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听《鲁迅与电影》心得体会2019年4月11日,我在武侯校区聆听了王军君教授的精彩讲座。王军君教授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其所体现的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讲座主要以鲁迅的电影言论,被改编的小说及电影为研究对象,从鲁迅的电影观、鲁迅小说的电影改变,鲁迅的银幕形象等三个唯独展开讨论,较为全面地考释了鲁迅与电影的因缘际会。鲁迅从小就爱看戏,《社戏》中描写到“一堆熊孩子成群结队跑去看戏,像是参加一场冒险”。他后来的文章里还写起自己小时候看《斩木诚》,它讲述的是一个清官被冤判死刑,他的老家丁为了报恩替他去死的故事,鲁迅深受感动。第一次体会到“悲壮”的滋味。鲁迅最推崇的是苏联的进步电影,他认为这些电影充满了革命精神,除了苏联影片,鲁迅还看了大量好莱坞影片。不过,对国内的“进步电影”,鲁迅是毫不留情地批评。在他的文章《电影的教训》里,就批评了一部名为《瑶山艳史》的影片。这是一部国民党主控的电影,讲了一个“招驸马结亲”的故事,还美其名曰“教化民众”。鲁迅在文中讽刺它思想落后还给自己脸上贴金,迂腐至极又可笑至极,而面对当时电影界“怪力乱神、香艳浮夸”的乱象,鲁迅更是直接痛批:“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汤药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王军君教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鲁迅与电影之间的趣事与因缘,接着,又给我们介绍由鲁迅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中包括1956年的《祝福》,1978年越剧电影《祥林嫂》,1981年的《伤逝》《阿Q正传》《药》,1994年《铸剑》,以及以鲁迅为原型的电影《鲁迅》,接下来,王军君教授就重点介绍了《鲁迅》这部电影中鲁迅的银幕形象。电影《鲁迅》用三点透视的方法,把镜头对准了鲁迅先生生命历程中最后三年,其中包括与翟秋白的交往,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与萧红萧军的会面等。通过王军君教授对这部电影的解读,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深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诚。从鲁迅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伟大的精神——为了革命,为了广大人民的命运,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不论路有多艰难,多坎坷,还是毅然走下去,充满了战斗精神。此时,王军君教授提出,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感动,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发扬,即使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与风浪,不因为它们低头、妥协,而应用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精神,勇往直前,即使失败,也要从失败中站起来,不停地努力,不断地追求。听《文学有什么用?》心得体会2018年11月16日,我在航空港校区慧智楼聆听了王志耕教授的精彩讲座。讲座指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三个特点:仕的清洁;依附性;逃逸性。搞文学研究的人,先要解决立场问题,然后才是技术层面上的学习。王志耕教授呼吁我们要做个知识分子,传统型的知识分子有两个特点:一是精英立场,二是普世关怀。没有这两点,就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在漆黑一团的夜里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是旷野的呼告。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笔者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不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涵盖进来。即使是文学的娱乐作用,虽然它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应该区别出其中的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把握的,用的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固然有这方面的认识作用,但这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统治阶级无不利用文学的这一功能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但是,由于教化这种作用方式的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决定了它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文化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一直把文学作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来作贱。“不学诗无以言”,不是告诫人们要以诗意栖居的方式来构建生活形态,说出话来都要带有诗情画意,而是说,“诗”作为一种政治和道德经典,其中许多诗句都已成为政治和道德格言,可以很有效地应用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虽然人们也很看重这诗中“文”的色彩,但它和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方式还是格格不入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这几句话主要是谈《诗经》的认识和教化作用,显然,当时的孔子并不是把《诗经》当作文学样式来阐述的。但是,儒家这种“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传统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们有些人对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跳出这一樊笼。把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包含在审美教育作用之中,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把认识、教化与审美作用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的文学功能阐释方式,极大地弱化了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其明显的遗患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不是关注其美学形式,而是其思想内容;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收方式不是感受性的体验,而是理解性的认知;人们不是在接受文学形式美的同时,潜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而是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做精确的“科学”式的分析,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人们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漠视了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是多给予一元的解读,客观的定论。总之,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的前提下,模糊了人们对文学和其他文章样式的区别,理解越位于感受,认知代替了感知,使文学阅读和教育的效益大为降低。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文学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更对知识分子有了新的认知。知识分子代表的是普世价值,而不是知识分子所在阶级层的利益,即便他不能融入大众,但要为大众说话,这注定是孤独的,但也是独立的。听《民大讲坛——我在未来等你刘同全国读者分享会》心得体会2017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民大讲坛——《我在未来等你》刘同全国读者分享会”在我校航空港校区南区体育馆举行。百余师生有序入场参加本次读书分享会。随着一段介绍刘同简介的音频,著名青年作家、光线影业副总裁、媒体人刘同老师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出场。刘同以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展开讲述,他从大学到社会的成长经历及感受,从初入师范大学到进入湖南电视台实习,鼓励同学们要对未来有一个切实的计划。从自己初到北京的迷茫和挫折,到自己被北京光线传媒录用,从最开始的主编,到奋斗成为许多节目的制片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能干等,只有自己有才华有能力,才能在机会来临之时引爆自己,获得成功。刘同老师在民大讲坛分享了自己成长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他成长的一步路,而他每一步路都完美的做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一生都在努力选择他想要的生活。在介绍新书时,刘同说:“希望让更多读者觉得他是个比较传统的写作者,而不是个网红作家。这本书在传统作家看来,并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是用简单的东西打动人,这本书也让我有了更多四五十岁的读者。”在现场,刘同老师分享了他成长中的心得体会。关于“孤独”与“迷茫”,他认为,“不管是青春的黑暗、孤独还是迷茫,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事情,不需要去对抗和逃避,更需要的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随后,分享会进入学生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梦想和一些刘同本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的感悟,刘同结合自身经历,做了耐心地解答。还有多位同学就刘同新书内容在现场展开交流与讨论,现场气氛十分融洽。当同学们坦言面临诸多诱惑而不知如何选择时,刘同说,他是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每个人都应该分解自己的理想,“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想找工作,那么就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一步步扎实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是比较可靠的事情。”刘同还分享了他的“跨界”的经验。刘同说,“跨界”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比如他的作品被读者喜爱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担任了光线影业副总裁,同样因为在光线工作,就有机会以自己的方式拍电影,并吸引到其他人的合作,“所有的跨界来源于有一样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关于青春和成长,刘同老师说:“人生中的转弯,告别,妥协,原则,裂痕……是青春的敌人,也是成长的代价。方法或许一夜就可以学会,但头脑和思维只有经过漫长的学习才能形成。无论你何时误会自己,把自己想象得过于聪明或不聪明,时间总会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相信时间,就是相信很多事情没有捷径。”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都为刘同精辟的观点和个性化的台风鼓掌喝彩。
本文标题:讲座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2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