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1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2009年8月14—16日,“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八个省市的60余位代表参会,提交论文43篇。会议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主题,就“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区域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区域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与海峡两岸和谐发展”、“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城市群发展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福建科技报社对会议做了专题采访报道。大会开幕式由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符卫国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玉平,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原河南省科学院院长余守志,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清孟,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福州大学教授雷德森,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行政学院教授徐刚,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技报社总编辑王威,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许斗斗,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喜乐,福建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张伟光,海南省自然辩证2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海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王建国等。王健副校长首先代表福州大学致欢迎词,并简要介绍了福州大学的教学、科研及发展情况。符卫国、余守志分别代表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讲话,各自介绍了所在省及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希望与会代表在此次会议上进行广泛深入交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为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服务,预祝本次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玉平发表了寓意深刻的讲话。首先对省级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合作办会表示积极支持和赞扬,希望全国有更多的省级学会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其次对这次研讨会提出殷切希望,建议大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为国服务”的宗旨,发挥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科交叉的优势。深入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等问题,在政策、对策、引资、促进两岸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为福建省、河南省和国家提出真知卓见;第三,希望各位代表通过本次研讨会,提出新观点、新思想,为区域发展、中国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表示相信,在当前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新形势下,福建一定能够在先行先试上有所作为,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大会主题报告由符卫国主持。雷德森、张占仓分别做了题为“从STS视角探讨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走势”的主题报告。雷德森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台湾经济社会大力扶持教育的发展、台湾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两岸高等教育在交流与3合作中发展的见解。他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当局及一些有识之士即认识到,对自然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丰富的台湾而言,谋求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当时的台湾政府深感唯有培养人才才是台湾发展的根本出路,培养人才又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于是从认识到实际行动上,重视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对人才开发的宏观政策指导。台湾通过设立“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岛内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推出《12年科学发展计划》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科技升级”口号助推产业升级,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颁布“培育和招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致力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台湾政府对教育的支持表现在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占GDP的10%左右,主要用于投资建设学校、购买设备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台湾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是:(1)实施重点和联合发展计划。(2)注重实践并助推产业化。(3)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大学生源不足,教学资源过剩,大学之间竞争激烈;(2)学生的学风在有的高校变劣;(3)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与集中并存;(4)“流动停滞”和新的不公。他认为,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两岸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理应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张占仓的报告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段论:铺摊子阶段(1949年建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依靠高积累低工资和艰4苦奋斗,初步建立起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框架;总量扩张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到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之前):依靠改革开放完成了国民经济从少到多的积累;提高质量阶段(从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经济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调整,整个国民经济开始从多到好的跨越;和谐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和谐成为发展的主体思潮。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实力增长迅速,主要表现在:GDP已经连续高速增长30年,平均增速9.8%,创造了一个大经济体持续高速发展时间最长的记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2008年人均GDP达3268美元,在世界排名中跨入前100名,全民族经济发展进入资本相对充裕期;在全球金融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管理特色鲜明,一枝独秀,2009年3月,世界20大银行中,共有5家中国的银行榜上有名,压倒了英美的银行;国家管理能力在迅速提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美国9·11以后在国际反恐和朝核问题上发挥了一个大国的独特作用,汶川5·12大地震的成功应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应对这一轮金融危机迅速出台4万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增强了全中国人民管理复杂事务的信心,也展示了一个大国负责任的态度,国际形象迅速提升。以居民高储蓄、政府高投资、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中国模式”日益引起世人关注。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凸显的主要问题是: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国富与民富不同步、资本市场波动过大、地区之间发展格局正在出现重大变化、面临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的双重压力。5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势是:(1)在出现发展拐点后表现出明显的企稳回升。2008年下半年开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线减速,出现明显的发展拐点,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1%,二季度GDP增长7.9%,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显现,投资和消费增长保持高位,企稳回升趋势明显。(2)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出现重大转变,科技进步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4)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关系日益密切。(5)中国中西部地区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今年一季度,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1个省区市的GDP同比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有9个省份位于中西部地区,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出现重大变化!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和谐发展新阶段,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至关重要;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大有希望;21世纪将是中国人创造奇迹的世纪,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国快速崛起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显著加快。大会组织了专题报告会,9位学者为大会做了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会由张占仓主持。张伟光报告的题目是“科学发展,服务海西”。他认为,现代农业发展是海西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福建已经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首选地区,在大陆各省市中位居首位。台湾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生产面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且管理严格,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同时,台湾土地的减少、劳动力价格的升高,也制约台湾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相关产业需要向岛外转移。台湾农业与福建6农业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他强调,农业科研单位在“海西先行”过程中大有作为,关键是要立足福建农业战略目标和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领域,纵深推进与台湾农业的合作交流。河南科技大学席升阳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他认为,评判发展是否科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必须用解析的方法深入到社会发展系统的要素层面,对其进行量的刻画,用数字来评判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同时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性做出预判。他把经济系统、发展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作为科学发展观宏观评估体系构建的依据,构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宏观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资源——社会人口——教育科技。每一宏观指标下均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基础层、指标层。他指出,这种指标体系可选取的应用方法主要是指数法和属性理论模型方法。许斗斗报告的题目是“科技风险的知识反思及新政治文化的构筑”。他认为,对科技风险的认知和规避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技风险的特质是技术引起的不确定性。对科技风险的现代性知识的反思集中于风险产生、风险感知和风险规避三个层面上。当今,风险的产生不再是无知而是知识,不再是因为对自然缺乏控制而是控制太完善,文明的危险只在科学的思维中存在(贝克);对科技风险的感知包括两大类问题:一是我们的生活风险加剧了,还是我们对风险的敏感度增加了?二是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在规避风险方面,应该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建构,实现“技术的人道化”(吉登斯)和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马克思)。由于风险7是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意义上,新政治文化的建构应该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郑州大学谈新敏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论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兼论中原经济与中原文化形象”。他认为,不同的区域经济孕育出不同类型区域文化的性格特征;区域文化反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性质、类型、结构、模式等,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同的区域文化不仅塑造了不同区域人们性格特征上的差异,而且塑造了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山东省境内的齐文化和鲁文化就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区域经济;优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域文化能够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系统中生产要素的质量;区域文化能够改善区域经济活动的软环境;区域文化能够降低区域交易成本,促进经济资源整合;区域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制度演进和内部资源配置优化。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各项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原地区的新形象。提升中原文化形象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中原经济,繁荣中原教育,复兴中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民生科技的价值追求与实现途径”。他认为,民生科技就是指与解决、服务民生问题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民生科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他认为,发展民生科技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反奇技淫巧、重民生实用的人本价值追求,从以往的学院科学、产业科学转向大众切身感受的生活世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民生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科技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8系,使大众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徐刚报告的题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案例”。他首先介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由来。接着,阐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与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
本文标题:全国“科学发展观与区域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