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海市文化事业发展史概
文化艺术北海市文化事业发展史概1、文化机构的演变建国前,珠乡没有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教育与文化是合二为一的。民国期间,廉州镇是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合浦县的驻地。这两级行政机构曾设教育科或教育局。1926年北海开始筹建独立市,国民党北海市党部曾设宣传、文娱等几个业务工作科。宣传、文娱这两科与文化科有相似的功能。后来,北海重大的文化娱乐活动,多由海燕剧社、民众剧社等民间团体去组织。建国后,北海、合浦相继设立文化管理机构。县、市级机构曾称:文教科(局)、文化科、文教卫生部、文化局等数种。文化和教育的管理机构几合几分。北海市的文化机构级别,曾数次翻滚于区、县(处)级间。2、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20世纪以前,珠乡固定的文化娱乐设施甚少,也很简陋。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节日期间的舞狮舞龙、打拳演武,为酬神而通宵达旦演出的庙堂戏,茶楼酒馆的粤曲弹唱、吟诗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廉州山歌对唱,以及优美动听的咸水歌对唱,载歌载舞的老杨公、耍花楼、公馆木鱼和采茶戏等民问曲艺表演,还有木偶戏、讲故事、走棋、牌九、麻将、粤剧等文化娱乐活动。清末,北海最早的戏院是竹木结构的大西街戏院。随后,有太平戏院、高升戏院。民国期间,相继有世界影画院、同乐戏院、明圆戏院、明珠戏院、中山戏院、三达戏院、娱乐戏院、海珠戏院、国光电影院、永光电影院等影剧院。1927年,在北海兴建一座合浦图书馆。1929年,北海开始筹建中山公园和海滨游泳场。20世纪20年代以前,合浦固定的文化娱乐场所也甚少,看戏大都是在庙宇前面临时搭起戏台,唱完戏后便拆除。廉州第一间固定的演戏场所是1923年用竹瓦篱笆搭建的新街戏院。1926年,合浦创建中山公园,并在园内建一座图书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后又辟建廉阳公园和东坡公园。民国期间,合浦有钟声电影院、骊珠戏院(后改为廉珠戏院)和廉阳戏院。建国后,北海、合浦相继建了一批文化宣传娱乐设施,计有红星戏院、人民礼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还珠戏院、水产馆、海滨公园、新华书店、电影院、歌舞厅、书报亭、投影录相、电子游戏、报社、广场雕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在各乡镇也建有文化站(文化中心)和影剧院、有录相、桌球等设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小型化。文化活动主要形式有:电影、电视、录相、投影、桌球、歌咏、戏剧、扑克、棋类、球类、舞狮、舞龙、游泳、讲故事、唱山歌、交谊舞、游乐园、图书阅览、音乐茶座、书画展览、知识讲座、参观旅游等。3、文物古迹及文博机构珠乡悠久的历史,遗留下甚多的文物古迹,1990年计有新旧文物点173处。其中,旧文物点属古遗址类31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70处,石刻8处,近现代主要史迹13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0处,其他文物17处。至1999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全市有108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区)级11处,市级15处,县级80处。1978年,合浦县在廉州中心公园内建一座博物馆,下设考古发掘组和群工陈列组。馆藏文物5,500多件。1987年,又在文昌塔附近筹建古汉墓陈列馆,占地2l亩。该馆拟就地发掘及复制部分汉墓遗址实地展出。1989年,北海市成立文物管理所,着重修复古庙宇普度震宫。4、文艺演出团体及演出活动在戏剧演出方面,粤剧是珠乡最喜爱的剧种。它在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巧以至服饰、化妆等方面较为丰富,语言也很宜人。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合浦已有粤剧班。1865年,较有名气的“廉州广班”曾到北流县做“万人福”醮事演出,出场演出者百余人,可见当时粤剧班演出规模之大。清末开始,粤剧演出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本地粤剧艺人组成的著名戏班有“得德声”、“华隆兴”和“会嫦娥”班。外地戏班来演出的多为上六府班,如“广寒宫蟾影”班等。20世纪20年代前,舞台布景极少,山水亭园均以字牌代替。30年代前,戏班人员构成大多是全男班或全女班。40年代初期,由于日寇大举侵华,省港失陷,这段时间,不少剧团及粤剧名角荟萃珠乡,如省港的著名演员梁醒波、林英扬、霜雾霞、小莺仙等,使珠乡的粤剧演出盛况空前。建国前,戏班由班主组角,人员居无定所,聚散无常,班名更迭常无稳态。建国初,北海曾聚集了一批戏班艺人,先后组成群工、艺力、群力、合力、先声、劳动、工农等粤剧团。因粥少僧多,经营维艰。后来,在政府的疏导下,剧团开始与地方挂钩,群力粤剧团挂钩扎根北海,合力粤剧团挂钩合浦。到50年代中期,粤剧演出也一度艰难,艺员生活曾靠政府救济。为培养粤剧人才,北海于1957年,合浦于1964年和1977年曾分别招收一批新艺员进行培训。