多记者往往会忽略特写镜头,实际上生动鲜活的特写镜头往往会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电视传媒来说,画面语言的冲击力往往要比一大堆华美的解说词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让人记住。几个月之前我值《直播漯河》编辑班的时候发过一篇新闻,主要是说某个村子道路常年无人维修,晴天是土窝,雨天是泥坑。记者在采访拍摄时就抓拍了不少很有感染力的特写镜头,有几个特写镜头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人们沾满污泥的鞋子,浑身是泥的小宠物狗,道路泥坑中孩子们的倒影,一个衣服上溅满了污泥的名副其实的泥娃娃……正是这些鲜活的特写画面给新闻注入了更为长久的而生命力。传神的特写镜头不可能在电视节目制作室凭空捏造,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现场捕捉能传达新闻精神的特写镜头。正是这些特写反映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并且更容易把观众带入事件的现场,使其如临其境,产生报纸广播所不能及的直观效果和深刻印象。五、增强故事性抓住观众心民生新闻更要坚持“三贴近”,这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上。民生新闻栏目,让媒体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更为活泼的播报方式、叙事方式和制作方式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以前新闻是那样报的,今天新闻也可以这样报,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不少受众认为更好看了,所以更爱看了。在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这方面,不外乎就是要增强新闻事件表达的故事性,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目不转睛地把这条新闻看完,这也是观众对电视媒体娱乐需求的一种迎合。六、创新手法增加新闻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就是能使观众振奋和激动,不但将节目看下去,而且能引发观众思考、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闪光点”、“动情点”、“新鲜点’等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巧妙设计“兴奋点”,能使节目更加好看。首先,从视觉的角度设计电视画面的“兴奋点”。电视是声画结合的一种艺术,画面带给观众的信息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在视觉形态上采取动态激发的方法,通常采用大幅度的动感画面,在短时间内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迅速唤起观众的情感活动,把观众注意力集中指向节目。节目的开头是激发欣赏动机的重要环节,因此,就要重视好节目的开头和某一部分情节的开端,要掌握观众的欣赏心理,做到节目开头就能紧紧“抓住”
本文标题: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3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