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6章禾草草地害虫治理禾本科牧草简称禾草,是除豆科牧草以外的一类主要牧草。它的种类多、分布广、产量高、质量好,在牲畜饲草饲料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禾本科牧草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且茎叶中营养成分分布较均匀,有利于调制,适口性高,还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因此,广泛种植作为牲畜补饲的青干草、青贮料或放牧牧草。草坪草几乎大多数是质地纤细、株体低矮的禾本科草类,草坪在维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和发展体育运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草坪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绿地草坪和运动场草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害虫的为害,缩短了利用年限,有的不得不重新建植。禾本科草地和草坪害虫,目前我国研究较少。主要害虫有秆蝇、粘虫、各种跳甲、禾谷类蚜虫、叶蝉及多种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是草坪草的主要为害者。狗牙根、剪股颖属的草坪草,根系含糖量高,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发生为害最为严重。一、秆蝇类秆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主要有两种:瑞典秆蝇[Oscinosoma(Oscinella)fritLinnaeus],别名燕麦蝇。麦秆蝇(MeromyzasaltatrixLinnaeus),又名黄麦秆蝇、绿麦秆蝇,俗称麦钻心虫、麦蛆等。瑞典秆蝇分布于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麦秆蝇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区。上述两种秆蝇除危害小麦外,也是禾本科牧草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的牧草有大麦草、黑麦草、披碱草、白草、狗尾草、赖草、绿毛鹅观草、雀麦、早熟禾和马唐等。莎草科的有细叶苔、异穗苔等。一、秆蝇类秆蝇以幼虫危害,从叶鞘与茎间潜入,在幼嫩的心叶或穗节基部1/5~1/4处或近基部呈螺旋状向下蛀食幼嫩组织。危害状以被害茎的生育期不同而分四种情况:分蘖拔节期:幼虫取食心叶基部与生长点,使心叶外露部分干枯变黄,成为“枯心苗”;孕穗期:被害嫩穗及嫩穗节不能正常发育抽穗,到被害后期,嫩穗因组织破坏并有腐烂,叶鞘外部有时呈黄褐色长形块状斑,形成“烂穗”;孕穗末期:幼虫人茎后潜入小穗危害小花,穗抽出后,被害小穗脱水失绿变为黄白色,形成“坏穗”;抽穗初期:幼虫取食穗基部尚未角质化的幼嫩组织,使外露的穗部脱水失绿干枯,变为黄白色,形成“白穗”。据资料,为害禾本科栽培牧草的秆蝇,在大发生年份,能使牧草种子减产50%,干草的收获减少20%。例如,瑞典秆蝇的幼虫能损害70%~80%无芒雀麦的幼苗和25%结实的茎秆。(一)形态特征(教科书P.183)(二)生活史1.瑞典秆蝇:在宁夏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禾本科牧草、冬麦根茎部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春季约5月开始在田间出现。6月为成虫发生盛期。卵散产,大多产于叶面基部近叶舌处。卵经5~7天孵化,幼虫孵出即蛀入叶鞘内,并由此蛀入茎内为害。5~6月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出现。6月间是危害盛期。7月为化蛹及羽化盛期,第二代成虫常飞到冰草上产卵。幼虫孵出后蛀入寄生茎内,即在近地面处茎内越冬。2.麦秆蝇:在山西晋南、陕西关中地区,麦秆蝇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麦苗和禾草寄主内越冬。来年2~3月间越冬代幼虫开始化蛹,蛹期10~12天。4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第一代成虫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盛期为7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盛期为9月下旬左右,在秋播麦苗上或禾草上产卵孵化寄生以至越冬,在冬季较暖之日仍能取食为害。(三)习性成虫成虫早晚及夜间栖息于叶片背面,且多在植株下部。晴朗之日上午l0h左右,气温升高,开始大量活动交尾。中午前后,日光强烈,温度过高,又潜伏植株下部,至下午2h以后又逐渐活动,下午5~6时活动最盛,雌虫于田间产卵也以此时为主。产卵根据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调查结果,拔节期着卵最多,孕穗期次之,进入抽穗后期着卵极少,而且幼虫入茎后也不能成活。茎部、叶片基部无茸毛或茸毛短而稀疏、叶片宽阔、叶鞘短、叶舌短的禾本科植物种类(品种)着卵较多,被害也较重。