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哈尔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于哈尔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出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这标志着今年将是我国确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一年。我市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调整、改造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主动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新型模式,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尽快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多赢”的态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涉及到今后能否顺利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任务。值得引起我市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认真思考。一、循环经济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特色道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这就是著名的3R法则)。循环经济的实施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工业生态学、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等一系列的新理论被提出来,并接受实践的考验,循环经济就是这种种新思路、新策略的汇总。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一样,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政策不仅深刻影响国别经济的走向、潜能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而且通过各种国际标准与资质、产品绿色标志、环境保护义务等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国际政治等诸多领域。中央近来特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已被赋予了一种崇高而庄严的历史使命,循环经济完全符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环境和资源保护有益,对子孙后代有益。它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从根本上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对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完成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任务,必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只有按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把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我市的发展规划中去,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的承载能力,而且要注意资源的容量、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充分挖掘潜力,寻找伴生资源,并把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作为接续产业,有计划地开采伴生资源并以深加工形式创造效益,真正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目前国内已有辽宁、江苏、天津;沈阳、大连、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措施体系,建设了一批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若干循环型城市和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了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仅推动了区域经的济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示范。二、我市经济增长中环境与资源的压力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十分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压力并经受住其严峻考验。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竟高出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总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我国每创造1美元财富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从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来看,当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处于500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正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的前半段。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取得较快增长的同时,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节约、利废和生态保护的工作。但片面注重生产发展,忽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观念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又呈现出新的压力。主要是:1.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全市人口2003年954.3万,比上年增长0.63%。其中,城市人口315.2万,增长1.1%,而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将逐年增加。2.工业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的压力。2003年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16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10.64%。其中,重点能耗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30.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8.5%。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3.生产、生活对电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压力。2003年全市用电量90.0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加8.94%。其中,工业用电39.27亿千瓦小时,增长8.5%;农业用电3.22亿千瓦小时,增长11.49%;生活用电47.57亿千瓦小时,增长9.12%。市区用电63.8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加8.91%。其中,工业用电27.76亿千瓦小时,增加7.35%;农业用电1.04亿千瓦小时,增加11.54%;生活用电35.07亿千瓦小时,增加10.15%。4.城市缺水问题俞加突出的压力。我市水资源总量11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全国人均水平的1/2。其中市区水资源总量为2.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9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是全国十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按现在的供水能力,城市日供水107万立方米,但日需水139万立方米,缺水达32万立方米;由于市区(江南城区)地下水的超采,已形成了23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2003年城市供水总量32441万吨,比上年减少。2423.3万吨,下降11.54%。5.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压力。公众节约资源意识和相应制度以及措施仍然薄弱。仅城市公用供水漏水量从2002年漏失5533万吨,比上年增加55.9%到2003年仍无明显改善;全市430万亩水田,59个灌溉区在生育期需水量在34亿吨,占全市年用水量的47.89%;8364公里的水田防渗渠,目前只完成71.33公里,仅为全部工程量的0.85%,造成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十分严重,1立方米的水实际到达稻田的水量仅有0.4立方米;设备老化耗能高、产品用料设计不合理、重复建设、马路拉锁、长明灯、长流水、一次性餐筷等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综合利用不够,每日产生的3500吨生活垃圾有90%左右,未被分类回收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2003年比上年减少52.28万吨,比同期下降28.13%。6.污染环境仍将较重的压力。市区5家电厂年产粉煤灰约150万吨,利用率仅接近50%,加上建筑施工期的原因,冬季基本露天堆放在东风地区,现已堆积了800万吨,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城市集中供热自备电厂和已有电厂发电能力的提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工业粉尘去除量2003年也比上年减少6.15%;城市机动车辆逐日增多,污染日趋严重;大规模城建项目纷纷进入施工期,使城市沙尘、扬尘污染呈进一步加重趋势;水环境安全形势也仍十分严峻,城市污水未达标排放量持续增长,2003年市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2956.68万吨比同期下降15.94%,主要江河流域污染严重;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资源型、区域性水生态失衡;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污染将日趋加重;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市区日产生活垃圾3500吨,仅有200吨用于焚烧发电,其余未做防渗处理简易填埋,对地下水和土壤以及周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7.农林生态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的压力。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威胁性增加;不合理矿产开采使周边环境受到破坏;水灾旱灾的频繁发生;自然资源受到威胁而造成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削弱、环境不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等。三、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路实现我市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其最佳选择,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要有一个总体思路,构建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求的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宗旨;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会;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2.发展原则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二是坚持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把老工业区与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按照《环境影响评估法》进行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四是坚持在城市的转型中,充分挖掘潜力,寻找伴生资源并把废弃物开发利用作为接续产业。五是坚持鼓励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3.实施目标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持续消费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生态体系。根据我市的“四大圈层”、“九大工业园区”和“四大工业基地”新工业布局和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应采取循序渐进方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起步打基础阶段;第二阶段属于大规模建设形成生态城市体系阶段;第三阶段属于生态城市体系完善健全阶段。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完成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三大循环体系的建设,以城市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运行体系。在工业循环体系建设中,要贯彻优先内部循环的原则,同时要与农业和社会生活循环体系密切联系,通过三大循环体系的交叉组合构建成全市完整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体系。近斯:在2—3年内,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6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特别是重点污染企业,90%要实现清洁生产;创建1—2个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若干个废水“零排放”企业;在大中型联合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2006年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5%和取水量下降10%的指标;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中期:在4—5年内,在特定区域,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良性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新规划的工业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在条件具备的县、乡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园区;创建1—2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园区。远期:6—7年内,基本建立起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陆续建设城市中水利用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完善特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建设一批区域性的废旧物资再生产业基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基地;培育起若干个新的环保产业,扩大安置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营造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在全市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基本创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新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有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如今,我市城乡正在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起程中,必须着眼于新世纪和新时代的要求,从旧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三位一体的经济,注重
本文标题:关于哈尔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