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1《邓稼先》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回答下列问题。“我不能走”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3分)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如何理解?4.“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2分)二阅读《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部分,回答问题。1、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成就上的共同点是2、奥本海默与邓稼先性格和为人是截然不同的:奥本海默是;邓稼先是3、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是因为;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是因为。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①文段从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两方面邓稼先的品质,请你从文段中摘取关键词语并将其分类。②邓稼先“一生喜欢‘纯’所代表的品格”,这个“纯”可以理解为。③想一想,邓稼先的这些品质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影响?④“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一句中的“要”去掉后,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三阅读《民族感情?友情?》部分,回答问题。1、邓稼先给“我”的信中“任何”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结合上下文,研读第一段第2句?说说邓稼先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3、说说“我”读了邓稼先的信后,为什么有“极大的感情震荡”?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①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②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③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④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①段中的“那”改为“这”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段如果改为“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哪句效果好?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②段中“今天”与“一个世纪以后”似有重复,如果去掉“一个世纪以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表现邓稼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析这样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析文段在语言上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和做》课内阅读一阅读1-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3、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24.“望闻问切”是古代名医_发明的中医传统诊疗方法,文中的“望”的意思是。5.文中划“”的句子是一个倒装句,请你改为正常语序的句子。(2分)6.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这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说,就是废寝忘食,这里为什么不用成语,反而写了这么多呢?7.体会下列句子中引文的两层含义。(4分)(1)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2)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8.选文末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二阅读8-20段,回答下列问题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和。(2分)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6.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7.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8.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9.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孙权劝学》课内阅读一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7.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6分)(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3(2)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8.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3分)二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和。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但起初吕蒙以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用原文填空)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1)孙权:(2)吕蒙:(3)鲁肃:7、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并解释。8、“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的态度。9、文中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11、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格言:12、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相照应的成语:()1、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和。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但起初吕蒙以理由加以推辞。(用原文填空)3、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用原文填空)4、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填空)5、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6、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1)孙权:(2)吕蒙:(3)鲁肃:7、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并解释。8、“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的态度。9、文中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11、写出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格言:12、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相照应的成语:()三1、文学常识填空。《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史书。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4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邓稼先》课内阅读题答案答案一1.荒凉凄惨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点拨:体会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和氛围渲染。2.有失去战友的悲痛之情,有肩负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和完成烈士遗志的决心。点拨:密切联系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来进行揣测。3.理论的正确与否是靠实践去检验;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4.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答案二1、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成就上的共同点是各是两国原子弹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2、奥本海默与邓稼先性格和为人是截然不同的:奥本海默是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是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3、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是因为他是祖国的功臣,拔尖的人物;不喜欢他的4.①肯定方面: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否定方面:最不要引人注目、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②邓稼先“一生喜欢‘纯’所代表的品格”,这个“纯”可以理解为纯洁、纯正、纯良、纯朴、纯净等。③他的这些品质使别人能绝对相信他,从而使他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④邓稼先本身是引人注目的人物,只不过他主观上并不想自己引人注目,去掉“要”后,句子意思变得完全不同。答案三1.不能。因为这个词语强调了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完全是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2.做事认真、负责、高效。3.因为“我”读了邓稼先的信,知道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是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我”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领导这项研究的自己的50年的挚友邓稼先而自豪。答案四1、不好。“那”是远指,表追述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作为表现邓稼先的历史背景。2、原句效果好。原句运用反复,渲染、突出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有强烈的艺术效果。3、“一个世纪以后”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屈辱史时间之长,更突出了结束这种屈辱史的艰辛奋斗历程。4、主要运用了对比。把邓稼先伟大的历史贡献与其默默无闻的品格作对比,从而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情操和博大、深沉、谦逊的品格形象。5、文段以饱含激情的短句为主,多以独句成段,运用排比段结构,高度凝练、简洁地概括了邓稼先的伟大历史贡献和主要形象特点,在“大舞台”中把人物写得气势磅礴,以设悬念开头,富有吸引力。《说和做》课内阅读答案答案一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2.“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3.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4.扁鹊;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5.他为了贪精神食粮几乎忘了吃饭。6.不难推知,常用成语往往被人用滥了,人们对它的语感已经钝化了,成语固然精练,但也笼统,反映不了具体情景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用成语,不如绘声绘色地描写具体的情形。7.(1)灯光照亮了屋子;他在黑暗中的研究,是为寻求民族救济的良方,为民族寻找光明之路.(2)楼名;指的是他晚年很少下楼。8.议论;总结上文的主要内容。答案二1.承上启下(过渡)说做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4.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6.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7.“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geming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8.“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59.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孙权劝学》课内阅读答案答案一:6.(3分)D7.(6分,每题3分)示例:(1)因为吕蒙现在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2)鲁肃与吕蒙交谈讨论,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
本文标题: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