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景观1112&景观1111城市设计的维度1形形态态维维度度、、认认知知维维度度、、社社会会维维度度1城市设计的维度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六个关键维度1.形态维度2.认知维度3.社会维度4.视觉维度5.功能维度6.时间维度《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英]MatthewCarmona卡莫纳等.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本书展示了城市设计的多个维度,它们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关。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概述。城市设计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个设计过程:其答案没有正误之分,只有好坏之别,其质量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设计项目不断进行质疑与探索,而不能自以为是。本书无意从时髦的视角创造“新”的城市设计理论,也不提供万能的灵丹。城市设计的维度1——形态维度形态维度:一.城市形态二.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三.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四.向传统城市空间的回归五.“街道或街区”结构与“道路”网络六.块状开发七.重归街道八.城市街区模式形态维度——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的是聚居地的形态和形式。CONZEN认为土地使用、建筑结构、地块模式、街道模式是一系列把握聚居地要素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稳定性依次提高)。a土地使用:稳定性低,相对别的要素是短暂的。新的使用常会引起再开发和新建活动,引起地块的合并和细分。b建筑结构:城市中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纪念性建筑外,别的建筑必须具有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强度的特性,才能长久的存在。2c地块模式:街道单位典型的被细分或如绘制地图那样分成一块块场地或地块。地块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再细分,但通常是被合并。d街道模式:街道的模式是城市街区以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或活动通道,或者“公共空间网络”的平面布局。它具有叠加历史信息的特征。•一个由街道模式建立起来的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是“渗透性”,意思是一个环境的穿越路线或在其中的路线的可选择程度。(“渗透性”是活动机会的一个度量标准,另一个相关标准是“可达性”)它包括“视觉”渗透性——看到穿过环境的线路的能力;和“实体”渗透性——穿越环境的能力。很多小尺度的街区模式比较少的大型街区模式具有更强大的渗透性。形态维度——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2)公共空间网络与基础网络:街道模式建立了一个城市区域的公共空间网络,也是广义的基础网络的关键因素。对Buchanan来说,基本网络“形成城市的结构,对其土地利用和土地价值,开发密度和使用强度,和市民穿越、看见和记住城市及约见同伴的方式。”建筑形态取决于网格道路街廓的大小。较大街廓的网格体系往往建筑布置较为宽松,街块自身对建筑形式的局限性较小;小尺度的网格型街道往往较为稳定,建筑多体现为尊重接到界面的连续性,围合型布局较多。建筑形态取决于放射性道路自身尺度的大小。通常位于放射道路中心的圆形或多边形广场的空间完整性要求周围建筑尊重于广场的形态特征。线性街道主导下的城市布局并不多见,仅存在于受地形影响较大的狭窄地带或者部分城乡结合地区。ps建筑结构补:不同街道模式下的建筑结构3线性街道所强调的单向的主导性使其并没有过多的建筑布局方式,建筑多为行列在道路两侧,并且维持建筑界面的连续性。树状街道下建筑形态没有规律。道路形态产生等级划分后,高等级道路尺度过大使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定。从建筑布局形态讲,部分建筑贴近高等级道路建设,建筑内部留有不规则空地,形成内部院落;部分建筑后退红线,形态各异。3)限定空间的建筑与空间中的建筑:公共空间网络形态结构的主要变化是从作为城市街区组成要素的建筑(体量相连,限定街道和广场),转变成无组织空间中自由挺立的高楼大厦。•在更大尺度上——基于在城市区域内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条件、美学偏好和容纳小汽车的理念——现代主义的城市空间倾向于在建筑群周边自由流动,而不是包含与其中。•VonMeiss认为20世纪城市化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实体”的增殖和对“结构”的忽视。在传统城市中,建筑的正立面形成开放空间的墙,传达建筑的身份和性格,建筑的其他面深植于密集的城市肌理,不损害公共领域。城市街区系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规律,它依赖每个地产所有者或开发商为了获得集体的利益而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果一个开发商不遵守,那就有更多的个人主义策略出现。•随着独立式建筑的增殖,建筑和相邻的公共空间之间不断地从“社会性积极”向“社会性消极”转变。4)向传统城市空间的回归:近期的城市设计已经在建成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中有新的发现,如整体(公共领域)比单个建筑和开发的总和更大。这也使强调创造有限定的、积极的空间需要得到有限考虑(功能和美学上的)。5)“街道或街区”结构与“道路”网络:公共空间网络形态结构的另一个主要变化——从很好结合着的网格转变成超级街区和隔离领地的道路网络——是容纳快速机动车交通需要的产物。第五大道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央大街,道路两旁是玻璃幕墙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西装革履的男士和身穿时装的女士,拿着公文包,进出高楼大厦,呈现出一幅高雅、时尚的美国现代生活图景。它是“最高品质与品位”的代名词,而它的尊崇与华贵源自19世纪初富有的纽约人将住宅选在了当时还只是一条乡间小道的最南端,今天它已经是纽约的商业中心、居住中心、文化中心、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6)块状开发:城市区域在形态结构上的进一步改变则是从外向的城市街区变成内聚的建筑综合体,经常作为“块”被提及。在“块”的开发中,每一项用途都被看成独立的元素,环绕着相联的停车场,以及连入主要集散道路的通道。虽然单个的“块”可以或多烧得设计的很好,但它们趋于封闭并被主要道路和大型停车场与毗邻的开发分开,成为各自独立的社会和功能世界。