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塞尔·普鲁斯特•第一节生平与创作概况•第二节小说内容•第三节小说主题•第四节艺术成就第一节生平与创作概况•照片;•画像和照片;•照片;•画像和照片;•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1871年-1922年),法国意识流作家。•生于法国奥特伊市(Auteuil)拉封丹街96号,为长子。父亲是名医,母亲是犹太人。信仰罗马天主教。九岁时初次哮喘发作,因此常缺课,但到青年时期修读哲学,文采渐渐散发出来。1889年入伍,1890年退伍之后开始替杂志撰稿,大学毕业,当上图书馆员,但因健康转坏,患有严重气喘,不能接触屋外的空气,足不出户,开始撰写小说。;•189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欢乐与时日》(Lesplaisirsetlesjours)。•1903年父亲去世,1905年母亲去世。双亲的去世促使他以文字来追寻童年,一般学者认为他是在此时构思写作《追忆似水年华》(Àlarecherchedutempsperdu)。•1913年年底出版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DuCôtédechezSwann),隔年又出版第二部。;•1919年10月迁入阿姆兰街44号,在此直住至逝世。•1922年秋天,普鲁斯特肺炎病危,他拒绝了医生的治疗,自行饥饿疗法,只吃少量的水果、冰激凌。据说普鲁斯特11月18日弥留之际,曾派司机去丽兹饭店买他最喜欢的冰啤酒。他将最后的精力花在《女囚》(LaPrisonnière)草稿的校改。•在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前,一共出版了三部。;•《女囚》、《女逃亡者》以及《阿尔贝蒂娜不知去向》、《重现的时光》(LeTempsRetrouvé)陆续出版,直到1927年才完整的出齐,共15册3200页。•这本书被誉为法国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Ál'ombredesjeunesfillesenfleurs,1918年出版)曾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兼评论家安德烈·莫罗亚说,“对于1900年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普鲁斯特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十分依恋,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巴黎贵妇沙龙中一出手豪阔的常客,熟悉上流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十四岁的普鲁斯特问答表(当时少女喜用此类问答表折磨男孩子)上有一个回答:•“您对不幸的想法是什么?”•“将和我妈妈分开。”•“您的眼中钉是什么?”•“是那些对美好事物毫无感受而且从未体会过疼爱的甜蜜滋味的人。”•唯有写作、唯有对往日游历生活的回忆,才使“囚禁生活”有了意义。;•房间衬上软木,以免听到外面的喧闹;窗扉总是紧闭,以阻止林荫道上栗树不易察觉的有害气味进入,防止烟熏散发的令人窒息的气味;毛衣要先在火上烤得滚烫才穿。几乎一直卧病在床,却把他的作品写满了二十个笔记本。他只有夜间才出门,目的是找寻他的作品所需的某个细节。如果为了更好地描写童年时代的山楂树,需要再看看那些树,他就坐在密闭的马车里冒着危险到乡下去。•《追忆似水年华选篇》的编选者,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代在《选篇》的前言中指出,“《似水年华》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普鲁斯特评传的乔治·卡都衣是这样给《似水年华》作者下定义的:“他对于遗忘猛烈反抗;这种为了生活在时间的绝对性中而进行的狂然与不懈的努力,就是《重现的时光》主要意义。”•诗人(指普鲁斯特)射出一支箭,能穿透你的思想和秘密愿望……。”•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几家有名的出版社曾拒绝出版,后由作家于1913年自费出版,小说出版后也未引起多大反响。•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出版于1919年,作者由此名声大振,这部小说获得当年度龚古尔文学奖。•第三部《盖尔芒家那边》1920•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1921•最后的三部是在普鲁斯特去世之后出版的:《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分别出版于1923年、1925年和1927年。;•他对保罗·莫朗说:“我给你写了一封长信,这是愚蠢的,因为这使我更加接近死亡。”;•他在作品中叙述了一位他虚构的大作家贝戈特之死,是这样结束的:•他已经死了,永远死去了么?……谁能这么说呢?……当然,招魂术的实践也好,宗教教条也好,都不能为灵魂的存在拿出什么证据来。人们所能说的只能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好像我们走进生活时便背负着前世所结下的义务一样。在人世上,没有任何理由会使我们认为,我们就必须做好事,灵魂高尚,甚至文质彬彬;对于一个有教养的艺术家,也同样没有任何理由会使他认为,他就必须将某个片段重写上二十遍。这一个片段写得精彩引起赞赏,对于他那被蛆虫爬满的尸体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正像一位从不知名的艺术家那么一丝不苟地、细致地画出的一面黄色墙壁对于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一样。所有这一切义务,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什么报应,仿佛这些义务是属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那个世界建立在善良、一丝不苟、牺牲精神之上,与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同,我们正是从那个世界里走出来而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因此,认为贝戈特并没有永远死去,这种想法并不是不足信的。人们将他埋葬。但是,下葬那天夜里,整整一夜,在烛光照亮的书橱里,他写的书三本一套摆放在那里,相互交错,就像张开翅膀的天使,对已故之人来说,仿佛象征着他的复活……二、《追忆逝水年华》简析主要内容全书以“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记录。“我”是一个家境富有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文学创作有特殊的爱好。他经常出入于巴黎上流社会的茶会、舞会、招待会等时髦社交场所。他到过家乡贡布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少女阿尔伯蒂,发现她患有同性恋,便决定娶她为妻,以纠正其变态心理。