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八上语文重点篇目阅读
1八(上)语文重点篇目重点语段阅读《芦花荡》(一)(55——63自然段)(整理:高倩倩)1.语段选自小说《芦花荡》,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2.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①动作、神态描写。②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仇的壮举,歌颂了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4.“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①“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②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5.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6.“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7.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8.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芦花荡》(二)(1——7自然段)(整理:高倩倩)1.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①环境描写。②既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2.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3.“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充满自信的性格。4.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5.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②“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6.概括选文的内容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7.加横线的段落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外貌、神态;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8.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通过交代老头子的眼睛特点,赞美白洋淀人民。9.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②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10.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①老头子乐观、自信。②“事情”指如何消灭鬼子,保障部队供给等。11.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12.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么感受?①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阿长与〈山海经〉》(一)(22——27自然段)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①“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②看不起。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因为“我”没有想到“我”所讨厌、憎恶的大字不识一个,连书名都讲不清楚的阿长,竟为“我”买来“我”所渴慕的书,“我”感到震惊、惊喜、惊动、内疚、感激,各种复杂的感情使“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4.怎样理解文中说的“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6.22——27自然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7.“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①比喻。②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8.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阿长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3《背影》(一)(第六自然段)(整理:黎卉川)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shá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文中“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境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3.这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感动得流泪;第二次离别伤感的泪。4.背诵下面这段文字,并注意横线上的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这一段中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2)“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6.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7.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①外貌(衣着)、动作、语言;②在艰难时世的背景下,充满慈爱的父亲。9.品味语言。(4分)(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10.对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的理解:①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②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③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11.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么?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12..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背影》(二)(4——5自然段)(整理:黎卉川)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4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4.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是反语。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6、以上两个语段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老王》(7——16自然段)(整理:陈昕悦)1.《老王》的作者是杨绛,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洗澡》,译作《堂吉诃德》。2.文中第7——9自然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3.“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①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②担心他摔倒。③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5.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6.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7.说说你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理解和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①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②作用:点明中心。8.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9.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5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中国石拱桥》(一)(第五自然段)(整理:蔡健强)1.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为了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和形式优美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是(B)A选文的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结,这种结构能给人完整清晰的印象。B.选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C.选文在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紧紧围绕桥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说明。D.选文的最后一句是对赵州桥特点的概括总结。3.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符合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的特点。4.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赞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5.本段开头部分运用了许多数字,有什么作用?使用科学测量得来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给人以具体明晰的印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上语文重点篇目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1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