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师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材料
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材料刘治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教师。30年的教书生涯难免厌倦、麻木,“慢”、“混”、“散”、“满”、“懒”、“庸”、“怨”、“差”、“浮”等腐败迹象滋生蔓延。值此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之契机,深入学习了县局,学校制定的《纪律作风整顿实施方案》、十八大精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中央对干部要求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业务理论知识等,使我受益匪浅。对自己选择的这个职业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纪律作风整顿、反腐倡廉尤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利用在这次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中学到的理论认识,站在反腐的高度,拷问自己灵魂,对自己曾经的教学行为做深刻地剖析,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盖问题。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传统的标准兼容统一。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老师也有七情六欲,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学生的发展才是第一位。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有新的突破。我从教已三十多年,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充电,因材施教。能够不折不扣地认真完成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但本人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对某些教育政策的及校规校纪持观望的态度。作为一个老教师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许多工作力不从心。有时面对繁杂的工作牢骚满腹;面临艰巨的任务拿不下来就想撂挑子。其根源在于本人主观上严重存在“慢”、“混”、“散”、“懒”、“庸”、“怨”的思想。(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本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教材变动过几次,似乎是对教材很熟悉了,其实只是很肤浅地照本宣科而已,不能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其根源于思想“浮”、“满”。(三)教研力度不够,多年来担任语文教学任务,只抓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没有写过教研论文,教学水平多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四)不擅长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有学科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个人畏葸不前的因素。(五)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今后的改进方向:1、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思想上清醒、坚定,应以教育事业为重;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应该老而弥坚;强化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为此,我必须做到: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并自觉遵守教育法规以及校纪校规。从思想源头彻底根除“慢”、“混”、“散”、“满”、“懒”、“庸”、“怨”、“差”、“浮”等不良现象,时刻提醒自己要依法执教、清廉执教。2、注意加强学习学校的各种教育制度,虚心听取同行、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克服好人思想,增加自己对班级不良现象管理的勇气,尤其是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形象。3、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迎难而上,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做到纪律业务两过硬。总之,我作为一名一线老教师要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带动作用,随时注意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作风端正、专业过硬、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人民的教师。我将纪律作风整顿活动中使自己不断进步,以饱满的精神开拓进取,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本文标题:教师纪律作风整顿自我剖析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98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