47)重归街道:可持续的城市设计需要发展的模式应能够和结合不同交通系统的需要,同时支持交流和互动。因此,虽然公共空间网络作为交通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角色之间存在着无情的张力和冲突,一个多目标的公共空间网络仍然需要,在绝对必要是二者分开,其他情况下则一定城区交迭。8)城市街区模式:对于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的两种主要转变,导致了转向对传统城市空间质量的欣赏——不是让单栋建筑出现在空间中——而是根据街区来限定空间。城市设计的维度2——认知维度认知维度的关键点:一.环境认知二.城市意象之外认知三.环境意义与象征认知四.场所的建构认知维度——环境认知认知具有同时起作用的四个方面:1)认识性的;2)情感性的;3)解释性的;4)判断性的一处城市环境的整体心理意象是:1)局部的:不覆盖整个城市;2)简化的:省略了大量的信息;3)特殊的:每个人的城市意象都是独一无二的;4)歪曲的:基于主观的印象。K•Lynch《城市意象》,“有效的“环境意象需要三特征:1)个性:物体与其他事物的差别,作为独立的实体(一扇门);2)结构:物体对于观察者及其他物体的空间联系(门的位置等);3)意义:物体对于观察者的意义(实用的或情感的)——(门作为出入的洞口)。5K•Lynch《城市意象》中五个关键的形态要素:1)路径:观察者行动通道,通常是意象的主导因素;2)边界:也是线性要素,但不当作路径使用,通常是两个区域间的界限或者连续部分的线性中断;3)区域:城市中中大型的部分,观察者在心理上有“进入“其感觉;4)节点:它是参照点,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关键性地点,以及观察者来往的集中焦点”。支配的节点往往既是“集结点”又是“连接点”,既有功能又有形态意义;5)地标:观察者的外部参照点。认知维度——城市意象之外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每个案例当中,基本理念是不会改变的,虽然会带有限制条件:意象因文化和对环境的熟悉程度而大为改变,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在一些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场所中,看起来惊人地相似。城市意象只是一个“原始的初步框架”。它主要受到了三方面的批评。1、观察者的多样性:集合具有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人们的环境意象,其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在发现共同城市意象可以确定,并从共同的人类认知策略、文化、经验和城市形式中显现的同时,忽略了观察者的多样性。2、可识别性和可意向性:在《再思城市意象》一文中进一步降低了它的重要性、他承认觅路对多数人来说是“次要问题”、“如果在城市中迷路了,人们总是可以问路或者看地图”。他质疑了可识别性环境的价值:“如果人们对他们所处的位置有一个鲜明的意象,他们还会在乎什么?”这就引出了可意象的环境和人们喜欢的环境之间的区别这一问题。3、意义和象征:也有观点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环境对人们意味着什么,以及人们如何感受它(情感维度),如同心理意象的建构一样。认知地图技术往往忽略这些问题,通过鉴别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和其他元素被感知四种方式。6A、通过它们的可意象性或者形式特征;B、通过人们在城市周围活动时的可见性;C、通过作为活动场景的角色:D、通过建筑的社会意义。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建筑与环境的象征角色是社会和环境间关系的关键部分。许多注意力聚焦于环境如何表示、传递和体现权利与统治模式。分析“权力的信号”表现于两种方式:A、“敬畏策略”——权利的庄严胁迫观众;布达拉宫藏传佛教的圣地。依山而建,本身就给人产生一种敬畏感。布达拉宫是神圣的。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有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图一材质多样图二依山而建B、“仰慕策略”——“壮观”设计感染力“取悦”观众。从古到今,从王公贵族到工业资本到“大政府”和“大公司”,总是“借助某个可以聚集情感的实体,为某种意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提供理由。”对一些人来说,大的办公街区象征财政力量和影响;对另一些人来说,则象征“集体贪婪”。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如今长城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思想,吸引着众多游客,感受其特殊的魅力。图三石砖堆砌图四蜿蜒雄伟7认知维度——场所的建构a场所感:场所感的兴起,常被归入为“现象学”。•“场所”概念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每个个体都要通过物理分异或差异性所获得的个体特征,以及进入某个特定场所的感觉,表达对集体或场所的归属感。设计策略可以强调这些主题。•“场所的本质”存在于“内部”区别于“外部”的偶然的无意识经验。他用自己人和外人的概念区分场所特征的类型和种类:1、经验的内部——有生命力和动态的场所,充满已知的意义和无需反思的经验。2、感性的内部——记录和表达着创造和生活于其中的群众的文化价值和经验的场所。3、行为的内部——周边环境支配着建立该地区公共或一致性认知基础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质量的场所。4、偶发的外部——选择性功能最为重要并且其特性比背景更为重要的场所。5、客观的“外人”——有效的简化成单一地点或维度,或者一个已存在物体和活动的外部空间场所。6、场所的大众特征——特征或多或少都预先由大众媒介产生并且远离直接经验。这种特征是肤浅的、受操纵的,它同时破坏了个体经验和场所特征的象征意义。7、经验的外部——表达一种已失去了并且仍无法获取的复杂情况的场所特征,场所永远是偶发的,即使本身存在也是偶发性的。b领域性和个性化:内部——外部的概念最容易用“领域性”来理解。人们通过创建一个有排他性边界的领域在形态上和心理上来界定和保护自己。Montgomery列出一些关于活力的关键指标:1、主要土地使用包括居住用地的多样性程度。2、本地公司或者独立公司的比例、尤其是商店。3、开放时段的模式,以及黄昏和夜晚活动的存在。4、街市的存在、尺度和专门性。5、电影院、剧场、酒吧、俱乐部、餐厅和其他文化或聚会场所的可用性、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价格和质量。6、花园、广场和角落的可用性,激发群众观看和参与有文化活力的表演。7、获得不同大小、价格的不动产的可能性。8、更新的程度以及对新建筑的信心,提供建筑类型、风格和设计的多样性。9、有活力的街道生活和临街街面的存在。c无场所:全球化——大众文化——领域(联系)迷失A、全球化:许多关于场所意义的同质化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的维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3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