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静海县杨成庄中学李素英关于劳动教育的有无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争论,因为没有人否定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当前独生子女的教育来说,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但对劳动教育的涵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以及它应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德、智、体、美教育之后,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教育决策者参考和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行讨论。一、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涵义要说明劳动教育的涵义,首先要对劳动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来控制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物质变换,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来推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的具体的作用。由于劳动才使猿的前肢变成人的双手,使猿的脑变成了人的大脑,使猿的感官变成了人的感官,总之,使猿的肌体变成了人的肌体,使猿转变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生产水平,推进了社会发展,因而才有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总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但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受苦,不劳动者享福,劳动的果实成了剥削阶级任意挥霍的财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生了分离和对立,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因而社会也是在畸形发展中蹒跚地前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P.333)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开始向这个境界迈进。以上所述,就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缩影。劳动教育,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不甚确定的概念。从其基本内容来分,可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从其基本素养来分,可分为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但从其基本任务而言,不外两大方面:一是劳动技能的培养,二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与其它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劳动技术教育与智育,劳动思想教育与德育,劳动健康教育与体育,劳动创造教育与美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的几个问题,在下面还将做进一步的论述。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问题,在无产阶级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中,一直作为一个方针性的重要问题在贯彻执行着。(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提出的要求。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一般剥削阶级(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的教育,不论其所谓的“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都不包含劳动教育在内,就剥削阶级的本质而言是鄙视劳动的,当然在他们所实施的教育中,也绝不会有教劳结合的问题提出。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教劳结合的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曾把劳动视为培养自食其力的“自由人”的基本要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也主张使儿童从事生产劳动,以促使其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些都反映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教劳结合思想。但真正把教劳结合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而且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而设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他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劳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同他所写的《临时中央委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的“教育的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3](P.217)是同一思想。这里所说的技术教育的内容,是指综合技术教育,一是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二是学会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马克思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1](P.24)从上述可见,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至于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实施技术教育、开办工艺学校等。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主张,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它与普鲁东所主张的综合手工劳动的思想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这种手工业、小生产的思想,永远不会实现体脑差别的消灭。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体地实施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设计了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他在《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因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脱离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P.40)在这里,列宁不但把教劳结合,作为提高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作为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措施,因为没有教劳结合,要想消灭体脑差别,进而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未来社会理想是不可能的。为此,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在《联共(布)党纲草案》中具体规定了“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5](P.765)并具体规定了通过有关学科的教学和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具体实施计划,使综合技术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的讲演中,他要求共产主义青年团“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劳动结合起来,不要关在自己的学校里,不要只限于阅读共产主义书籍的小册子,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6](P.358)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些指示,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贯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工农教育,把提高工农文化水平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27年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起,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方针,用作指导提高工农文化水平和教育青年一代以及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列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主要内容。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我们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一是学习革命理论,二是实行生产劳动。在当时实行教劳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但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物质困难,更有使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意义在内,因而教劳结合也就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途径。全国解放后,劳动教育一直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爱劳动”订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1958年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重要指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便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两化”的要求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如果说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教劳结合,重在解决劳动者的知识化的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劳结合,则重在解决知识分子的劳动化问题,如1958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正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实施的体现,甚至把它看作是实现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反修防修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毛泽东同志的教劳结合思想中,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特别在1957年“反右”之后,他对待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的一面在进一步发展,直到“文革”中的“开门办学”(实际是开门不办学)和“斗私批修”等极“左”的主张,把教劳结合推向极端片面理解的边缘,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时代的要求作了新的阐释,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还强调指出在教劳结合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7](PP.63-64)在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中,不但纠正了过去在教劳结合上一些“左”的做法和错误,而且强调指出教劳结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劳结合的现代化思想,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安排教劳结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在教劳结合上,根据时代要求,已发展成为与社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结合,当然仍应以与生产劳动结合为主。教劳结合已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上面谈到劳动教育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就其基本任务来说,既包含了劳动技术教育,又包含了劳动品德教育,前者属于科技教育范畴,后者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下面就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分别予以说明。(一)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或生活自理)劳动等方面的教育。1.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生产技术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体现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范畴,在基础教育中就是马列主义所主张的综合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中开展生产技术劳动教育,对于中学生毕业后就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在我国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在中小学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它既受到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又需考虑到学校所能承担的程度。在农村的中小学,可以较多地开展农业劳动,在城市的中小学就可以多开展一些工业劳动,在我国城镇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可以两方面交互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农业实验基地和校办工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场和工厂参加劳动,实行勤工俭学。在今天,农业教育日益走向集体化和机械化,工业劳动日益加强自动化和信息化,工农业的劳动也就日益接近,其差别也将日益缩小,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学校建立小型的工厂(车间)和农场(实验园),有以下的一些优点:使学校在安排生产劳动时有更大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教学和教育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时间,使生产劳动教育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使生产劳动与教学和教育有计划地和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学校加强对生产劳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从生产的产品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其不足之处,是接触社会和群众的机会较少,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推销都会遇到某些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解决。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教劳结合的路来。2.社会公益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对于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爱祖国和爱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把公益的、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视作是共产主义的萌芽。社会公益劳动的范围很广,从保护环境、植
本文标题: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