作物生长茂密的田间,通风透光较差,温度低,湿度大,湿温系数较高,不适于秆蝇生活,成虫密度较低,着卵较少,受害较轻;生长稀疏的田间则相反。(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同一地区由于不同年份气候的变化,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的早晚也不相同。据内蒙古西部中滩地区连续7年(1957~1963)的调查,越冬代成虫始盛期可分为早(6月1日以前)、中(6月1~10日)及晚(6月10日以后)三类情况。在此期间,4~5月份气温对越冬代成虫始盛期有一定影响,尤其4月份的气温更为重要。当4月份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值者则始盛期早,低于平均值者则晚,与平均值相近者则属中间类型。麦秆蝇越冬代成虫发生量决定于越冬基数的大小,而越冬基数的大小又与第一代成虫羽化后的气候有关。根据1957~1962年在中滩地区的调查分析,8月份降雨量的大小与翌年越冬代成虫发生数量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8月份降雨量少,则翌年越冬代成虫发生量较多,相反,则发生量较少。1.与气候的关系(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一般适期早播,合理密植,水肥条件好,生长发育快,拔节早,茂密旺盛的田间受害较轻;土壤盐碱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肥不足,迟播及播种过深,禾苗生长不良的田间则受害较重。3.天敌的影响麦秆蝇幼虫有两种寄生蜂,一种属姬蜂科,另一种属小蜂科,后者寄生率较高。在晋南冬麦区,一般年份寄生率在10%左右,最高年份可达40%以上。春秋两季发生的第一及第四代幼虫被寄生率高于夏季发生的第二三代。如越冬代幼虫被寄生率高于30%,为害最轻,若低于30%为害则重。2.与耕作栽培技术的关系(五)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法加强栽培管理,因地制宜地创造有利于禾草生长发育而对麦秆蝇发生不利的条件;具体措施应包括深翻土地、增施肥料、及时灌溉、适时早播、浅播、合理密植等,从而促进牧草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虫能力,或避开危险期,避免或减轻受害。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在越冬代成虫开始盛发至第一代幼虫孵化入茎以前。(1)0.1%敌敌畏与0.1%乐果混合液(按1:1混合),用量为750kg/hrn2,喷药必须及时、彻底,用量足够。(2)20%绿保素乳油2000倍液。二、粘虫类主要包括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劳氏粘虫(LeucanialoryiDuponchel),均属鳞翅目,夜蛾科。粘虫在我国的分布除西藏无记载外,各省区均有发生危害,是世界性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害虫。劳氏粘虫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粘虫的幼虫食性很杂,可取食多种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主要危害的牧草有苏丹草、羊草、披碱草、黑麦草、冰草、狗尾草等,以及麦类、水稻等作物。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圆孔,3龄后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危害严重肘将叶片吃光,使植株形成光秆。(一)形态特征(教科书P.186)(二)生活史粘虫在发育过程中无滞育现象,条件适合时终年可以繁殖,因此在我国各地发生的世代数因地区的纬度而异,纬度愈高,世代愈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一年发生2代,甘肃、内蒙古东南部、河北东部及北部、山西中北部、宁夏等省区一年发生2~3代,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一年发生3~4代,江苏、安徽、陕西等地区为4~5代,浙江、江西、湖南为5~6代,福建6~7代,广东和广西为7~8代。粘虫发育一代所需要的天数以及各虫态的历期,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各代历期不同。在自然情况下,第一代卵期6~15天,以后各代3~6天;幼虫期14~28天;前蛹期1~3天,蛹期10~14天;成虫产卵前期3~7天;完成一代需40~50天。(三)习性日息夜出,傍晚开始活动、取食、交配、产卵。白天隐藏在草丛、灌木林、棚舍、土缝等处。在夜间有明显的2次活动高峰,第一次在傍晚8~9时左右,另一次则在黎明前。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主要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苹果、刺槐、油莱、苜蓿等。对腐烂果实、酒糟、发酵液等也能吸引粘虫蛾取食。对糖、酒混合液的趋性甚为强烈。但成虫产卵后趋化性减弱而趋光性加强。