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平桥介绍【安平桥】因桥长近五里俗称“五里桥”,又因安海镇东建有“东桥”,故相对称“五里西桥”。它东连晋江安海镇,西接南安水头镇,横跨在两市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历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安海又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期,由于商贸兴盛,经济繁荣,为利于物资运转、行旅往来,泉南沿海掀起一股“造桥热”。据记载宋代泉州城外晋江县境造桥达40几座。安平桥也就是这一时期因安海港地位的更加重要而兴建的。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安海大财主黄护和僧智渊带头各捐钱一万緍,由僧祖派主持开始兴建。但在工程快完成一半时,黄护和祖派相继亡故,就停了下来,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矜再主持续建,又花了一整年时间,才完成这个浩大工程。安平桥的构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能力。它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属石墩石梁桥。实测原桥长2255米,面宽3—3.8米,原有桥墩361座,疏水道362孔。根据桥梁横跨海湾中贯穿着五条港道的特点,桥墩分别设计为三种形式:一种是长方形墩,筑于水浅流缓水域,计308座;一种是一头尖、一头方的半船形墩,筑于较深的水域,尖端朝向深海,以缓和海潮的冲力,计有25座;在深港处的桥墩则设计为双头尖的船筏形,用来分解溪流和海潮的冲击。桥墩概用长方形条石横竖交垒而成,上部顺桥梁方向有三四层出挑,以缩短桥梁跨度,增强桥面承受能力。桥基根据地层的不同分别采用“卧本沉基”和木桩基础。桥面每间架设5—8条石板,长度在5—11米之间,重量自四五吨至25吨不等,相传这些巨大的石材采运自隔海的金门岛、大佰岛,建造时,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桥墩。为了安全,桥面的南北两端都筑有石栏杆防护。安平桥的疏水道为什么有362孔呢?这当然是根据石桥的跨度及其他因素来设置的,但它也有个传说。据说,僧智渊原是南安的一名秀才,叫李学智。他一心想功名成就,可因家贫如洗,双亲年迈多病,临考前无奈何去安海向黄护的父亲黄文斌借钱,保证日后一定报恩。黄文斌见他为人忠厚老实又孝顺父母,就借给他白银362两。谁知他乘小船返回南安至水头时,却遇大头龟兴风作浪,船沉海底,幸得被尼姑救往天竺山修身念佛。20年后,黄文斌已去世,他的儿子黄护筹建安平桥,僧智渊就下山相助。为纪念黄文斌的功德,就特意将疏水道分成362孔。安平桥自宋以来历经十数次重修。但八百年沧桑变化,特别是人工围垦,安平桥逐渐由水上桥变成陆上桥,桥墩因湮塞减少为331座。1962年起,国家多次拨款维修。1982年又拨巨款进行全面整修,损坏的桥墩、桥板、桥栏都得到修复。桥身西侧开挖30米宽水渠,同时在桥南另辟一条公路,使安平桥不再承受交通重负,而成为游览观光的景点。安平桥的周围矗立着五座石塔和一座砖塔。五座石塔均系镇风塔,原塔于解放初被拆毁,现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建。砖塔正名“瑞光塔”,也就是桥头这座塔,通高20.5米,五层六角,外涂白灰,俗称“白塔”,因其处于安海西畔,又称“西塔”。是宋代建桥时,乡人用造桥剩下的钱建成的镇塔,多次重修过,明代重修后改名为“文明塔”,塔内有旋梯达塔顶,可以瞰望长桥的雄姿。安平桥上原有五座桥亭,即东西两座路亭,桥尾水前沿的海潮庵,桥头的这座超然亭,还有中亭。中亭等一下我们再去看。超然亭现称“水心亭”,又名“桥头亭”,其前身原是佛宫,桥建成后改为亭,内祀观音。弘一法师1938年来安海时,就在水心亭澄渟院住了一个月,还留下了墨宝。到了清代,安平桥的桥头桥尾还各增建一座拥有拱形门的石牌楼,俗称“隘门”。看,桥头这座叫“望高楼”,是原桥头被拆毁一小段后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在新桥头建造的,以示桥之开头。楼上嵌有一方该年黄章烈所写楷书“望高楼”三字的石匾额,楼下嵌有一方题有楷书“寰海镜清”四字的石匾额。而桥尾那边的牌楼原系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建造的,民国时被毁,现所见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桥时重建的,但当年南安知县盛本所写的楷书“水国安澜”四字的石匾额依然嵌在。距该牌楼几步还竖立一方原镌刻着篆书“安平桥”三字的石碑,可惜现仅剩一“桥”字。这是中亭。中亭叫“泗洲亭”,原称“水心亭”(也就是现在桥头那座亭子的名称),因它位于桥的中部,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而俗称“中亭”,系桥成时所建,后又多次重修或重建,现存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的,本祀泗洲佛,后祀观音。亭的石柱上有一对十分引人注目的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据说上联为僧智渊所撰,下联为黄护所撰,直到明万历年间重修安平桥时,黄护的后裔黄承恩才将它们镌刻在石柱上,而现在所见的是清同治五年重立的。亭的四周和墙上还立有明至现代重修安平桥的碑记十四方。请看,著名诗人郭沫若1962年游览安平桥时,为其雄伟壮丽感染而创作的这首《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现今也刻成诗碑立在这里。亭前还有两尊石将军,高约1.60米。据说在1949年时,突然不翼而飞。这宗失窃案立即引起各方重视,公安四处侦查,一时毫无踪迹,可是不上二十四小时,两尊失窃的石将军竟出现在离中亭不远的公路边,完好无缺。究竟石将军是怎样“去”的又怎样“来”的?至今还是个谜。然而民间却已流传着“不肯去石将军”的传说。在安平桥建成的时候,安海龙山寺的佛祖为了保证五里桥的长治久安、不受水妖陆怪的破坏,特地派了两名石将军,以观音的名义,驻镇在桥的中亭。大家请看,这两名石将军威武无比,手握神器,日日夜夜守在这里。前几年,也有人想把它们偷运出海,结果船到石井江中,从早到晚一直转兜圈,任你千方百计总是无法出海,只好也运回扔在公路边。所以安海民间就流传一句话:“南海普陀山有不肯去观音,安海五里桥有不肯去石将军。”
本文标题:安平桥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