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50张PPT)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制作:钱库一中JMF2007、1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肇(zhào)彷徨(pánghuáng)格物致知不知所措一帆风顺袖手旁观掌握字词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获取知识。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研读课文: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这与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一样吗?儒家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同。《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但儒家教育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去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找新知识,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何不重视真正的“格”?又是如何论证的?为什么要举此例?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最终是为了治国平天下。用王守仁“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因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的态度。3.王阳明“格”院子里竹了的错误在哪?他“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王守仁的《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4.王阳明等儒家学派认为经书上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错在哪里?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真理存在于圣人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这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当今是行不通的,尤其是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背道而驰的。5.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故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要有实验者应具备的素质:高瞻远瞩的眼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8、9段)6.按现代的科学方法,格竹子当怎样“格”?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7、“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因只有少数人选择好了适当的目标,也只有这少数人才具有真正的判断力及灵感,具有一个成功者应有的眼光、勇气、毅力。)8.王阳明的思想继续支配着中国学生,那么其表现在哪里?中不会做研究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造成高分低能影响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前途的现象。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用功”加了引号指什么?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0.纵观全文,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必要性)①这是被科学进程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所证明了的;②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导致中国学生的弱点所决定的;③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1.作者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即实验精神,这是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需要实验精神是因: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个人行动上”也需要它是因:个人的行动不是盲目的,总有一定的思想、理念作指导。这思想、观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应从实践中培养判断力。如:小马过河的故事。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1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4.纵观全文,古今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不同?《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天下,故它所“格”之物是向自己内心去探索,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今: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取知识,为人类服务,故它侧重于实验精神。15.作者写下此文的意义是什么?他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建议?作者针对我国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中,这是个致命伤。写下此文是号召中国学生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前途、世界的贡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16.末段讲了几层意思?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格物致知的意义;对中国学生提出的希望。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证方法:A.引证法:1.开头引用《大学》里的话,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2.第3段引用《大学》中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来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意及被埋没之因。3.引用论证的作用:①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②引用名人佚(yí)事,奇闻趣事,可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4.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B、举例论证:1.第4段借王阳明“格”竹苦思不得而头痛的事例,论述儒家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究自己,来说明中国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第8、9段借通过了解竹子的事例来论述实验的过程的两个特点一个要求3.论证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举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4.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说明以埋头苦读就会一切而对于实际毫无帮助。注:其中3与4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讲道理的论证法。作用:事实胜于雄辩,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格式: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举了……(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具有说服力。C.道理论证:1、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来论述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2、第5段论王阳明观点的错误。3、7-10段论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4、末段论述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作用:使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D、对比论证:1.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获取是内心的体验与自我探讨;这与科学进程中新知识的获取只能通过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2.王阳明格竹,与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对比,突出获得知识只能通过实验。3.举例论证高分低能的原因时,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反面事例说明传统教育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下面事例以自身的经历为例来论说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作用:突出强调。格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观点。总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据,极雄辩地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精神。全文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引用证法来论证中心。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延伸拓展: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如: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讨论: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参考: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
本文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50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5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