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修三《文化生活》9.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福建福安高级中学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一课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2、中华民族探索文化复兴的历程。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内涵,作用。5、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内因:封建专制制度日渐没落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知识回顾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胡适、陈序经等人全面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陈序经认为“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胡适的全盘西化实际上是要全盘美国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国,走民主道路。“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只是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全盘西化”论“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文化复古主义”主要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代表事件:戊戌变法(1)历史证明,“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1、中华民族探索文化复兴的历程想一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哪次运动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转折,使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复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和青年毛泽东★(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谁能担负民族复兴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制度、理论体系三位一体构成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贯穿本单元的主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必须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视角一视角二视角三(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p100(1)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事业: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如: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台等。文化产业:以盈利为目的。如: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推动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意: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产业(营利性)联系: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它们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学术(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1.近代仁人志士对文化复兴的探索小结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复兴的转折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②、③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起的作用1、S省在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文化讲堂、民风廊、励志社等,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提升。该省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①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们文化生活③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通俗流行文化④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开展大众文化活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练一练D2、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③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力量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三位一体构成的A.道路、理论体系、制度B.理论、路线、方针C.方针、政策、措施A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A互不相干B目标与路径的关系C路径与目标的关系D互相决定B5、文艺创作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据这一要求,文化生产应当()①树立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②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③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④文艺作品是精神产品,其创作不能掺杂经济目的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A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流行乐填上古诗词,古诗词谱上新曲调,由一组经典传唱人献演,而后由专家与音乐人组成的鉴赏团普及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这是新节目的形式。节目响应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绝大多数歌曲都是原创。总导演田梅说:“节目注重时代性和时尚性,时代性是几千年的古诗词,时尚性就是当下的音乐。我们是在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不是沿用,更要创造,才更能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创新方式掀起了全民“诗词热”,节目中的多首歌曲泪目刷屏。梁俊等演唱(古)清代袁枚、(今)二水创作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间走进千家万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依据。答案: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文化经典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使中华文化经典促进新时代的发展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美好人生。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华文化经典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
本文标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7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