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弟子规》全文及解读编者的话《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论编写而成。这里的“弟子”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是指人的行为规范。《弟子规》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影响巨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历代启蒙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之一。《弟子规》全文360句,计1080字,它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2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弟子规》全书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语言通俗明白,全文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诵,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为原文作了标注,解释力求准确,译文通俗易懂。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学校的实际,增加了知识链接,明理导行等环节,通过一些传统知识、感人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更深刻地领会古圣先贤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内涵。“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获取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个人的素质和修养,相信这本《弟子规》将是你最好的选择。据说,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情味的日渐淡漠,西方的精英们早已未雨绸缪,把眼光投注到中国的古代圣贤孔子身上。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青少年,学学经典,学学儒家学说,沐浴先贤哲人的思想,也许是很有必要的。3第一课弟子规圣人训原文:弟子规①,圣人训;首孝悌②,次谨信③。泛爱众④,而亲⑤仁⑥;有余力,则学文⑦。注释:①规:言行规范。②悌:尊重兄长。③信:谨慎、讲信用。④爱众:博爱众生。⑤亲:亲近。⑥仁:道德高尚的人。⑦文:文化知识。译文:《弟子规》这本书讲的是古代圣贤对孩子,特别是学生所要求的言行规范。作为孩子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做事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实守信。做人要有爱心,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向他们学习;做好这些事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知识链接:4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有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家境变得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5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第二课入则孝百善孝为先。本课的中心是讲“孝”,重点说的是子女在家里孝敬父母应有的表现。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怎么能去爱他人呢?又怎么能去爱自己的国家呢?学做人,首先就要从孝敬父母做起。第一节父母呼应勿缓原文:父母呼,应勿缓①;父母命,行勿懒。6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②,须顺③承④。冬则温,夏则凊⑤;晨则省,昏则定⑥。出必告,反⑦必面;居有常,业⑧无变。注释:①缓:动作慢,迟缓。②责:责备。③顺:顺应。这里引申为虚心。④承:接受。⑤凊:qìng清凉。⑥定:安定。⑦反:同“返”,回来。⑧业:职业、工作。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要你做事的时候,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你做人处事的道理,一定要恭敬地听从;做错了事,父母责备你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冬天寒冷时要为父母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要帮父母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必须告诉父母亲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亲自己回来了,让父母亲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让父母亲忧虑。知识链接:71、汉朝末年,有一位孝子叫陆绩,字公纪。他六岁的时候,就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一看这个小孩年龄虽小,但乖巧又有才华,就很喜欢他,拿了当时非常珍贵的橘子去招待他。而陆绩却悄悄地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等到跟袁术告别的时候,他跪下来行礼,怀里的两个橘子滚了出来。袁术很奇怪:我请你吃橘子,又没有规定你吃几个,你干吗藏两个橘子呢?陆绩就跪着说:我妈妈一向很喜欢吃橘子,我想把这两个橘子带回去孝敬我的母亲。袁术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作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2、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学习很不认真。有一天他从学堂逃学回来,孟母看了很生气,一气之下,把正在织的整匹布剪断了,并教育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一寸一寸地织,不断地织才能织成一丈一匹,需要脚踏实地,不断积累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像我剪断的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愤读书,最终成为大学问家,成为影响中国人的“亚圣”。3、黄香温被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小孩名叫黄香,他九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他非常孝顺父亲,所有的家事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觉,夏天,他总是用扇子把父亲睡的草席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冬天,他就在父亲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枕席。后来,黄香成了中国古代孝子的典型,被人们广为传颂。8明理导行:1、为人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管教孩子是为了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虚心接受他们的教诲,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让他们伤心、难过。2、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听从长辈、他人的教诲,对我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应牢记:“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并以此来勉励自己,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3、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又辛辛苦苦地养育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不管自己有多大,都要多体贴他们,像故事中的黄香一样,处处为父亲着想,关心爱护父亲,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第二节事虽小,勿擅为9原文:事虽小,勿擅①为;苟②擅为,子道③亏④。物虽小,勿私藏⑤;苟私藏,亲⑥心伤。亲所好,力为具⑦;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⑧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注释:①擅:擅自,自作主张。②苟:如果。③子道:做儿女的礼节和规矩。④亏:损坏。这里是违背的意思。⑤私藏: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的意思。⑥亲:父母亲。⑦具:准备。⑧贻:yí,带来。译文:即使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物品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起来,占为己有。如果偷偷私藏起来,占为己有,品德就会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凡是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就应该尽力去准备;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事物,就要小心谨慎的去除掉(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身体受到伤害,父母亲就会替你忧虑的。(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做出了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耻辱。10知识链接:1、刘备教子——三国时代的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很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外,还给他写了一封信来教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维贤维德,能服于人。”意思是说,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能认为这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大家才能信服你。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诲,最终导致蜀国的灭亡。2、闽南有句俗话,“细汉偷割瓠,大汉偷牵牛”(一个人小的时候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长大后就会去做更大的坏事,偷更大的东西。)3、哭竹生笋的故事——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宗长大后,母亲逐渐年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羹,但此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哪里有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他来到竹林里,找啊找,但哪里有竹11笋的影子呢?他急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原来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给母亲吃后,母亲的病也好了。后来他官至司空。4、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á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他赶紧高喊:我是人,不是鹿,我是想取鹿乳孝敬我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知道原来他
本文标题:弟子规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2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