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填空1、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P2)2、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2)技术承载力(3)污染承载力(P19)3、系统的特征:(P20~21)(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4、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P22)5、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或称循环库)两大类。(P24)6、林德曼(LINDERMAN)的“百分之十定律”(P37)7、食物链不论如何复杂,但食物链并不是很长,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物质和能量越接近食物链末端越少,由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营养级。【选择】(P40)8、根据生命的需要可把这些元素分为三类:(P44)①结构元素,包括碳、氢、氧、氮②大量营养素,包括磷、钙、镁、钾、硫、钠等③微量营养素,包括铜、锌、硼、锰、钼、钴、铁、铝、铬、氟、碘、溴、硒、硅、锶、钛、钒、锡、镓等9、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量,常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通过的绝对值来表示。(P45)10、周转率越大,周转时间越短。(P45)11、大气圈中N2的周转时间约近一百万年,水的周转时间只有10.5天。(P45)12、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①拮抗作用②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③净化作用13、能源结构是指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比及比例关系。(P63)14、在中国,目前能源的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体。(P63)15、1972年6月5日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6、八大公害事件:1995年日本富士县由于镉污染引起的痛骨病事件自1953年以来,日本水俣湾沿岸由于含甲基汞的废渣排入水体后,通过食物链引起人们神经中毒事件。(P69)17、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居民或城市人群生命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环境非生命城市环境系统政治社会环境法律经济文化教育18、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生命自然生态系统非生命人类的经济活动经济生态系统第一产业城市生态系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系统科学法律政策19、城市人口结构,又称城市人口构成。(P83)可分为两大类1.城市人口自然结构,例如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2.城市人口社会结构,例如阶级结构、名族结构、家庭结构、文化结构、宗教结构、预言结构、职业结构、经济收入结构等。20、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即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分布。(P88)21、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主要是在人口城市规划等作用下的超集群分布格局。(P89)22、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城市中年净增长人口数与城市总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P91)23、指数增长模型又称J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又称S型增长型24、逻辑斯蒂方程式:dNdt=rN(1-Nk)r是常数,为种群自然增长率;k也是常数,称为环境负载力或容纳量或容量。25、大气圈可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26、大气的化学组成按其体积成分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称为均质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对流层中集中了地球大气总质量的74%以及几乎全部水汽。在平流层内,距地表20~50公里处有一圈臭氧层。27、空气污染源分点源和面源。(P117)28、降尘:直径大于10微米的微粒。(P118)飘尘:直径小于10微米的微粒。烟雾:比较典型的烟雾由两种:①伦敦型:煤尘、二氧化硫和雾相混合并伴有化学反应产生的烟雾。②洛杉矶型:汽车排气和氮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烟雾。29、S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P121)30、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P129)31、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最主要的途径是控制污染源。(P131)32、城市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P137)33、磷、氮等是水生植物生长繁殖所必要的营养素。(P141)34、过境水被分成3个组成的单元或模块:上游模块、中游模块、下游模块35、一种声音是否是噪声是由主观评价来定的。(P143)噪声的大小以“分贝”数来表示。36、城市噪声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及其他噪声37、城市植被应属于以人工植被为主体的一个特殊的植被类群。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则是主要的功能。(P153)38、从城市植被的概念出发,结合城市植被的特点,城市植被按蒋高明(1993)的方法划分为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三大类型是比较合理的。39、大气污染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内。以植物受害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叶片。(P162)40、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1.斑块(嵌块体)2.走廊(廊道)3.本底(基质)41、种植走廊的持久性完全决定于人类的经营管理活动。(P221)42、区分本底和斑块的三条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作用。(P220)43、城市景观主要由街道和街区组成。(P225)44、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群体。(P226)45、Simpson多样性指数siipD121Shannon-Weiner指数)log)((21isiippH46、异质性是景观的根本属性。47、环境敏感区包括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资源生产敏感区,天然灾害敏感区。48、按自然景观的被改造程度可分为轻微改变的景观,较小改变的景观,强烈改变的景观。(P234)49、人文景观的主要成分是人造地物和实体。50、高度人工化是城市景观区别于自然景观的最突出的特征。51、1969年,美国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概念。52、格林大气污染综合指数S为SO2实测平均浓度,C为COH,即烟雾指数。53、区别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主要标志是年温差的大小。大陆度=气温年温差(℃)/sinφsinφ为地理纬度53、所谓的持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持续性2.经济持续性3.社会持续性54、协调系数计算公式为:a=污染物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经济或产业产值或人口年平均增长率55、走廊起着运输保护资源观赏的作用。二、名词解释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P17)2、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3、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P19)4、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集合)。(P21)5、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P23)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地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P26)7、初级生产: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他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P31)8、总初级生产:是植物总光合作用中固定的总太阳能。(P31)9、净初级生产:是指总初级生产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遗留的有机物质贮存的能量。(P32)10、任何一个时间里,物质生产的总量,及总内能的贮存量,叫做“生物量”。也即生物量是一定时间范围内,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作用总积累的净初级生产。(P32)11、次级生产:是指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P35)1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叫做“食物链”。(P38)13、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营养级”。(P38)14、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的移动量称为“流通率”。(P45)15、周转率:就是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的营养物质。(P45)16、周转时间:即以库中营养物质量除以流通率。(P45)17、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P46)18、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P55)19、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P55)20、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P58)21、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成分所具有的作用。它具有两个功能,即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P61)22、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是指其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的性质,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非生物两大类。(P62)23、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P82)24、城市人口数量: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个体。含固定人口数和流动人口数。(P83)25、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亦称城市人口构成,即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级人口数分别占城市总人口数的比例。(P84)26、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用地范围内(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P85)27、城市人口过密化: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P85)28、人口迁移:人口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P87)29、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农村人口大批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就地转化为具有城市生活方式的人口等。(P87)30、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是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数量状况或分布状况。(P88)31、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差数。(P91)32、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P92)33、城市人口迁居: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P99)34、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P111)35、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者称次环境。(P111)3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待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的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P117)37、酸雨:是空气污染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用场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例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P120)38、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可分为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市尾烟气层和乡村边界层。(P125)3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P126)40、城市水环境: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所有水体、水总悬浮物及溶解物的总称。(P136)41、城市水资源: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供城市工业、郊区农业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水。(P136)42、城市水污染: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P137)43、噪声:从广义上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也可以指振幅和频率杂乱、断续或统计上无规律的声振动。(P143)44、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被,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所拥有的森林、灌木、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P152)45、城市人工林:是在城市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的人工绿化实体。人工草地:是在城市范围内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绿化实体。(P
本文标题:城市生态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7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