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重拾阅读精神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l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5.从全文看,第②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16.揣摩第④节中“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这句话中“饥荒”的含义。(2分)答:17.说出第⑥节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3分)答:18.结合文意,说说如何理解“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4分)答:参考答案:15、(1)结构上,承上启下。(2)内容上,与上文形成对比;(3)引起下文对重拾阅读精神必要性的论述。(3分。每点1分。)16、(1)视野狭窄(2)精神乏力,思考乏力。(2分。每点1分。)17、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滋养的重要性。(3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8、(1)要保持中华民族良好的阅读传统。(2)倡导阅读经典著作。(3)阅读经典能给我们精神的滋养。(4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2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语文教师应有“工匠精神”2016年03月23日09:34:09来源:中国教育报评论0打印字大字小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可谓适逢其时,意义重大。笔者想到自己的职业——语文教师,不也是专业技术工作者吗?也应该有“工匠精神”。像工程师一样,语文教师要有解析作品的能力。面对一件作品,普通人只注意外表的光鲜,业内的工程师却能知晓内部的机关、结构的奥妙。语文教师作为言语作品的工程师,解读言语作品,不仅要能读懂其中的思想内容,更要能透视它的内在结构、逻辑思维。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读懂课文的内容是一种能力,知道课文内在的结构秘密更见功夫。这样的老师,方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把课文弄个一清如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教《记承天寺夜游》,对文章做了透彻的分析。短短的7句话,他尝试用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分析文章的结构。二分法,前面叙述,后面抒情。三分法,分别为叙事、写景、抒情。四分法,分别为起、承、转、合。分法不同,各得其妙,让我们体会到文章的结构之美、写法之美。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动上,余老师执教《孤独之旅》,课文的作者曹文轩教授就在现场观课。课后评议交流,曹文轩教授感叹,余映潮老师把他的《孤独之旅》看穿了。也就是说,课文结构上的、思想上的种种玄妙与难解已经被余映潮老师透视干净,一览无余。能够“看穿”文本,并且把文本内在结构的奥妙一一揭示给学生看,不正像一个高级工程师那样吗?像工程师一样,语文教师要有建设作品的能力。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但要知道什么是好作品,而且要知道怎样创作出好作品,有自己的好身手。梁实秋读书时,遇到一位姓徐的语文老师。徐先生喜欢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学生作文。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所剩无几。梁实秋终身记得徐先生的“大墨杠子”,觉得自己写文章能少说废话,能有一点硬朗之气,知道“割爱”的道理,完全归功于徐先生的教诲。徐先生不愧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他的功夫不在于口头上指点江山,而在于躬身实践悉心传授。说语文教师要有“工匠精神”,还在于语文教师非常需要工程师的实践特色,动手能力和作品意识。不肯动手实践的工程师不是真正的工程师。拿不出作品的工程师不是真正的工程师。同样地,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言语作品,要有创作言语作品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言语作品,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引导学生的实践。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表述,突出了语文课的实践特性。语文课堂,不能只完成课文解读的任务,还要关注表达,着意运用,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建设言语作品,语文课程的实践特色才可能有效落实。为着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有“工匠精神”。
本文标题:重拾阅读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7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