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企业布局 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DOC 7页)
文献号】1-570【原文出处】农业经济问题【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07【原刊页号】36~40【分类号】F2【分类名】农业经济导刊【复印期号】200401【标题】企业布局、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对山东、浙江四个小城镇的调查分析【保留字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901006)部分成果。肖金成、史育龙、汪阳红、王君一起参加了调研与讨论。感谢各样本城镇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作者】曹广忠【作者简介】曹广忠,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内容提要】山东省孙耿镇、昌城镇和浙江省钟管镇、大唐镇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了非农产业与城镇建设统一发展的路子。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在农村工业企业高度分散的现实条件下,企业集中布局固然是解决乡镇企业分散布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简单的企业集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而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有生命力的创新空间,对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好的效果。【摘要题】农村调查【关键词】企业布局/产业集聚/小城镇【正文】一、引言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最大的差别之一即表现为其空间上的集聚性,工业企业分散布局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但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受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陶然,1995),加之当时乡村地区资金分散、政企不分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固定化等原因(周一星,1995),绝大多数乡镇企业选择了分散布局。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就地发展,导致了我国分散的非农化,同时也造成了非农化与城镇化的严重脱节。分散的农村工业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乡镇企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的出路问题十多年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早在1987年就有人提出乡镇企业布局应当进行适度集中(黄小虎,1987)。后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促进企业集中布局的土地与社区属性等方面约束条件的影响,进而指出企业集中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一般性原则(史育龙,1998;阮学金等,1999;赵连阁等,2000;温铁军,1998),认识到乡镇工业园区是促进乡镇企业集中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来明敏,1999),指出了非农产业之于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作用(史育龙,2002)。国家有关部门在“九五”期间也开始将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作为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一种战略措施(农业部,1996)。许多小城镇在实践中也根据自身条件,通过集地开发、工业小区规划建设等方式,积极探索产业与城镇建设统一发展的路子。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诸城市昌城镇和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诸暨市大唐镇都可以归纳为工业带动型小城镇。对这些小城镇的调查分析表明,企业的发展和布局确实与小城镇建设关系密切。但从这些小城镇的企业状况和地域组织关系来看,企业与小城镇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空间上的聚散关系,而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和集聚联动效应,对城镇的综合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作用。二、案例概况(一)企业集中布局的案例:孙耿镇孙耿镇属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东北距县城20公里,南距济南黄河大桥10公里,镇域69平方公里,3.2万人(注:2001年济阳县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为便于对比,文中指调整前的区域)。1991年前,孙耿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92年孙耿镇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办法,把从各村调出来的1535亩土地集中到交通便利的104国道两侧,设立开发小区,作为全镇共有的乡镇企业和城镇发展用地。除部分公共用地外,各村可按照“先有项目先选位置”的原则,在区内使用与本村调出土地面积相当的地块,发展村办企业或引进资金办企业。镇政府也从2公里外的地方迁到小区。小区形成后,由镇经委牵头,各村以地入股成立了股份制企业,负责土地的经营开发,并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同时用优惠政策、低标准收费和高效率办事等措施优化软环境,吸引企业前来落户。接下来的几年里,开发区很快引进了济南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泰富隆有限公司、三株药业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前来落户。自1991年到199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由2.4亿元增加到7.2亿元;商业营业额由638万元增加到3801万元;上交税利从40.8万元迅速增加到8039.6万元,1996年上半年又猛增到1.3亿元(注:据孙耿镇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产值为当年价)。开发区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1996年上半年,仅三株公司雇用的当地农民工就达3000多人。孙耿镇集地开发的做法在土地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温铁军,1996),也为乡镇企业集中发展、促进城镇化与非农化的同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曹广忠等,1997)。然而,作为孙耿镇产业支柱的三株集团,此后很快在保健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走向衰落,1997年后,三株集团孙耿生产基地开始大量辞退工人,多数厂房闲置。受此影响,旅游度假村、蔬菜批发市场等其他一些开发项目,甚至镇区干道公路建设也相继半途而废。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营业机构也因业务量减少而陆续撤走。本镇南街村的私营企业汽车配件厂,也在迁入开发区几年以后,搬回村里。孙耿镇的城镇发展也由此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镇区内已经远远没有了1996年前后的繁荣景象。(二)企业分散布局的案例:昌城镇和钟管镇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位于市域东北部,206国道东侧,西南距诸城城区13公里。该镇120平方公里,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驻地人口约1.3万人。得利斯集团和泸河集团是全镇最大的两家企业,均进入全国乡镇企业500强的排行榜。其中得利斯集团厂址在紧邻镇驻地的西老庄村,前身是1980年代由村集体创办的一家面粉厂,现已成为生产低温肉制品的大型一级企业集团。泸河集团位于镇驻地以东约2公里处的道口村,1986年建厂时属于镇办福利企业,主要生产摩托车内胎,目前已发展成为员工3600人,资产3.2亿元的大型二级企业。该镇130多家企业创办时基本上呈现了镇办企业办在镇驻地附近、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办在村的布局特点。