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摘要】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欢乐的心情、成功的喜悦等与人共享。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从幼儿开始培养其分享行为,有助于健全其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的因素,探讨了一些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动机和训练幼儿分享技能、规则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养成分享行为。【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一、幼儿行为特点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样一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使得他们缺乏与人分享的意识,不会与同伴相处,总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幼儿的认识依靠行动,再有意识,不是想好在做,而往往是做了再想。比如,我们看见一个幼儿在用蜡笔准备在纸上涂鸦,问他想画什么,他说不知道。当他的笔在纸上无意间留下个似园非园的图形的时候,他才高兴的告诉你,他画的是饼干。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幼儿高兴的时候往往是“天才”,是“神童”,这时候他们一句话,一个行为往往让父母们欣喜若狂。有一次,我为四岁的女儿买了一套“喜洋洋”的拼图卡,她高兴的要与我比赛,我无论如何努力都会输。说实话,每次她看动画片的时候我从没有落下,真是天才,我的女儿。可是,要是他们不高兴了,你又会觉得不知要比平时笨多少。幼儿爱模仿,其行为对成人的依赖性大。因此,成人的行为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是在幼儿期,所以成人的言传身教和正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一)自身因素曾经有过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议,在这里我也不能妄下结论。但是,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幼儿看见父母手里有两根棒棒糖时,给了他一个,他一只手它放进嘴巴的同时另一只手又来拿了。当然,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要定下人性善还是恶的结论,只是因为幼儿的年纪较小,心里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缺乏与人交往的情况下只能想到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情绪为主导,还处于“独占”的意识形态,还不具备与人分享的观念。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让幼儿真正的理解分享,知道我与人分享,别人也会与我分享。(二)环境因素1.家庭现在的中国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较多,一家人都宠着一个孩子,好玩的,好吃的,都给了一个孩子,这就造成了幼儿根本没有与人分享的机会,就算大人们有时候会做出假意的向孩子要颗糖果的索取,但都只是在和孩子玩耍而已,长期以往,孩子明白了与大人之间的潜规则,只要假意的与大人分享一下,做个动作就可以了,大人们是不会真的要的。我相信许多父母都给孩子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又都会把好吃的东西先给孩子,这样长期的影响,就造就了孩子的假分享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在大人们真的拿了孩子与其分享的东西时会突然哭泣的原因,因为幼儿在意识上根本就不想分享。还有一些家长会有言行不一的现象,讲一套,再做一套。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几个幼儿的小朋友在玩玩具,其中有个小朋友想玩别人不给,他一边说“我妈妈给我讲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一边说“我妈妈给我买了新玩具,我也不拿给你玩”。当其他小朋友要他拿出来时,他又说“妈妈不让我带进幼儿园,说你们会把玩具弄坏”。幼儿并没有区分对错是非的能力,在幼儿的心中父母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前进方向的指路灯。可现在父母的言行不一,造成了幼儿发展的直接干扰,长期以往,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很坏的影响。2.幼儿园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幼儿园中,而且幼儿园中拥有专门的分享行为的培养活动。幼儿园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都影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如果幼儿园重视,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可以帮助幼儿更快的形成分享行为。相反,如果幼儿园不重视,而教师自身对幼儿的看法就不一致,出现了偏爱某位幼儿的现象,对于这位幼儿偏心的态度,必定会造成对其他幼儿行为的不一致,使幼儿之间失去了公平,对精神和物质不再是平等的分享,幼儿也会模仿,这对幼儿是极坏的影响。3.同伴同伴是幼儿进行分享活动的最主要的对象,幼儿对同伴的认识在心理上首先是平等的,放松的。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幼儿刚开始出现联系性游戏,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在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成人应多组织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让幼儿多与其他的同伴沟通和游戏,适当的引导幼儿之间的合作,充分的感受与他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换位意识,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的分享品质。三、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方法(一)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观念、动机1.通过榜样激励幼儿幼儿并没有对分享行为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一个榜样来引导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教育。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孩子们无条件的崇拜、相信父母。对于正处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并且无意注意在主导地位的幼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默默的注视着,模仿着。所以父母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言行合一,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要身体力行地来为幼儿做一个好榜样,让幼儿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学习成长。当家里买了一篮水果放到孩子面前,父母先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先挑了个大的给父母,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推却,应该在乐意接受的同时表扬孩子,顺便在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孩子看到水果不顾父母拿了就只管自己一个人吃的时候,父母不能一笑了之,而应该教育他东西要与人分享。与父母一样,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高大且威严的,引导着幼儿向前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相处时的关系、方式都被幼儿关注。