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24课《河中石兽》复习课件
湄之卯湄之卯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湄之卯湄之卯2纪昀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复习目标(1分钟)湄之卯湄之卯4复习指导及检测一(2分钟):读读生字圮()募()棹()杮()湮()啮()溯()欤()pǐmùzhàofèiyānnièsùyú湄之卯湄之卯5自由朗读,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复习指导二(5分钟)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字词释义临:靠近圮:倒塌河干:河岸并:一起阅:经过募:募集复习检测二(8分钟)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竟:最后于:在求:寻找划(船)。曳:拖。以为:认为迹:踪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馆教书研究、探求事物的规律这被(wèi)带埋没颠倒,错乱信服设帐:是:究:物理:岂:湮:携:颠:服:为认为(wéi)怎么耳罢了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失石:盖:表原因的发语词(表推测)落入水中的石头侵蚀、冲刷啮:坎穴:坑洞摔倒倒掷: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像这样于是,就遂:固:固然如:按照果果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既然这样则: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但:只1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湄之卯湄之卯13复习指导三(3分钟)1、在寻找石兽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2、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3、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1、在寻找石兽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2、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庙僧和讲学家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因此能提出正确办法。复习检测三7分钟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阅历广,综合考虑,实事求是。3、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复习指导及检测四4分钟2、对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1、读完课文,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湄之卯湄之卯17一、解释下列红色的字(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_(3)是非木柿________(4)阅十余岁________(5)但知其一_______一起当堂训练(10分钟)事物的道理、规律这经过只乃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屠乃奔倚其下()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原因是于是,就竟然你,你的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坑穴C.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自以为是D.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被这样只只D成为经过、经历看、阅读对、正确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转转不已/死而后已B.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如是再啮,石又再转C.众服为确论/可以为师矣D.是非木杮/是非曲直停止停止像按照认为做这对\正确A正确还是不正确,有理还是无理。4.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遂反溯流逆上矣/功成名遂B.求石兽于水中/供过于求C.竟不可得/有志者事竟成D.是非木杮/各行其是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比喻各搞一套。成就于是寻找需求终了、最后这对的C5、选择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过,经历)B棹数小舟(船)C转转不已(停止)D但知其一(只)B划(船)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河中石兽》叙事简约,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B.短文寓理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思考。但结尾显得多此一举。C.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本文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B_______________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叙议结合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B.文章详细地叙述了老河兵和僧人的观点,对讲学家的观点一笔带过。C.第二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D.文章结尾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B________________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B.文章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C.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D.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是,笑别人不懂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践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两种“笑”的意味是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_D文中出现两次“笑”的含义: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6.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才揭晓。B.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C.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D.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根据对文本的理解,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的地点和起因,地点为“沧州南”,而起因是“僧募金重修”。B.文中庙僧后来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上游,结果“寻十余里,无迹”。C.文中的讲学家是一个自恃清高博学又好为人师、轻视他人的人。D.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情节波澜,叙述精当,语言平易,平而不板。____B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B.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C.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自己富于实际经验的自信,对寺僧主观臆断的否定。D.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C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CB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D订正试卷答案湄之卯•(一)1.C•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3.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二)5.①洗涤②生藤蔓•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三)A组•8.⑴圮(倒塌)⑵湮(埋没)•9.⑴于(介词,在)⑵颠(颠倒、错乱)•10.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11.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B组•13.(1)阅:经过,经历(2)竟:终了,最后•14.(1)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15.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16.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C组•17.(1)最后、终了(2)原因(3)咬,这里意为冲刷、侵蚀。•18.(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19.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20.“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1、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本文标题:第24课《河中石兽》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4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