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课题)
1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子课题实施方案子课题名称: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子课题负责人:王荣翠所在班级:中班年级组盐城市盐都区冈中幼儿园2(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有用之处,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幼儿容易产生免疫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这样再调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也会被吸引过来的,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当孩子对分享行为有了一些认识后,设计了一些情景表演,如:“自己的玩具应该给别的小朋友玩吗?小朋友要不要互相帮助?你正在玩的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么办?”通过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国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也特别重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也提出注重友谊和爱心。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近几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有1、家庭因素,2、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方面,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拟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3(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目标: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2、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研究内容:A、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利用文学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如:《水果屋》让幼儿了解大家分享的快乐。B、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1)、在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鼓励谦让,合作分享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2)、在平时教师更要做个有心人,利用谈话,情境,故事等积极发扬幼儿的分享意识。C、创造分享的机会,用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1)、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分工合作,轮流玩或一起玩,教师帮助幼儿协调好角色关系。(2)、利用移情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D、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多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幼儿感受体验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E、营造亲密、信赖的和谐的氛围,体验分享的积极效果。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看。(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1、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的气氛。2、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具体是五步骤:一是引导幼儿爱身边的人,爱自己最亲密的人;二是从情景认识理解分享,怎么与人分享;三是鼓励幼儿进行物质分享,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吃的、用的、玩的);四是培养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将知道的事与同伴分享;五是把变被动分享主动分享。研究方法:1、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2、文献研究法: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4(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观点:1、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的“独占”、“强夺”。中国有这样一句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在捧在手心,家长付出的很多,孩子们都是欣然接受。慢慢的孩子开始接受别人给的东西,却自己的东西从来都是舍不得给。2、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创新之处:1、《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的情感。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则是指幼儿能用简单、常用的礼貌用语与大人打招呼、交往,愿意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同伴或他人分享,从而自己从中得到快乐。2、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幼儿意识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设计了此课题。(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0年4月——2011年4月)A、前期研究(2010年2月——2010年3月)准备阶段观察本班幼儿特点并收集有关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B、中期研究(2010年4月——2010年12月)按计划实施研究、整理分析材料。C、2011年1月——2011年4月反思、结题阶段。1、反思课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论证。2、进一步调整课题研究方案。3、撰写结题报告5(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负责人阶段成果(限5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目标体系研究报告2010.4王荣翠陈爽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策略论文作品展示2010.7王正英蒋瑶瑶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活动设计、实况评析、活动反思案例集课堂展示2010.8李婷婷陈干莲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活动内容选编论文集2010.9王正英李婷婷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过程的音像资料和其他资料音像图片2010.10蒋瑶瑶陈干莲最终成果(限3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案例集案例2010.12李婷婷陈爽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随笔、个案记录、论文集文集2011.3王正英蒋瑶瑶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报告结题报告2011.4王荣翠
本文标题: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2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