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幼儿学习分享,也要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教师在幼儿玩玩具的时候可以有意的用语言和肢体行为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当幼儿主动的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就应该带领所以的小朋友给这位孩子拍掌鼓励。同伴是幼儿生活和幼儿园中最常接触的人。幼儿园的每日之星、临时的小班长则是离幼儿最近的榜样。幼儿心中自己与同伴是平等的,别的小朋友能做到的事我也一样能做到,这时大家对于这些小榜样的表扬无疑也是对幼儿自己的一种间接地表扬和鼓励,这种精神的动力会推动幼儿不断地前进。但成人要让幼儿明确为什么这些榜样受人们的夸奖,他们的被大家称赞的地方在哪,要让幼儿有目的的向榜样学习。2.文学作品感染幼儿情感幼儿文学世界是一个神奇的领域,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对于生活经验不多的幼儿来说丰富的文学世界如一本百科全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幼儿。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又一个灵动的形象也深深的影响着幼儿,而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也深深的感染了幼儿。成人可利用文学作品来感染幼儿,使幼儿在阅读文学作品后,感受到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在下次现实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产生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的情感的记忆,从而产生分享的观念,从而发生分享的行为,体验分享的美好意义。在这里,我又要提到“孔融让梨”的故事,那就拜托各位幼儿教师也多给幼儿讲讲。当然,为了将这种分享意识更形象,更长久的注入到幼儿心灵深处,我们可以讲讲《金色的房子》这样的童话故事,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在幼儿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己的自私而使小伙伴们都远离了自己,而后来又因为愿意与小伙伴们分享她漂亮的金房子后小伙伴们又回来了自己的身边。这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幼儿身边的小伙伴也可能就是幼儿自己,所以这个形象对幼儿的影响很大。成人在讲述故事时要对故事中的三个情境进行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内心感受。如出示第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夸奖金房子时,小姑娘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第二幅图中小姑娘不愿意小动物们进金房子时,小动物们和小姑娘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第三幅图中小姑娘和小动物们在金房子中一起玩耍时脸上的表情又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充分理解和感受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自利后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孤独感及与小伙伴们分享时的满足、快乐的情绪,和小动物们被小姑娘拒绝后的失望的情绪能产生共鸣,在幼儿自己能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的基础上,分小组组织幼儿进行情境表演,再一次深刻的体会人物的情绪情感。明白自私自利是可耻的,乐于与人分享才会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所以我们要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乐意与人分享。(二)正确认识分享的种类有些幼儿想要与人分享但又不知道如何与人分享,单纯的认为分享就是把原来是我的东西给别人,然后我就没有了,这种对分享认识不全面的想法使幼儿产生了不愿分享的情绪,其实分享有很多种。在下面我根据分享的事物和幼儿在分享行为中主导地位的不同,大致把分享分为四种:1.平等分享法平等分享法主要是在对一些可以分开的事物进行分享时常用的分享方法。如小明今天带来了两个苹果,分给了小平一个,她们两一人一个,这就是一种平等分享。这也是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较常用的一种分享方式,幼儿也比较容易接受。2.共同分享法共同分享法顾名思义是幼儿之间沟通后共同分享一件东西,如小明在玩沙子堆城堡,小强来了,小明和小强一起玩,这就是共同分享。这在幼儿园中课外的时间玩玩具时发生的较多,教师需要适当的指导。3.轮流分享法轮流分享法是对于一些不可分开的东西,幼儿轮流进行分享。这种分享在幼儿园中发生的很多,如在玩大型玩具滑滑梯时就必须要轮流分享了,幼儿正在进行这种分享行为时,还没有玩的幼儿必须学会耐心的等待,遵守游戏的规则,而正在玩的幼儿要保持分享物的完好和不霸占分享物,自觉在游戏时间过后让给下一名小朋友,幼儿不能自控时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语言提醒。4.先主后宾分享法先主后宾分享法是给分享物的所有者使用后给其他分享者。幼儿与人分享时可以适当的考虑到主人的心情,让主人先玩,自己自觉的排队然后等主人玩过后开始玩,不能有理所当然的情绪,你有要求别人分享的权力而别人也有选择是否要与你分享的权力。分享的原则要相互的尊重。比如你带着孩子到亲友家作客,主人拿出玩具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讲你是小客人,玩具应该让主人家的孩子先玩。这在幼儿园中,幼儿在休息时间拿出自己的玩具或图书等分享物时,较多的出现。5.先宾后主分享法先宾后主分享法相对于幼儿园中出现较多的先主后宾的分享法不同,家庭中家长较多的引导先宾后主的分享方法。先宾后主的分享就是让其他分享者先玩而分享物的所有者后玩。这重要依靠幼儿的道德意识,如有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们可以让孩子主动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拿出来并且先给做客的小朋友玩。这种分享方式的培养,需要成人不断的引导、鼓励、表扬,使幼儿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客人有人这样让我先玩我会很开心,体验分享中的美好情感,也要引导小客人对主人的分享表示感谢,这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都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有了分享意识,并充分认识分享的种类和规则后,这时的幼儿就需要一定的实践分享行为的机会,这就需要周围环境和成人的支持。(三)提供分享机会,创造分享环境幼儿接触的环境范围较小,与人交往的机会并不多,这就需要成人的帮助,积极的创造分享的机会,努力的创设分享的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平等,自由,放松的心理环境中自主地进行分享。1.家庭中的分享在家庭中,有时有客人来时可以让幼儿以小主人的心态主动地拿出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等,展示自己所拥有的才艺特长来招待客人。在愉快积极的情境中使幼儿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特别在有比自己小的孩子到家里来时,更要让幼儿去相处,分享自己的东西。让孩子作为分享的主人而产生分享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幼儿乐于分享,培养孩子分享的主动感和责任感。成人们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培养必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如可以多带幼儿到社区的空地上与其他的同伴接触,创造一些可以分享的机会,比如拿一些糖果让幼儿学习与人分享,带一些玩具一起和别人玩。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如孩子不愿分享或哭闹不止,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幼儿的心理水平刚开始时,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换位为别人思考的
本文标题: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2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