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单元教学2:配送中心规划设计1.DC目标规划与条件假定2.DC区域设置分析3.DC的区域布置规划4.DC辅助设施规划配送中心配送中心(DistributionCenter)定义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2.配送功能健全3.完善的信息网络4.辐射范围小5.多品种、小批量6.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上海通用汽车售后配件配送中心(广州)第一节DC目标规划与条件设定一、经营定位与物流策略分析1、经营定位分析(1)确定物流DC的经营定位和客户群。(2)DC规划一般需明确以下问题:①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及其具体内容;②物流服务地域范围;③物品种类;④重点服务的行业;⑤客户群的特征。2、通路策略分析明确DC在产销物流通路结构中的位置,分析上游供应源及下游配送点的特征。①客户对象是属于企业体系内的单位还是其他企业;②客户偏向于制造业、中间批发商、经销商还是末端的零售业;③配送客户之间属于独立经营的企业还是具有连锁性质;④上、下游企业属于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⑤是否随时会有新客户产生。3、网络策略分析网络策略就是确定DC的网点数量及布局。就地理区位而言,在整个供应链物流通路的运作过程中,越接近末端消费者的通路一般较多且分散,储运配送成本相对也较高,因此一般DC若以末端消费通路为主,则应设在接近消费者的地区为宜,相反的若以上游原料或半成品的供应为主,则以接近生产厂为宜。若以末端消费通路为主,由于距离与配送量分散,将使物流管理协调困难度增加,反应速率降低,因此当各区营运量足够大时,可考虑分区设立DC以提高储运效率,但是若据点太过分散使各区均无足够的营运规模,则效率又将递减。4、服务水平策略分析一般客户较为关心的物流服务项目主要以服务内容、时效、品质、成本、弹性、付款方式等项目为主,包括接单后的处理时间、及时送货能力、可接受送货的频率、送货内容的正确性、是否可配合上架作业、客户抱怨的响应、商品信息的提供等。5、系统整合策略分析(1)作业层次:如储运作业的整合与标准化(托盘、储运箱与容器共同化)、配送运输作业整合(车辆共同化)、作业信息输入整合(条形码化)、采购作业与订单信息传递(EDI、EOS)等。(2)作业管理层次:如库存管理、存货管理(MRP、ABC分级)、分销信息反馈(POS)与分析、出货订单排程、拣货工作指派等作业的规划管理。(3)决策支持层次:如配派车系统、配送区域规划、物流成本分析与计费定价策略等。(4)经营管理层次:策略联盟、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可由产业垂直整合、水平整合,或异业间的整合方向进行。二、DC规划目标常见的规划执行目标有: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库存水平;提高顾客服务水平;缩短物流作业周期;支持零售通路据点;降低物流作业错误率;提升物流服务竞争力;集中分散的处理量以产生规模经济效果;迅速掌握分销分配信息等。三、规划执行限制因素系统规划的执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预定时间进程;预期可使用的人力资源;预期使用年限;计划预算资金限制及来源;预定的设置地点及土地取得的可行性;预期投资效益的水平等。四、基本规划条件的确定1.基本储运单位的规划经EIQ-PCB的物性分析,决定DC内基本储运的单元负载单位,其目标即在使储运单位易于量化及转换,并且使不同作业阶段的装载单位逐一确认。2.基本运转能力的规划进货区、仓储区、拣货区、出货区的基本运转能力的估计及规划。3.自动化程度的规划在对自动化需求、作业时序及基本运转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DC各类设备的自动化策略。