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下而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转型思考-——深圳新型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启示
“自下而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转型思考——深圳新型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启示朱骏马二青刘欢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打造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解读了创新产业集聚区的特征、发展阶段及形成机制;然后对近年国内创新集聚区进行反思,主要问题有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发展模式粗放、产业集群培育困难;最后结合深圳在城市创新发展转型中的先进经验,总结了创新集聚区的空间特征、规划方法、开发模式等。关键词:自下而上;创新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规划转型;深圳。前言我国经济发展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阶段,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在经济规模总量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我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未来在信息科技引领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家经济的竞争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但从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调查中位列第27名,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未来必然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贯彻国家宏观战略,我国各城市纷纷提出各种类型的“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规划引领发展”,与时俱进科学的产业集聚区规划显得更为重要,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在创新产业发展阶段上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创新产业集聚区规划思路一直坚持“应对市场,自下而上”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笔者对我国其他城市在创新型产业集聚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我们在深圳创新产业集聚区规划中的“先行先试”实践经验,提出类似规划建设转型的一些建议。1我国创新产业集聚区的演变阶段及问题反思1.1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定义和特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驱动力,由集群内参与技术创新的行业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通过一定的机制(“产业价值链”和“创新生物链”)相互延伸和交融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通过在集群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创造、传播、引进、扩散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以促进集群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其核心是要实现集群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机互动,使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有效流动和充分扩散,真正起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从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定义来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空间的定制性:技术创新是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力,发展建设的核心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最优的软、硬环境支撑。(2)空间的高效性: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和扩散是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特征,空间发展应注重不同链阶上的创新产业企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之间的有机联合和协作最优性。(3)空间的关联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一个有机的技术创新网络,不同企业、不同功能之间要充分考虑其关联性。从创新产业集聚区特征要求空间规划不同于常规的城市规划,需由对象的需求入手,需从空间的各项支撑系统入手,采取“由下至上”的“精细定制”,而不是“由上至下”的“粗放标配”。1.2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演化阶段改革开放30年至今,我们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发生变化,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就是由单纯的产业园区伴随核心驱动的变化演变而来的,按照其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现代科技都市阶段。(1)产业主导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又分为要素集聚和产业链整合两个阶段。要素集聚阶段一般指工业区发展初期,该阶段园区内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廉价的土地及劳动力等,该时期的园区表现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园区进入产业主导阶段后期,即产业链整合阶段,此时园区内产业类型以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与装配为主,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园区内上下游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而企业本身研发能力较弱,从园区空间布局上来看,园区内产业呈现出以核心企业为主,相关产业围绕核心企业布局的空间特征,这一阶段的园区可以叫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无论是要素整合阶段和产业链整合阶段,都是以政策、廉价劳动力及土地等外在要素驱动,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科技的装配生产为主,其本身的生产制造并没有更多的高科技含量或者创新意识。在这一阶段,园区呈现出的是纯工业园区的形态,企业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生产方面。在空间上企业之间不需要过多联系,对相关的城市配套服务要求低,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处于该发展阶段。(2)创新突破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园区内以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作为主要的产业类型,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该时期园区的主要发展动力由政策等外部因素转变为依靠研发为主的内在动力,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园区开始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区开始向高科技园区进行转化,在产业功能区上,逐渐具备了科技研发、贸易资讯等相关的产业服务功能板块,产业间亦开始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围绕核心创新产业的产业集群布局。在这一阶段,创新研发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产业类型上,以网络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重点。从园区的发展来看,其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为主,园区仍然处在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企业关注的重点集中在技术研发层面。在空间形态方面,园区开始具备了研发、生活等城市功能板块,逐渐向城市板块进行融合。