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为一个拥有530万人口、国土面积仅有33.8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气候环境恶劣以及被瑞典和沙皇俄国统治长达近八百年的小国——芬兰,其中小学教育近些年来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自2000年以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一轮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芬兰表现异常出色,而且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平稳和顺利推进并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芬兰教育的成功备受全球关注,近几年来吸引了众多国家的教育朝圣者前来取经。笔者研究发现,芬兰成功的中小学教育得益于其素质一流的中小学教师。经验表明:教师是促进知识社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芬兰中小学教师正在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式、自主式、合作式、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然而我国多数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知识陈旧和教学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教学中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低下。因此,通过研究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可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合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启示。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概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教学方式的内涵。本文中的芬兰中小学是指芬兰综合学校和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其发展性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内隐的教学思维方式、外显的教学行为方式的统一体。第三部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历程、现状及趋势。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历程:独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学方式变革;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现状和变革趋势:以人为本、灵活多样。第四部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影响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等五个方面。第五部分,芬兰中小学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启示。本研究得出如下启示:完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各中小学的支持体系;规范教师选拔和培训制度;健全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实施以人为本的多样化教师教学方式。北欧国家芬兰是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双赢”的典范。在OECD组织的连续两届“国际学生能力测评”中,芬兰学生蝉联总分冠军,引起世人瞩目。国际测评结果显示,芬兰学生在阅读、科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不仅整体水平高,且没有两极分化现象。更让人羡慕不已的是,芬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居发达国家榜首,与东亚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芬兰的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吸引了众多国家的注意力,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思考如何从芬兰教育中获得智慧。本文立足于芬中教育的分析与比较,目的在于全面介绍芬兰的教育体系结构及在各教育阶段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初步总结芬兰教育成功的原因,通过对比阐发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以期对现实能有指导。本次研究采用访谈专业人士以及教学实践考察等多种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芬兰教育文献资料,深入SeponKoulu义务教育学校实地考察并听取阅读课,访查首都赫尔辛基及周边的10余家图书馆以获取教育专家学者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芬兰各教育阶段的先进经验:1、芬兰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就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高中教育阶段重视课程的灵活设置并在全国推行“无班级授课制”。3、高等教育阶段则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研究成果几乎是产生的同时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经过研究发现,芬兰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投资长期稳固并持续增长。2、政府坚决贯彻教育平等并重视基础教育。3、国家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使用。根据上述结论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教育平等。2、坚持创新理念,使教育向着多元化、科技化发展。3、改革传统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4、基础教育重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5、加大教育投资并减少教育资源浪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被各国提到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策文本中,基础教育被认为是促进社会转型和公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新千年开始,由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成为用于评价基础教育系统效能的重要的国际测试,其定位于学生未来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认可。而在连续四届PISA测试(2000,2003,2006,2009)中,芬兰均显现出优异的表现,在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前列。根据PISA测试的后续研究,芬兰基础教育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系统。芬兰基础教育的卓越表现,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关注,探索芬兰成功之谜也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静态的视角,试图从现实中芬兰学校课程、教育管理、教育政策、实践状况等方面发现能够提升教育系统效能的相关因素。此类研究虽有助于挖掘芬兰教育系统区别于其他教育系统的特质,然而却无法证实这些因素对于优质教育系统的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无助于挖掘促成教育系统改进的路径,反而将芬兰教育系统蒙上神秘的色彩。本文通过历史社会学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改革,并在改革中逐步生成现行的组织结构和理念。在组织结构方面,芬兰抛弃了之前层级化、分流制的学校系统,而代之以统一的综合学校,为现代综合学校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教育理念方面,从60年代开始,公平成为芬兰教育所坚持的理念,在学校和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与其他研究者所认为的“芬兰采用的是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不同,本研究发现,芬兰教育改变既不是渐进式的改变,也不是激进式的改革,而是一种“阶段式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一个阶段,90年代之后为另一阶段。在阶段内部,教育改革显示出一定的连续性;在两个阶段之间,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内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90年代之前芬兰综合学校以创造公平的福利教育系统机构为主要特征,采取官僚制和国家控制的形式。而90年代以后则更加关注个人兴趣和自主发展,自由选择和竞争的新自由主义话语开始显现,并与公平的话语并行。两种相互矛盾而冲突的话语体系共同构成了教育系统,并成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内在部分。对于芬兰教育系统特质的分析,本研究认为芬兰并未采纳国际流行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的理念,而是依托于本国专业主义的传统理念,倡导宽松的标准,学生全面发展和弹性责任,对于市场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正是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芬兰避免了新自由主义运动下各国教育系统出现的诸多弊端。但是对于许多研究者所持有的“芬兰开辟了教育改革的‘第四条道路’”的观点,本研究结合全球化的国际形势通过对教育系统权力矩阵进行分析,认为理论上可以证实,但在政策实践中还不宜推行。芬兰教育改革模式并不是一条独立的道路,其受到国际组织和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很大。特别是9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理念逐步在芬兰站稳脚跟,芬兰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胁迫。芬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情境与别国有着很大差异,脱离政策背景而简单移植其政策措施,只会导向歧路。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在借鉴别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同时,需要立足于本国具体政策情境脉络,逐步推动本国政策实践的进行。
本文标题:芬兰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5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