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
1比如中国人喜欢凑热闹,东京核辐射,大家都去抢盐巴,超市都抢光了,这种现象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概念,自己搜一下,相关的社会现象也非常多,小孩子选学校,高考选专业,买东西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路上遇见乞丐,大家都不给钱你也不会给钱,大家都给钱你也会给钱。有三个人同时抬头看天,你肯定会跟着看天。公交车上有一个空位,但是空位周围站了一群人,你可能也不会选择做在这个空位上。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摘要: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众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利有弊,不可一概而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共同的语言、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和社会文化的延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若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地盲从,则可能给社会或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具有正负效应,人们遇事应该理性思考尽可能地减少盲目从众行为。关键词:从众行为心理研究分析引言从众心理(conformistmentality)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本文拟对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行为的利弊进行分析。1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2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别、年龄、生活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造成从众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少数服从多数思想意识的影响少数服从多数思想意识的影响。“人多”本身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从众行为是对多数人行为尤为信任的一种体现,即“少数服从多数”。在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人数多的商店去买东西,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一个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效用最大化法则。1.2心理压力因素的影响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谁就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重的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3工作量后,就会明显地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量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干得太多或者太少的人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而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另一方面,权威的压力也是从众的原因之一。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上级领导做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却没有一个人反驳。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领导者在工作上更有经验,更具权威;另一方面则是害怕“反对的声音”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多数人会采取从众的做法。1.3心理不确定性需求的影响作为社会个体从事任何行为,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性,另一种是不确定性。在满足确定性的条件下,从众现象就不存在了。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不用去从众。例如,某人已经确定要买一辆宝来车,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从众心理了。如果情况是不确定性的,从众的心理就容易发生。例如,某人想买一辆车,但还没有确定买什么样的车,他就会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买的是什么样的车,然后再作决定,这时,从众行为就容易发生。这就是不确定性心理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1.4恐惧心理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因此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这些言语提醒人们,如果你偏离群体过多,会面临群体的压力乃至严厉制裁。对于同多数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个别不同的行为,人们多数情况下显示出厌恶、拒绝甚至有时还会整治一下。因此,任何人对多数人行为的偏离都要冒一定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实际上已经养成了一种尽可能跟从多数人的习惯。42从众心理产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依从: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第二个阶段: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第三个阶段: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3从众的表现形式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4从众行为的利与弊4.1从众的益处(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5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2)团体的行为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比如一个没有标志的左右两个厕所,你不知进入哪个,而这时来了一群女孩走进右边厕所,那么她们为你提供了信息。(3)斯坦利•沙赫的实验表明:随大流者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是偏离者。在有“法律”或常规的团体中,从众者比不从众者受欢迎。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的,而不从众会引起灾祸。例如:假如我讨厌做一个从众者,于是为了表示不从众,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4.2从众的弊处(1)人太过于从众则会使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无从得到培养,缺乏个性,失去自我。使人们陷入盲目从众的习惯中即“盲从”。盲从有时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有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这正是从众心理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后果。(2)从众会造成灾祸和悲剧。在施佩尔回忆录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在回忆录中他描述了紧紧团结在希特勒周围的一个集团,其从众性之强,使该团体内部容不下半点不遵从行为,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最野蛮的行为也是有理的,因为没有人持异议。这就造成了所有人意见都一致的假象,使人不敢去想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余地。这是希特勒集团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希特勒集团是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团体,与反对意见绝缘。当这种集团召集起来做出决定时,他们总是深为群体思想所困。陷入不良的决策方式的团体,一般来说都认为自己无懈可击,他们被乐观主义遮住了眼睛,进而酿成大祸。结语总之,从众行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了解人的从众心理,恰当处理其行为,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从众是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一个处于社会环境的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而由于知识的有限、阅历的不足,不可能具备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这时,冷静的旁观,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从众行为是6非常重要的。反之,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为,这就是“盲从”。我们应摒弃盲目从众,鼓励理性从众;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从众原则。5怎样克服从众心理在60年代初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到处都有排队购物的现象;当时,不少人一见到有人排队,便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跟着排起队来。这便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的发生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青年人应当尽可能避免与克服消极的从众行为,提高从众的自觉性、独立性。那么,青年人怎样才能克服消极的从众行为呢?(1)广泛参与活动。青年人往往由于活动天地狭窄,与他人打交道少,所以易于被上述的种种原因所左右,从而产生从众。如果青年人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广泛与人交往,就可以堵住从众之源,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2)提高知识水准。俗话说:“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这是很有道理的。事实表明,无论哪种原因造成的从众,都是由不确切而扭曲的信息所致,因此,透彻地了解事实就必然有助于消极从众的克服。青年人必须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加强一般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从众。(3)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一个自尊心强、自信心足的人,是不大会表面服从或盲目从众的。因此,青年人要想避免或克服消极的从众行为,就应当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当然,过分的自尊或自信对克服从众都是不利的。比如,真正自尊的人,必须尊重他人;还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真正自
本文标题: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0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