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二、禁忌症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三、准备工作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四、操作方法(一)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二)进针角度和深度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补泻手法(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五、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3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六、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4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5电针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阳痿,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二、禁忌症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5、按毫针刺法进针。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6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7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二、禁忌症皮肤过敏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8后易溢出,污染衣被。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9艾条灸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虚证,寒证,如慢性腹泻,寒性腰痛,腿痛,急性腹痛等。二、禁忌症热证及眼周围,鼻尖,高血压患者的头部。三、准备工作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四、操作方法(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二)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三)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1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3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四)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五)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六)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七)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10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11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二、禁忌症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四、操作方法(一)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二)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
本文标题: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2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