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新课改下薄弱学校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反思与尝试
新课改下薄弱学校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反思与尝试我们知道,一所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说,学校的发展、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又制约着教研组的建设。学校教研组是以本校学科教师为基础形成的教学研究单位。其基本责任是抓好教学常规教学,组织学科的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本组教师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20世纪中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观念:教学研究不应只是教学研究专家的专利,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教师从事教学研究这一目标,其桥梁和纽带就是教研组,由教研组领导和带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研究备课时、教学中产生的贴近教学实际的问题,开展教学反思,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育活动机制与模式,推动教研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国外学者明确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既把教师看作是一个成年的学习者,还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反思的实践者”,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并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新举措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大纲、教材的解说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也是应对各种考试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这对于相当数量的教师来说,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式,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痛苦的事情,压力是很大的。同时,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增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作为教学组织者,在诸多领域的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储备明显不足。对于农村初中来说,这种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教研组工作的经验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势在必行。一、以往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现状1、惜时如金,缺少参与。教研组集体活动,组织学习、研究、交流的时间相对少。就我校而言,学校安排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体活动,放在周四晚,在这一时间里,没有得到人人有发表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理性上的认识这个机会,造成一些教师在教研组里“溜边”,也造成了教研组“务虚多于务实”,教研组很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这一点相对来说分学科组活动所起的作用要大一些。2、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主要内容无外乎本学期教研课的安排,然后一学期中就始终围绕着这份计划开展工作;从教研组成员角度来看,平时是没有什么事的,轮到上教研课了,就随便抽一节课,应付一下了事。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因为活动的单一,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孤军作战,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如此的活动模式,自然难以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了。即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教研氛围中,也会慢慢变得懒惰起来,日复一日,最后又成了一位慵慵无为的“老”师。3、流于形式,缺少实质。许多教研组开展活动,表面上看都搞得热热闹闹,一星期内排满了教研课,让组员走马灯似地追着听课,但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活动其实都流于形式,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比如教研课。上教研课是教研组内一项常规的活动,任何一个教研组都会让组员上一些教研课,通过上课,暴露一些平时个人不容易发现或难以改正的、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课、讨论,来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上完之后,我们的任务也就结束了。评课时,全场除了一片恭维声,便难觅一句挑刺的话。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也因为教研课已经“结束”,要改?等到下学期的教研课吧。因为在农村学校,除了上教研课,其它上公开课的机会是十分少的。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这样的教研氛围,又怎能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呢?4、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及时、完整。通过活动,记录完整的教研组资料,有翔实的资料,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不时地翻阅、查找。可见,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许多学校对此都是忽略了。有的学校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资料保存却少得可怜。5、学校对教研组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对教研组的考核还不够到位。学校虽对教研组进行了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对教研组建设进行年终考评,但往往注重一些表面现象,注重检查教研组台帐资料和出勤情况,而却忽视了教研组研究的氛围如何,活动成效如何以及组内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新的突破(如优质课、基本功竞赛、发表论文等方面等)来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的依据来考虑。其次,学校偏重于学科质量调研上投入奖励,而对教研组评比上给予的激励机制太少。6、教研组建设,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还缺乏专家指导和引领。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是“教什么就只学什么”,视野狭窄、文化底蕴不深厚已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和加强教学研究的重要障碍,教研组应要求学校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教育专家作些学术讲座,为教师克服这一障碍提供支持平台。二、教研组建设的实践1.时间保障。我们不可能像名校那样,为老师们安排整整半天的时间专门用来搞教研活动,但是我们可以效仿他们的思路,在排课时尽量多空一点时间。2.制度保障。可以学习先进教研组的一些规章制度,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些教研组活动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的约束,将行为强化一段时间后,逐步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氛围,最后内化为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切实保证教研组的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工作不到位,行动不让位。3.措施保障:(1)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增强事业心。教研组必须定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爱党、爱岗、爱学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特别是教研组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见荣誉要让,有困难要上。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更要起到表率作用,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促进每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教研组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要熟悉教材,要支持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使他们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正确的、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多写论文,多参与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当然,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前提的,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更不能因为忙于论文写作、资料编写而影响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加强教师合作,培养后备力量。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的知识一下子全部交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不保守;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是根据学校的具体部署接受校学科指导组的指导。学校实行了“推门听课制”,要求学科指导组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每学期不少于25节,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一点在参加研究的初一英语学科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6)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集体备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更要集体智慧。在教学实践中,就集体备课方面在刚刚起步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缺乏合作理念,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新教师总要服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人权威”,普通教师在“行政权威”面前总要谦虚好学一点的现象,这一现象,虽然和“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现象相比,要来得积极的多,但是这一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备课组的发展和成熟,也不利于教学水平更好地提高;缺乏研究理念。表现出集体备课只备不研。集体备课没有研究,就成了教师集中起来,合并教学资料。这样的备课最终走上“形式化”道路,教师最终会迷失方向。鉴于此我们试行集体备课制,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7)加强公开教学,提高上课能力。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每学期教研组都应该安排一些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实验的初级阶段,我们着重加强了校内的听课活动。对每一节公开课后的评课,都作为一次很好的研讨。因此在对公开课的设计、教学及评课实践中,坚决杜绝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教研风气。(8)加强连片教研,更新教育理念。在连片教研中,多与先进学校交流,以更新观念、取长补短。许多教师由于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出现了以“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为由逃避教研活动的行为。一般地,年纪较轻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多,平时自己也能看一些教学方面的书籍。相对讲来,中老年教师这样的机会也少一些,看书的主动性也差一些,因此,学校在安排外出学习时也能适当考虑到这一方面,也让这些中老年教师出去走走、看看,听听人家是怎么做的,更新一下观念,开拓一下视野,对本校的教研组建设应该也是不无裨益的。(9)加强专家指导,理论联系实践。开展某一项工作,如果盲目地进行,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的教研组建设也是如此。教研员无论是理论水平也好、实践经验也好,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如果能得到教研员的亲自指导,则许多事情都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学校就重视与教研员的联系与沟通,真心诚意地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对教研组的建设将会有十分大的促进作用。总之,具有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教研组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只有把教研组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已尝到了教研组建设加强后的甜头,虽然我们开展的面还很小,但从实验的结果看,本实践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在体现教师合力方面效果相当明显。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存在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把研究继续下去,并按学校的要求在校内推广,不断完善。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并没有多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希望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心情却是十分真诚与迫切的。希望我们能通过互相的交流,共同将教研组建设得更好。
本文标题:新课改下薄弱学校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反思与尝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5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