但她却逃离了他,后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他在悲痛中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而他所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他想通过文学创作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作者通过交叉重叠的手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对贵族世家盖尔芒之家和犹太富商斯万之家的社交活动和人事变迁的描写,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没落解体,大资产阶级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小说还描写了一批与上流社会有联系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拓失意,死后却永世长存,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的状况和作者的艺术观点。小说还描写了,贵族、资产阶级家庭的听差、仆人、杂役等下层劳动者,虽然出生贫贱,却往往比他们的主人更有修养。小说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和《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三小说主题•普鲁斯特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讲一个神经过敏的孩子,怎样步入生活,步入上流社会,他的父母家庭和亲戚朋友,他与好几个少女的恋爱,还有斯万的婚姻和非同寻常的恋爱,等等。”•普鲁斯特写道:“如果我们有谁具备史诗头脑,这个主题就能化为一系列传奇故事的核心。”•永久的自我会在我们整个一生中持续下去,但对我们所连续的自我来说确实如此,连续的自我都是永久的自我的组成部分。”•“恰恰就在我们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一线生机豁然出现;我们敲遍一扇扇并不通往任何地方的门扉,唯一可以进身的那扇门,找上一百年都可能徒劳无功,却被我们于无意间撞上,于是自动开启……”。•要紧的不是生活在这些幻觉之中并且为这些幻觉而生活,而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寻找失去的乐园,那唯一真实的乐园。“过去”便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某种永恒的东西。我们在生命中某些有利时刻重新把握“过去”,便会“油然感到自己本是绝对存在的”。所以,除了第一主题:摧毁一切的时间而外,另有与之呼应的补充主题:起保存作用的回忆;•对于普鲁斯特来说,重要的不是回忆内容,而是“某种回忆过去的方式”。•至少有两种回忆的方式:•1自主回忆•通过脑力思考的再现,我们永远不会赋予事物以真实的印象,也不会使往昔复活。必须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不自主回忆)•2不自主回忆•“需要表现的现实并不存在于主体的外表,而在于与这个外表关系不大的一定深度,就如那汤匙碰击在碟子上的声音、餐巾浆硬的触感所象征的,对我精神上的更新而言,它们比那么多次的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交谈还要珍贵”。•“一个小时并不只是一个小时,它是一只玉瓶金尊,装满芳香、声音、各种各样的计划和雨雪阴晴。被我们称作现实的东西正是同时围绕着我们的那些感觉和回忆间的某种关系。”•有一年冬天,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而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主意。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象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里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了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回忆却突然出现了:那点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贡布雷时某一个星期天早晨吃过的“小玛德莱娜”的滋味,我到莱奥妮姨妈的房内去请安,她把一块“小玛德莱娜”放到不知是茶叶泡的还是椴花泡的茶水中去浸过之后送给我吃。见到那种点心,我还想不起这件往事,等我尝到味道,往事才浮上心头;也许因为那种点心我常在点心盘中见过,并没有拿来尝尝,它们的形象早已与贡布雷的日日夜夜脱离,倒是与眼下的日子更关系密切;也许因为贡布雷的往事被抛却在记忆之外太久,已经陈迹依稀,影消形散;凡形状,一旦消褪或者一旦黯然,便失去足以与意识会合的扩张能力。连扇贝形的小点心也不例外,虽然它的模样丰满肥腴,令人垂涎,虽然点心的四周还有那么规整、那么一丝不苟的皱褶。但是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为什么这样一种回忆方式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呢?•“因为,记忆中的形象,由于感受不强烈找不到支撑点时,一般来说,是转瞬即逝的;而在这种时刻,记忆中的形象从现时的感受中找到了支撑点。”•“往事也一样。我们想方设法追忆,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它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及;它隐藏在某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物体之中(藏匿在那件物体所能给予我们的感觉之中),而那件东西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则全凭偶然,说不定到死都碰不到。”(参看第一卷45-50页);•“正像我品尝到玛德莱娜点心的那一时刻一样,对未来的一切忧虑,对自己智力的怀疑都烟消云散了。每当我重新迈出这同样的一步,一只脚踏在那块较高的石板上,另一只脚踏在那块较低的石板上的时候,深沉的爱都使我的双眼沉醉,空气清新、阳光耀人的感觉在我周围旋转……我忘记了盖尔芒特一家人,终于又重新找到了我曾经感受过的东西,耀眼而又模糊一片的幻觉轻轻触及着我,好像它曾经对我说过:‘你如果有力量,我走过的时候,抓住我吧!设法找到我给你指出的幸福之路的谜底吧……’,我几乎顿时就已经辨认出来,这是威尼斯。我费了多少力气要描写威尼斯都从来没有唤回这种感觉,刚才这一步,又把我踩在圣马可教堂两块高低不平的石板上时产生的感觉还给了我,同时那一天所有其他的感受也同时到来。”•上述一切概括说来,就是“随着普鲁斯特作品的诞生,就有了通过
本文标题:普鲁斯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0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