(3)现代科技都市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创新突破阶段以关注生产技术研发为主的研发形式已经逐渐趋于落后;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技术对生产制造、产品研发等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同时,随着第二阶段园区的持续增量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逐渐由创新突破阶段向现代扩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土地使用成本不断攀升,这也给园区向科技都市阶段进行转变提供了现实动力。现代科技都市阶段主要产业类型以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以及其他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人才资源、文化品牌、资本回报成为该阶段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空间形态方面,随着增量扩张的减缓,园区逐渐形成以存量开发的精细发展为主。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珍贵以及园区与城市的不断融合,园区正在逐渐呈现出“无界”的状态,城市与园区融为一体,形成综合类的新城。此时,由技术发展及市场引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企业关注的重点也由单纯的生产技术创新变为关注社会交叉技术的发展。1.3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纵观国外产业集聚区如硅谷等可以发现,创新产业集聚区都是自发形成的。而我国很多地方在规划过程中,纷纷提出了“打造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事实上,以产业集聚区为名,搞“筑巢引凤”而承接产业转移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需要创新良好的软环境,挖掘本地区的企业家能力、技术创新和文化创造力,加强地区技术接收力,以技术和知识为本发展区域经济。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不是“规划”、“打造”出来的,是自然发展的地方化过程,是企业互动和知识积累的结果。这并不是说政府在产业集聚区形成中无所作为,需要做的应该是创造利于企业集聚的土壤和环境(即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使机会(种子)更易、更多地出现。1.4对近年国内创新集聚区的反思反观我国大部分城市,虽没有明确提出创新产业集聚区概念,但类似园区和城区很多,例如:低碳园区、生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科技城、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研发园等,名目繁多的园区还在规划、开发和建设,仅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建设的创意产业园区就达到104个,河南省于2008年10月下旬确定175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仔细分析该类型园区的发展特征,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渡依赖政策牵引,忽视资源本底和产业基础,造成产业同质化竞争,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自2011年《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刚要》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以来,很多地方纷纷精心谋划当地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分析表明,创新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及已现“同质化”苗头。据深圳交易所2011年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几乎形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覆盖。据笔者对8个国家级新区规划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亦已成为各个新区的主导产业。另外,在新区内部各新城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也逐渐显露。如陕西省西咸新区的沣西、沣东新城,在地理位置上仅一河之隔,其中信息产业是沣西新城的主导产业,已建立起以大数据为先导,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据最新的报道表明(2014.0523)在首届“丝博会”上重点推介包括云计算及数据服务产业基地等6个科技产业项目。云计算都成为沣东和沣西新城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政府主导的产业地产“土地经济”运作模式实现了企业的粗放集聚,忽视创新网络和创新集群的建设,很多城市在产业创新噱头下“圈地卖地”。产业地产是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从目前来看,产业地产主要有以下四种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产业地产商模式、综合运作模式。就我国目前产业地产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主导模式和产业地产商模式是产业地产发展的主要模式。而从产业地产的盈利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土地的地价增值来获取利润;二是通过项目产品的卖出或者出租获得收益。从产业地产获取收益的方式来看,其核心仍然是以土地经济为主的利润获取模式。土地经济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方式。但是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业的调整,土地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以土地经济牵头的产业地产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内在的风险逐步凸显出来。因此,在未来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产业地产模式并不是最佳的发展模型。(3)传统的“政府造城,筑巢引凤”发展模式下的空间不适合创新产业培育和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创新产业集聚区对创新型企业的吸纳依旧采用传统的“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模式。以空间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创新性产业的培育发展。首先,硬环境优,软环境落后,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创新氛围不足。当地政府在规划蓝图下通过财政集中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系统、市政工程、环境设施等建设,使得地区具备土地出让建设的基本条件。随即展开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忽略了创新性企业的特殊软环境需求。杭州未来科技城2011成立至今,在等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地区100公里的主要道路及市政工程、近1平方公里的绿化景观建设、1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和18万平方米的科创中心已经建成。但政府忽略对高新企业和人才需要的教育培训、文化休闲、商业服务等生活工作相关的软环境建设,导致地区目前仍人气不足,大部分员工虽在此工作,但是其消费和教育晋升服务均在主城区解决。其次,功能版块、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导向,而不是以产业核心平台构建为导向。大多数城市还是依据现有的城市规划模式,进行功能分区、用地规划和规模指标设定。当地政府按照“一张图”填充式招商引资,其发展目标和考核重心是企业的引进数量和土地的建成率。导致发展的重心是园区的利益,而不是企业培育为主,企业的创新生长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缺少地区整体的良性互动推进。最后,急功近利的盲目招商引资,导致产业之间缺乏联系,企业的集群效应差,创新集聚竞争力不强。随着地区的集聚成熟、开发成本的增长,原先优势的不存在,导致企业迁出。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科技园、奥克斯研究院等企业近百个,依托浙江坚实的民营经济基础,发展已有成效,但目前企业关联度较低,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综上所述,随着产业集聚区创新要素的不断增加,其与城市的关系不断密切,以创新培育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转型势在必行。2、深圳创新集聚区的转变和规划思考世界经济驱动方式演变,经历了资源驱动、劳动组织驱动、消费驱动和资本驱动,未来的发展是信息知识驱动的时代,
本文标题:自下而上”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空间规划转型思考-——深圳新型总部集聚区规划建设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5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