粘虫繁殖力极强,在适宜条件每头雌蛾能产卵1000~2000粒。一般为500~1600粒,少的数十粒。产卵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谷子上多产在谷苗上部三四叶片的尖端,或枯心苗、白发病株的枯叶缝间或叶鞘里。在小麦上多产于中、下部干叶卷缝中或上部枯叶尖上。在玉米、高粱上则产于叶尖和穗子的苞叶上。卵常排列成行,上有胶质物互相粘结成块,每一卵块有卵粒20~40粒,多的可达200~300粒。1、成虫(三)习性幼虫孵化后,群集在裹叶里,食去卵壳后爬出叶面。1~2龄幼虫白天多隐蔽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晚间活动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的小斑点。3~4龄幼虫蚕食叶缘,咬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咬食叶片,啃食穗轴,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以上。幼虫有潜土习性,4龄以上幼虫常潜伏作物根旁的松土里,深度达1~2cm。幼虫还有假死性,1~2龄幼虫受惊后常吐丝下垂,悬在半空,随风飘散。3龄以后受惊后则立即落地,身体卷曲成环状不动,片刻再爬上作物或钻入松土里。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排尽粪,钻入作物根部附近的松土里,在1~2cm深处作一土茧,在其内化蛹。2、幼虫(三)习性粘虫在北方地区不能越冬,在华南不能越夏,在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季节性南北接续为害的特点。即从春季开始,从南向北逐渐发生,夏季以后又从北向南发生。粘虫成虫的飞翔能力很强,其飞行速度为每小时20~40km,并能持续飞行7~8个小时。据调查研究和对各地气象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明确了粘虫在我国东部地区的越冬分界线,北纬33°或1月份0℃等温线可作为粘虫能否越冬的分界线,此线以北,各地冬季日均温≤O℃的天数在30天以上,甚至多达100天,粘虫不能越冬。在此线以南各地,冬季气候比较温暖,月平均温度≤0℃的天数多在30天以下,粘虫可以越冬。3、越冬及迁飞习性(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粘虫发生的数量与为害程度,受气候条件、食物营养、人的生产活动及天敌的影响很大。如环境条件合适,发生就会严重,反之,为害减轻。(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粘虫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雨水多的年份粘虫往往大发生。成虫产卵适温为15~30℃,最适温为19~25℃,相对湿度为90%左右。温度高于25℃或低于15℃时,产卵量减少,在35℃条件下任何相对湿度均不能产卵。如温度在21℃,相对湿度在40%左右时,则卵不能孵化。因此,高温低湿是粘虫产卵重要的抑制条件。不同温湿度对幼虫的成活和发育影响也很大,特别是1龄幼虫更为明显。在23~30℃之间随湿度的降低,死亡率增大。在18%相对湿度下无一存活。在35℃下,任何相对湿度死亡率均为100%。在32℃下,相对湿度为40%时,幼虫亦不能成活。老熟的6龄幼虫在35℃条件下是半麻痹状态,不能钻土化蛹。蛹在34~35℃条件下,能够羽化,但不能展翅。幼虫的正常化蛹率,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土壤过于干燥常引起蛹体死亡。暴雨会使初龄幼虫大量死亡。1.气候条件的影响(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食料是粘虫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和水分的物质来源。据试验,以小麦、鸡脚草和芦苇等禾本科植物饲养的幼虫发育较好,发育快、成活率高、成虫繁殖力强;平均幼虫期仅17.7天,蛹重在0.4g以上,每头雌蛾平均产卵1700粒左右。而用小蓟和苜蓿饲养的幼虫,发育较慢,幼虫历期长达30余天,蛹重不到0.3g,成虫的繁殖力很低,甚至不能产卵。不同的补充营养,对成虫的发育与繁殖机能的影响也很大。如以小蓟花和苜蓿花饲养的成虫,产卵前期分别为7天和9天,每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747粒和645粒。用3%的蜂蜜水饲养成虫,产卵前期为8.4天,平均1头雌蛾产卵1400粒,而饲以清水的成虫,产卵前期为10.4天,平均1头雌蛾产卵367粒。2.与食物营养的关系(四)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粘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蛙类、捕食性蜘蛛、寄生蜂、寄生蝇、蚂蚁、金星步行虫、菌类等,在田间粘虫数量少的情况下,能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在大发生时,很难依
本文标题:草地保护学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6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