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元谋猿人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是在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了。所发现的为同一个体的两颗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青年男性。此外,还有同一时期的石器、兽骨和人工用火遗迹。2.北京人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约有六十万至二十万年了。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四十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3.青铜器商代的青铜业有飞跃的发展,不但产量大,工艺水平也很高。仅在殷墟一地出土青铜礼器就有数千件之多。礼器以酒器为主,有爵、角、斝、盉、觥、卣、尊、壶、彝、罍、觚、觯等。文献记载,商朝贵族嗜酒成风,此说可信。此外,还有鼎、甗等蒸煮器,簋等盛食器,盘等洗濯器。青铜还大量地用于制作兵器和生产工具。主要兵器有戈、矛、斧、钺、镞、刀等,主要生产工具有刀、锥、斧、锛、铲、凿、钻、针、鱼钩等。此外还有车马器和乐器。4.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2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5.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6.禅让时代神农、黄帝之后,又传数百年,为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当时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选择舜为继承人,四岳十二牧(部落领袖)同意,尧传位给舜。舜老,又得四岳十二牧同意,传位给禹。这种职位禅让的作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可是此时国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部落领袖)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国号夏。我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1.国人暴动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亦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厉王的这一措施引起人们的不满。当时,召公劝他不要这样,这样做“民不堪命”。厉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一旦发现有“谤王”者,立即捉去杀死,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人”是居住在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3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2.李悝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还主张赏罚严明。尽地力“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此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善平籴在《尽地力之教》中还提出了一项设置“常平仓”的主张。“尽地力”与“善平籴”两项政策实行之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魏国逐渐富强。制定《法经》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这部法律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魏国在战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3.五经“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4《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三○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春秋》也叫做《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4.文景之治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当时的主要社会政策有五项:贵粟政策轻徭薄赋修“马复令”惠商政策废除肉刑5.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此即“昭君出塞”。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昭君和她的亲属几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6.《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5通史。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部分,记述了黄帝至西汉武帝数千年的历史史实。体例严谨、内容丰富,为两千年正史编撰的规范。7.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里的头人为里正。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8.三公九卿制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谱系、名籍;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山海6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修治宫室等。1.1.1.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国曹丕时制订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内容就是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礼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人士,列为九等,可备选用。这一制度在开始时起到了选贤任能的作用,增强了曹魏集团的实力。但是后来逐步演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2222....《《《《水经注水经注水经注水经注》》》》::::《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一百三十七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枝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二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xì席)、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其字数多于原书二十倍,是原书内容的重大补充和发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3.3.3.《齐民要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曾任高阳郡(治今山东高阳)太守。他平时关心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他从文献中搜集了许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又访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育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74.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南北朝时期人民脱离户籍或佃客为豪强隐瞒户口的很多。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所谓“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四十四万余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的推行,政府增加了所辖户口,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势力受到很大削弱。5.5.5.5.输籍之法:输籍之法:输籍之法:输籍之法: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由于“输籍之法”的推行,政府增加了所辖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势力受到很大削弱。6.6.6.6.开元之治开元之治开元之治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年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为巩固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进入亟胜时期,史称开元之治。7.7.7.7.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安史之乱:主要首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唐玄宗仓惶出逃。唐肃宗即位后,叛军到处掳掠屠杀,入长安后,也大肆杀掠,关中和各地人民纷起反抗,叛军在多处战斗8失利。唐最后在回纥兵的帮助下,夺回洛阳。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前后共经历八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这以后,朝廷的权力日益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8.租庸调:租庸调:租庸调:租庸调:租庸调法是唐前期的主要赋役制度,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租庸调法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围攻定州。真宗于十一月率众亲征。。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方恐惧,有意退兵,于是双方议和。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辽边境维持旧状,史称此议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2222....猛安谋克猛安谋克猛安谋克猛安谋克:是专门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诸部落人民没有其它徭役,全体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兵器干粮自备。部落酋长称孛堇,行兵打仗时则称猛安或谋克,是军事长官称号。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阿骨打起兵反辽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9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3333....司马光和司马光和司马光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宋朝司马光著。编年体书。《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以事系年,详略得当,史料翔实,考证严谨,体大思精,文笔简洁,以叙事论人为主,兼及政治、经济制度及天文、地理、民族、科技等等,为后人提供了系统完备的可靠资料。但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4.《《《《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马端临撰。马端临,宋末元初人。一生隐居或教书。所撰《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嘉定年间,以典章制度为主,收罗较齐备,略古详今,尤以唐中期以后最有价值。共分二十四门,体例仿《通典》。此书与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合称“三通”。5555....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明成祖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从1405年——1433年,郑和受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20余年,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的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6666....郑成功:郑成功:郑成功:郑成功:郑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在郑芝龙降清北去后,他入海抗清,以金门、厦门为海上抗清基地。郑成功为谋取抗清复明的根据地,决计进兵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在台湾督
本文标题:《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9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