但两大支柱企业的位置距镇驻地相对较近,这为后来采取补救措施使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统一提供了条件。昌城镇在新的总体规划中,将14个行政村纳入城镇规划范围。得利斯集团所在的西老庄村已经基本上与镇驻地连为一体,东老庄村、泸河集团所在的道口村及其周边地区被划作工业用地,称为道口工业小区。由于该规划框架拉得较大,目前小区内还是农田和菜地,城镇和工业区的面貌还未形成。在布局相对分散的企业发展起来以后,昌城镇结合两大支柱企业距镇政府驻地不远的特征,通过城镇规划采取了补救措施,使主要企业的布局呈现出了相对集中的空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业企业和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的问题。目前以两大企业为首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良好,昌城镇的城镇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开始步入正轨,城镇发展也呈现出了日渐繁荣的景象。钟管镇属浙江省德清县,北邻湖州市城区所辖的菱湖镇和东林镇,驻地西南距县城27公里,南距杭州58公里。该镇3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万人,外来人口2千余人,镇住地人口7800人。1990年以来,钟管镇累计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建成区面积从1992年的不足0.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平方公里。钟管镇的飞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工业带动起来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工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68%。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以生物化工、木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拥有国家级企业集团——升华集团公司。升华集团在经济与就业方面大力推动了本镇的发展,其利税在全镇具有绝对优势,甚至一度成为弥补亏损企业的基金来源。从钟管镇主要工业企业的空间位置来看,在农村工业起步之初,钟管的乡村工业企业也是分散布局的。目前全镇的支柱企业升华集团西北距当时的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而钢管厂、塑粉公司、汽修厂则距镇区更近。在最近的镇区规划调整中,已经将升华集团附近地区纳入镇区建设之中,规划镇区由北片区和南片区两块组成。其中北片区主要依托已有建成区,定为全镇行政中心区和镇驻地一般生活区;南片区则依托升华集团,规划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这样,在今后的发展中,镇区建设和工业企业建设基本上能够协调、统一发展。(三)产业集聚与市场联动的案例:大唐镇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位于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西侧,东距诸暨市城区9公里。镇域56.1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5万多人(其中有外来人口3万人)。经济以袜业为主,占经济总量的90%,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90%,外来人员90%从事袜业,全国70%的袜子产自这里,大唐也被誉为“中国袜业之乡”。目前大唐镇是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之一。大唐于1980年代末设镇,当时经济比较薄弱。其迅速发展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产销传统。袜业生产从修理袜机起步,从弹簧生产过渡到袜业生产,从手摇袜机过渡到电动袜机又发展到拥有一些电脑袜机。目前以大唐为中心,形成了包括大唐、草塔、五泄、城关、青山、排头、安华等12个集镇的袜业专业化区域,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销售和出口基地。在这一地区,有120个村15万劳动力从事袜业及其相关产业,有袜机6.5万台,年生产袜子60亿双。与袜业生产相配套,大唐镇年生产丙纶长丝1万余吨,各类加弹丝6万余吨,橡筋线5千吨,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丙纶丝、涤纶高弹丝、橡筋线生产基地。围绕袜业生产,还形成了轻纺原料市场、成品袜市场、袜机市场、联托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唐袜业已经形成了由袜子生产及原料、机械、市场、服务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群,形成了一个袜业地方生产系统。其中袜业主体是大量弱小、分散而均匀的家庭企业。这些企业与周边地域形成了明显的劳动分工系统,各个生产环节联系密切,从原料生产到袜子生产的各个环节再到印染、包装销售,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具有整合功能的网络结构。从而获得了范围经济的效果,形成了整体的竞争力(王缉慈,2001)。三、对案例的对比分析以上四城镇都位于我国东部地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业企业的成败都直接关系到城镇的兴衰。孙耿镇结合工业区中几家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一度生机勃勃,但也很快随着支柱企业的效益滑坡而出现了财政收入减少、城镇人口规模下降和城镇建设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昌城镇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得利斯集团和泸河集团等企业的壮大和兴旺;升华集团的迅速发展为钟管镇的蓬勃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袜业生产企业群体的积极发展是大唐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的基础。(一)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中的基础这四个小城镇非农产业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作用表明,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首先,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城镇建设资金来源的保证。其次,企业厂房和厂内、外配套设施的建设本身就是城镇建设的一部分,厂区范围扩大自然也就扩大了城镇的建设规模。此外,企业发展为小城镇增加了就业空间。(二)企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空间关系的转变所谓集中与分散,是一种空间尺度概念的表征。乡镇企业初起时期,村村办企业的布局形式无疑是分散的,这种分散由于用地浪费、环境影响大、进一步发展难等问题而很快就开始受到批评。在调查中发现,在以上这些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状况较好的地区,在新一轮的企业发展中,向城镇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已经成为外部的引导方向与企业的内在要求。各镇都规划了城镇工业用地或者专门的工业园区,并且制定了新办企业和扩建企业原则上要集中选址建设的规定,还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条件。总结各镇的做法,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经验:(1)工业园区或城镇工业区的吸引力,需要由区位条件、设施条件和发展氛围共同来支撑。(2)工业园区选址和规划要尽可能利用原有大企业用地。(3)对于原有企业搬迁的要求,一般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三)从企业集中到产业集聚:更深层次的发展要求四个小城镇的发展都表明,对于工业带动型小城镇的发展而言,工业企业发展状况是至关重要的。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小城镇迅速发展的基础。而从这几个镇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内容来看,既有差别又有相通之处。1996年前后的孙耿镇、目前的昌城镇和钟管镇的小城镇建设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几个城镇发展的共同基础是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全镇经济中,少数几
本文标题:企业布局 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DOC 7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