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叶卡捷琳娜宫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娜宫,是彼得大帝1708年为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也是其女儿伊丽莎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及尼古拉二世最喜爱的郊外行宫。叶卡捷林娜宫又称皇村,是叶卡捷琳二世女皇修建的。宫殿的格局则是建筑精巧淫靡,色彩清新柔和,弥漫着女性的柔美、娇媚的风韵。可以说园中到处是诗,到处是画,无处不飘动着令人心醉的旋律,无处不弥漫着花草的芬芳,女皇生前声色犬马、骄奢淫靡的气息依然沁淫着整座园林。它于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叶卡捷琳娜宫曾是两层楼高的木制宫殿。1743—1751年期间,进行宫殿的重建工程。将其原本朴实的外貌改建为雄伟宏大,富丽堂皇的豪华皇家宫殿。如果说彼得宫是彼得大帝的意志体现,那么皇村则主要反映了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理想和品味。1717年在彼得堡以南约30公里的“萨丽”庄园,为彼得一世的妻子、皇后叶卡捷林娜·阿列克谢耶夫娜而建的消夏别墅破土动工。天蓝色的外表耀眼夺目,洋溢着喜庆气氛,造型丰富的雕塑和凹凸有致的结构使数百米长的建筑丝毫不显得单调呆板。皇宫教堂那五个圆葱头式尖顶在碧空下金光灿灿,几乎从园内任何地方都远远望得见。拉斯特雷利的艺术天才使他在装饰宫殿内部时更是大显身手,他创作的一个个富丽堂皇的厅室成为巴洛克风格的经典之作。1741年,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登上皇位后,授权彼得堡最优秀的建筑师对这座略显简朴的庄园进行扩建。在持续的大规模工程中,不仅新建了宫殿,扩展了花园,还建起第一批园中建筑。但真正使皇宫放射出奇光异彩的当属天才建筑师B.拉斯特雷利。这位16岁时随雕塑家父亲移居彼得堡的意大利人,此前因设计了斯莫尔尼大修道院、冬宫、彼得宫等建筑杰作而声名远扬。掌握了丰富艺术经验的拉斯特雷利几年之内(1752~1756)就将其前任的设计改头换面,并使之焕然一新。改造后的宫殿长达306米,超过了俄罗斯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建筑。叶卡捷林娜二世统治期间(1762~1796),皇村成为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灿烂文化的缩影。她成为皇村第三任主人不久,遂颁诏将原来呈几何形布局的花园改建成时髦的英国式园林。因为此时欧洲的文化潮流已演变为以自然为本的古典主义,这一理念同样被引入园林艺术中。于是,蜿蜒小径代替了笔直的林荫路,修剪整齐的草坪变成厚密茂盛的草地,方圆规矩的池塘改为轮廓曲折的潭洫,任其自由生长的团团树林仿佛天然生成。叶卡捷琳娜宫又称皇村,宫殿与花园的格局则是建筑精巧,色彩清新柔和,园中到处是诗,到处是画,无处不飘动着令人心醉的旋律。它于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女皇与彼得大帝齐名,她的政绩卓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俄罗斯帝国。1762年叶卡捷琳娜登上俄国女沙皇的宝座,自此大刀阔斧,力行革新,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其才干与名气闻名海内外,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女皇”。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一个是帝国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时间持续了近35年。在叶卡捷琳娜执政期间,俄罗斯人口由1763年的2320万人上升至374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第一大国。叶卡捷琳娜宫重建时加建了皇宫教堂及作为行政管理之用的厢房,顶部加盖上五座金碧辉煌,颇具特色的洋葱形圆屋顶,墙面上添加了装饰性的雕像。使宫殿真正成为符合皇家气息的建筑。叶卡捷琳娜宫内,金碧辉煌的大厅一间接一间,组成了一条“金色的走廊”,展现出俄罗斯帝国雄厚的国力及至高无上的君权。叶卡捷琳娜宫内有一间叫做“琥珀厅”的大厅,内部装修采用的全部是琥珀,堪称世界一大奇观。叶卡捷琳娜皇宫花园非常清雅,十字小桥、中国式的亭台以及花草砌成图案的花园,衬托着宏伟的建筑,漫步园中小道,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与夏宫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人更认为此宫比夏宫更美。叶卡捷林娜二世统治期间(1762~1796),皇村成为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灿烂文化的缩影。她经常亲自带领贵宾逐个房间参观,自豪地向他们炫耀自己的夏季行宫。叶卡捷林娜时代,皇村成了宫廷举行盛典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一度甚至成为俄国的政治中心,许多重大国事在这里运筹帷幄。皇村更全面地反映出各种园林艺术风格,巴洛克的华美、古典主义的自然、浪漫主义的感伤,以及中国风格的异国情调,共同编织成一个结构完整、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综合体,成为世界园林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皇村里不仅有皇上的行宫,也有贵族的学校,1811年,12岁的普希金进入皇村中学读书,度过了6个年头,他的文学天才在学校里就得到充分的发挥。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在此度过童年就改叫普希金村。叶卡捷琳娜宫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200多年来,它以金碧辉煌的气势和难以计数的珍宝藏品闻名于世,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本文标题:叶卡捷琳娜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8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