第二节DC区域设置分析一、作业区域设置程序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类作业功能区域及其能力,然后对各区域进行细分,确定各子区域的功能和能力。1、流程分析DC作业流程分析程序可利用作业流程分析图来进行,逐步将操作、搬运、检验、暂存、储存保管等不同性质的工作加以分类,并将各作业阶段的储运单位及作业数量加以整理统计,并标出该作业所在区域,即可得知各项物流作业的物流量大小及分布。DC作业流程分析表项次作业程序作业性质储运单位作业数量作业内容说明作业所在区域12…n-1n2、作业区域划分(1)一般性物流作业区域(2)退货物流作业区域(3)换货补货作业区域(4)流通加工作业区域(5)物流配合作业区域(6)仓储管理作业区域(7)厂房使用配合作业区域(8)办公事务区域(9)计算机作业区域(10)劳务性质活动区域(11)厂区相关活动区域基本作业区域子功能分析及作业区域的确定DC区域作业分析表3、作业区域能力规划二、作业区域能力确定方法1.仓储区的储运能力计算(1)周转率估计法年仓储运转量规划库容量(估算)=安全系数周转次数①年运转量计算:将各项进出产品依单元负载单位换算成相同单位的储存总量(如托盘或标准箱等单位),此单位为现况或预期规划使用的仓储作业基本单位,经加总各品项全年的总量后,可得到DC的年运转量。②估计周转率:定出未来DC仓储存量周转率目标。③估算库容量:以年仓储运转量除以周转次数计算库容量。④估计安全系数:估计仓储运转的变动弹性,以估算的库容量乘以安全系数,求出规划库容量,以满足高峰时期的高运转量,如增加安全系数10%~25%。(2)商品送货频率估计法①年运转量计算:将各类产品依单元负载单位换算成相同单位的年储运总量。②估计年出货天数:即为工作天数,依各类产品别估计年出货天数。③计算平均出货单日的储运量:将各产品年运转量除以年出货天数。④估计送货频率:依产品别估计厂商送货频率。⑤估算库容量:以平均单日储运量乘以送货频率,库容量=平均单日储运量×送货频率⑥估计安全系数:估计仓储运转的变动弹性,以估算的库容量乘以安全系数,求出规划库容量,以满足高峰时期的高运转需求。2、拣货区的储运量规划(1)品项别单日出货规模计算拣货区品项别单日出货量公式为:年出货量平均单日拣货规模(量)=出货天数①年出货量将DC的各项进出产品换算成相同拣货单位的拣货量,并估计各产品别的年出货量,如果产品物性差异很大(如干货与冷冻品)或基本储运单位不同(如箱出货与单品出货),可以分别加总计算。②出货天数是依各类产品别估计年出货天数。(2)ABC分析依产品别进行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的出货量ABC分析,并定出出货量高、中、低的等级及范围。在后续规划设计阶段,可针对高、中、低类的产品组作进一步的物性分析,以适当的分类及分组。可依照出货高、中、低类别,制定不同类别产品的存量水平,再乘以各类别的产品品项数,即可求得拣货区储运量的初估值。(3)ABC交叉分析针对年出货量及平均出货天数出货量的高、中、低分类,进行组合交叉分析,则可得到九组出货类型组,依其出货特性作适当的归并,再作不同存量水平的规划。(4)ABC组合交叉分析出货特性的分析过程,如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并配合计算机化的作业进行,可建议将各类产品出货天数加入平均单日出货量及年出货量,三项因素综合考虑,进行交叉分析与综合判断,以更有效掌握产品出货特性。三、作业需求能力平衡分析第三节DC的区域布置规划一、区域布置的基本步骤规划资料:E.I.Q.R.S.T.C6.区域面积计算7.总体平面布置修正因素实际条件限制方案X方案Z方案Y8.评价选出最佳布置方案3.物流相关性分析4.活动相关性分析1.规划资料分析2.流程分析与区域设置5.区域相互关系图可用面积2、区域布置规划阶段(1)物流作业区域的布置以生产线式的布置方法进行配置规划。(2)厂房作业区域的布置以关系型的布置模式作为厂房区域布置的规划方法。(3)厂区布置厂房建筑内的相关区域布置完成后,仍需就厂区范围内的相关区域,如厂区通道、停车场、对外出入大门及联外道路形式等因素,规划整个物流配送中心厂区的布置。此外,厂区布置时尤需注意未来可能的扩充方向及经营规模变动等因素,以保留适当的变动弹性。