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规划【字号大中小】前言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一)提升财政收支质量,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能力日益增强(四)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二、“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面临的发展环境(一)新特征新要求1、以世界城市为坐标系谋划和推进北京发展2、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4、以文化软实力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品质5、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设宜居绿色家园(二)新机遇新挑战1、以战略机遇为契机孕育更大发展2、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3、以财政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缓解收支矛盾三、“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1、持续发展,注重效益2、科学统筹,突出重点3、以人为本,民生优先4、机制创新,科学管理(三)发展目标1、增强财政保障能力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完善财政管理体制4、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四、“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深化财源建设,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1、培育新兴税源,强化税收主体作用2、界定非税收入范围,规范非税收入管理3、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二)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3、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三)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支持城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人人享有保障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4、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5、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功能6、支持平安北京建设,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做好对口支援保障工作1、促进各功能区资源整合,加快新城建设2、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促进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3、做好对口支援保障工作,促进区域合作发展(五)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运行能力1、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2、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努力实现便捷出行3、完善各项财政惠民政策,促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六)健全财政管理制度,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1、强化财政体制运行效能,促进区县发展2、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益4、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防范财政风险五、“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强财政法制建设1、健全财政法规制度体系2、推进财政信息公开3、坚持依法行政(二)构建财政管理全过程监督体系1、健全财政“大监督”格局2、完善财政部门内控机制(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1、强化人才队伍能力建设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3、强化机关文化建设(四)推进财政信息化管理1、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体制2、建立全市统一的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规范3、强化信息安全管理4、提升运行维护管理水平5、推广财政部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五)加强会计管理1、实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2、加强会计市场行业监管3、推进会计管理制度改革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五年财政规划,对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北京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发展规划》。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认真把握“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特征、新要求,结合首都功能定位,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提出“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任务目标,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力保障。一、“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财政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财政工作,财政收支创历史最好水平,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财政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实现,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提升财政收支质量,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逐年攀升。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53.9亿元,是2005年919.2亿元的2.56倍,年均增长20.7%,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达到1620.4亿元、年均增长12%的目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一直稳定在94%以上,主体税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对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明显。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446.2亿元,是2005年1058.3亿元的2.31倍,年均增长18.2%,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10年达到1560.9亿元、年均增长9%的目标。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十一五”时期教育支出总量达到1467.1亿元,比“十五”时期的521.2亿元,增长了1.8倍;科学技术支出总量达到460.7亿元,比“十五”时期的78.6亿元,增长了4.9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总量达到878.8亿元,比“十五”时期的333.2亿元,增长了1.6倍;医疗卫生支出总量达到528.1亿元,比“十五”时期的199.2亿元,增长了1.7倍。(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产业资金投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专项资金,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金融创新,继续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列支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加快重大科技专项落地对接,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业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学技术奖励等政策;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资金使用方式,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每年分别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安排工业发展资金7亿元、商业流通发展资金2亿元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金融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加大旅游业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旅游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环境质量改善。2006—2010年,累计投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17亿元,累计投入大气污染治理及环保专项资金71亿元,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共计6.9亿元。落实补贴政策,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利用;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技术改造奖励,支持平房“煤改电”、燃煤锅炉改造、黄标车淘汰、组建“绿色车队”、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打造循环水务,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分拣中心,提高资源再利用效率。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拉动经济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以来,不断扩大政府投资,争取中央代地方发债110亿元,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支持轨道交通、道路、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落实汽车、住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城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累计安排外贸发展专项资金5.5亿元,增加出口信用风险补助等,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外部需求。统筹运用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完善支农投入机制,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资金,增强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及时拨付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补贴,进一步促进稳粮增收。支持实施新农村“5+3”工程,支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安排奖励资金解决城乡结合部拆迁难问题,有效推进50个挂账重点村的整治与建设。建立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城市南部、西部等不发达地区投入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提高区县统筹能力,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三)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支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支持在10个远郊区县创办24所名校分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全面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统筹北京地区高校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和空间布局。支持高校实施“三大工程”和“211工程”,促进高校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辟入学“绿色”通道,实现助学贷款政策全覆盖。提升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和教师素质,支持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和示范校建设工程,增强职业院校创新能力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加大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九养”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养老保障城乡统筹和制度全覆盖;全面实施福利性养老金等11项老年优待政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使用力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峻就业形势,及时筹措和投入资金,支持实施稳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15条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脱零。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统一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大额医药费社会化报销;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建立“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制度,将劳动年龄内重残和无业人员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政策及筹资增长机制,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支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推进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支持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完善廉租住房市区财政投入机制,保障2万余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住房由“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举”。积极支持“三区三片”棚户区改造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旧城人口疏解,解决区县融资瓶颈问题,切实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益民书屋”、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投入,加快社区文化室等基层文化场所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数字电影厅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体系。启动新一轮北京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中长期规划,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公用事业发展。2006—2010年,公共交通补贴逐年增长,5年间地面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补贴共安排453亿元。分步实行了市区地面公交持卡2折、4折优惠票价、轨道交通全路网2元单一票制、城郊地面公交统一执行持卡优惠等一系列低票价措施。及时拨付油、电、气、运、粮等各项惠民补贴,为公用事业发展,保证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财政支持。建立社会建设长效机制。2009年开始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1
本文标题:北京市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