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微型课题研究的典型故事(案例)-邹大树
微型课题研究的典型故事(案例)时间2016年10月18日地点冯小二(3)班教室情景描述或事件简述2016年秋季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三班的语文老师。这是我从教的第一个学期,新学期开始在懂得了如何上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课上好。即,把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10月18日,接到学校通知,说要组织新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虽说是“以赛促教”,但更是对我们上一个阶段所学所得的一个总结与考察。我把课题定于本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寓言课文《坐进观天》。根据《课堂标准》,将三维目标拟定于:1、认识本课“沿”、“信”、“际”三个生字,理解“井沿”、“无边无际”两个词语的意思;2、分析课文,抓住青蛙与小鸟三次对话朗读来理解它们对天的不同认识;3、从寓言故事中来理解青蛙自以为是,目光短浅见识少;小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因本课所要求识写的字在日常生活中所用较为频繁,因而为了夯实基础,在课前我便制作了生字卡,让学生在课件上正确识字之后,拿出生字卡随机指认,加强记忆。接着,对于重难点中要正确理解的“井沿”,我便拿出了事先做好的小鸟和青蛙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听完课文录音之后,迅速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井”里,将两个角色的位置贴上去,以此理解“井沿”。然后课件展示锅、碗、桶、盆的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了“沿”,加深了记忆并很好的与生活实际相接轨。在正文教学中,通过“语文书卷筒看天花板”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了井底之蛙所看到的天空,接着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角色小头饰,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热情,对于表演更是跃跃欲试的样子,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在理解了文意之后,趁热打铁对学生展开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孩子帮青蛙跳出井口,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通过想象,理解了“无边无际”,更有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孩子甚至续编了一个小故事,比如小青蛙认识了新的朋友,看到了孩子们眼中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等等。学生知道了不能做井底之蛙,更是知道了青蛙其实也没错,学生们更加明白了不以单纯的对错来评判稳重人物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在这一堂课学习结束之前,高效课堂已基本实现,三维目标也已基本达成,因此留给孩子们的课后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将故事与自己明白的道理复述给爸爸妈妈听。课业布置的动机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反思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高效课堂的达成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浓厚与课堂时间利用率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做到以上,学生的课业布置只需巩固即可。微型课题研究的典型故事(案例)时间2016年11月28日地点冯家湾小学二(3)班教室情景描述或事件简述11月28日,在执教第七单元《“红领巾”真好》一课时。首先,我将三维目标拟定如下:1、认识8个生字,能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郎旭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小鸟的可爱、机灵,感受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因为课堂中所需识读的生字笔画较为复杂,识字难度大。又希望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中就能让学生掌握,而不在课后再利用过多时间。通过观察和分析,特将要求会读会认的生字,做了以下分类。首先是,拟声词“叽”和“喳”通过课件播放音频,以及学生模仿发声来学习,并以此扩展巩固了,以前课文所学过的“呱”“吱”“喵”,课堂中学生还展示了自己编写的儿歌,课堂氛围活跃;对于“蓬”,通过展示蓬草的图片,明白“蓬”的意思,进而感受到“蓬松”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指出日常生活中蓬松的物体,巩固词语搭配;而对于“跃”字,则请同学上台表演跳跃的动作来增强记忆;而对于“巢”“崭”“牌”则利用造字法,展示自象形文字到汉字的发展历程,巩固识字。“崭”在古时候形容山高而陡峭,后来演变为形容程度“很”、“非常”,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崭新”即为“很新”、“非常新的”。通过以上分类学习,让孩子们懂得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形声字、象形字、拟声字等分类法,掌握窍门,事半功倍。另外,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科目,识字更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不是死板地看课件,读与写,而是结合动作感受、结合类似鸟巢的实际图形,生活中各类卡牌图片等方式,学生不仅能更快掌握字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巧妙运用。反思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科目,识字更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不是死板地看课件,读与写,而是结合各类视听动作感受,学生不仅能更快掌握字词,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巧妙运用。
本文标题:微型课题研究的典型故事(案例)-邹大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