3、区域布置设计的基本内容(1)物流相关性分析(2)活动相关分析(3)作业空间布置规划(4)区域的配置(5)区域布置的动线分析(6)实体限制的修正二、物流相关性分析物流分析即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路线和物流量进行分析,用物流强度和物流相关表来表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物流关系强弱,绘出物流相关图。根据物流量分析可得到各区域的物流相关表。三、活动相关性分析各作业区域间的活动关系可以概括为:1.程序性的关系:因物料流、信息流而建立的关系。2.组织上的关系:部门组织上形成的关系。3.功能上的关系:区域间因功能需要形成的关系。4.环境上的关系:因操作环境、安全考虑上需保持的关系。四、作业区域空间规划空间需求规划需针对作业流量、作业活动特性、设备型式、建筑物特性、成本与效率等因素加以分析,以决定适合的作业空间大小及长、宽、高度比例。由于相关物流仓储设备具有整数单位的特性,在面积的估算下,通常需作部分的调整,可能增加设备及作业量的需求,或者修改部分设备的规格。五、区域配置1、区域配置逻辑(1)内围式程序先决定厂房(或厂区)模板面积的大小与长宽比例,然后在此范围内配置各相关作业区域。(2)外张式程序先配置各作业区域的相邻关系,完成可行的面积组合型式,再框出外部厂房(或厂区)的面积范围,并进行各区域面积的局部调整,以完成各区域面积的配置。2、配置方法(1)流程式布置法根据物流移动路线作为布置的主要依据,而物流作业区域多半具有流程性的作业关系,适用于物流作业区域的布置。(2)相关性布置法相关性布置法是根据各区域的活动相关表进行区域布置。一般用于整个厂区或辅助性区域的布置。3、物流动线模式4、区域配置步骤(1)决定物流配送中心对外的联外道路形式(2)决定物流配送中心厂房空间范围、大小及长宽比例(3)决定配送中心内由进货到出货的主要行进路线,决定其物流动线模式(4)按作业流程顺序配置各区域位置(5)决定管理办公区与物流仓储区的关系(6)决定管理活动区域内的配置(7)进行各作业流程与活动相关的布置组合,探讨各种可能的区域布置组合方案六、移动路线的分析七、实体限制的修正1.厂房与土地面积比例:确认厂房面积率、容积率、绿地与环境保护空间的比例及限制等因素是否符合。2.厂房建筑的特性:有无特定建筑物造形、长宽比例、柱位、跨距、梁高等限制或需求。3.法规限制:需考虑土地建筑法规、环保卫生安全相关法令、劳动基准法等因素。4.交通出入限制:如果已有预定的厂区方案时,需考虑有无交通出入口及所在地形区位的特殊限制等因素。5.其他:如经费预算限制、策略配合因素等。第四节DC辅助设施规划一、辅助作业区域设施规划1.辅助作业区域设施DC内主要的外围设施包括:(1)办公生活设施:如办公桌椅、会议演示文稿设施、文件保管设备、休闲康乐设施等。(2)计算机与计算机外围设施:如信息系统设施、计算机主机、网络设施及相关外围设备等。(3)劳务设施:如盥洗室、康乐室、休息室、餐厅、司机休息室、医务室等。2、通道空间的布置规划(1)通道空间规划的影响因素影响通道位置及宽度的因素包括:①通道形式;②搬运设备:型式、尺寸、产能、回转半径;③储存货品的尺寸;④与进出口及装卸区的距离;⑤储存货物的批量、尺寸;⑥防火墙的位置;⑦行列空间;⑧服务区及设备的位置;⑨地板承载能力;⑩电梯及坡道位置。(2)通道类型①工作通道:物流仓储作业及出入厂房作业的通道。又包括主通道及辅助通道,主通道通常连接厂房的进出门口至各作业区域,道路也最宽;辅助通道为连接主通道至各作业区域内的通道,通常垂直或平行于主通道。②人行通道:只使用于员工进出特殊区域的场合,应维持最小数目。③电梯通道:提供出入电梯的通道,不应受任何通道阻碍。通常此通道宽度至少与电梯相同,距离主要工作通道约3~4.5m。④其他各种性质的通道:为公共设施、防火设备或紧急逃生所需的进出通道。(3)通道的设计要点①流量经济②空间经济③设计的顺序④大规模厂房的空间经济⑤危险条件⑥楼层间的交通3、进出货区的规划(1)进出货平台的规划(2)进出货站台配置形式的规划(3)站台形式的设计锯齿式:其车辆回旋纵深较浅,但其缺点为占用仓库内部空间较大。直线式:其优点在于占用仓库内部空间较小,缺点是车辆回旋纵深较深
本文标题:物流配送中心布局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