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粤剧演出很受群众欢迎。1969年,专业粤剧团改组为文艺宣传队。1967年至1978年,这期间,古装传统粤剧在舞台上基本消失。但这个艺术剧种并未泯灭,当时,北海、合浦成立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有时也用粤剧来演革命现代题材戏,同样深得群众喜爱。1979年,北海、合浦的粤剧团相继恢复。北海还成立了轻音乐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古装传统粤剧复苏振兴,到8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电视、录相等文娱生活多元化的冲击,演出市场日臻狭窄,加上艺员青黄不接,断层裸露,经营艰难。1925年前,珠乡民间歌舞只有“老杨公”、“要花楼”等且歌且舞的曲艺演唱。话剧、街头剧、大众歌舞,大多是1925年国民革命军南下珠乡,驱逐八属军阀时带来的。《打倒军阀》和“秧歌舞”等大众歌舞的传播,推动了珠乡文化观念的更新。话剧和街头剧,这种文艺形式很容易配合时势进行宣传,珠乡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都很时兴,民间曾组织多个以话剧为主的戏剧团体。北海在20年代有“振铎剧社”、30年代有“海燕剧社”、“民众剧社”、“怒吼剧团”。40年代有“一中剧社”。合浦30年代有“大众剧团”、“烽火剧团”,40年代有“怒吼音乐社”、“青年剧社”、“海门中学剧团”等。这些民间文娱团体多由学校师生组织,进行广泛的文艺演出和深入的抗日救亡演出宣传。50年代初,珠乡有“星光剧团”、“工人剧团”、“一中剧团”。不少农村及城镇的团体也相继成立业余剧团或业余演出队。合浦还重新组织了木偶演出队。60年代中后期,各公社、大队,大的机关团体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演出队,戏剧及其他歌舞演出活动较为活跃,演出团体多以简易、小型为主,现代题材演出为主。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城镇的戏剧及歌舞演出较为活跃,而农村演出较为沉寂。80年代后期,剧团演出进人低谷期。60年代初,北海成立了电影剧场管理站,较好地加强了对剧场的管理。1980年,北海市演出公司成立,合浦还珠戏院也成立了管理机构。建国后至1987年底,来北海演出的外国演出团体只有3个。1965年11月,越南广宁省人民歌舞团应邀到北海演出。1966年7月,越南广宁省鸿基市人民改良戏剧艺术团应邀到北海演出。1987年10月,美国西密执大学铜管乐团应邀到北海演出。建国后,国内演出团体来北海演出的也不少。在80年代,来北海演出的著名团体有:中国歌舞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上海多灵轻音乐团、广州环球飞车团、广州粤剧二团、银川马戏团等。5、电影发行放映在电影放映方面,广西区算北海最早。1903年,英国传教士已携带无声放映机到北海放映。1917年已有营业性的放映活动。珠乡相继开业放映的有“靖海戏院”、“明园戏院”、“钟声电影院”、“明珠戏院”、“骊珠戏院”、“娱乐戏院”等影剧院。30年代,有声电影已进入城镇电影院,电影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视听结合的文娱形式。那时,合浦部分乡镇已开始有流动无声电影队活动,但次数甚少。抗战时期,放映业一度沉寂。1952年,合浦、北海两县市复有电影院开业,乡镇不时有省电影队流动放映。但次数不多。随后,成立了县办农村放映队和县、市电影管理站。50年代后期,已有厂矿电影队及乡镇电影队萌生。60年代,农村放映实行“定场次、定收费、定映点”的“三定”放映办法。放映业虽比50年代有所进展,但步子不大。70年代放映队伍发展迅速,城乡的放映活动大普及、大发展。同时,宽银幕电影开始进入影院。80年代,立体电影进入影院,农村民办队、个体队发展迅速,并代替国办队占领了农村电影币场。北海、合浦城乡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80年代中后期,因为受到电视、录相及文娱生活多元化的冲击,电影观众一度滑坡。由于国家相对提高了电影票价,使放映收入不致下跌。6、书店及图书馆北海和合浦,于清末已有书店经营,既有独资的也有合资的。因有对外港口之便,书报发行流通较快。建国前,北海最早开业的是蔚华书店,之后有茂和书店、绿波书社、日新图书社、南达书店、森泰书局、陈记书店、南华书店、北海书店、强新书店、振化书馆(北海佛教居士于1942年开办,发行佛教经典、劝善书籍)、现代书报社等。建国前,合浦最早开业的是1904年李高华独资经营的“茂和”书店,之后有“广信昌书庄”、“成章”书店、“廉州黄松记书庄”、“黎照社”书店、“合浦书报合作社”、“合时书社”、“日新图书社”、“晨光社”、“芸香书室”、“战时读物供应社”、“合浦文化服务社”、“四维书店”、“映瑞书店”、“花瑞华书店”、“大同书店”等。除县城书店外,其他一些大乡镇也设有小型书店。建国后,北海、合浦都成立国营新华书店、各乡镇供销社也设有图书分销店,形成了一个城乡图书发行网络。小人书摊于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较多。80年代后期,私人开的书报摊店、读书社较多,形成了鼎盛期。图书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珠乡的图书馆事业,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宣统年间,在合浦已建有“廉州府藏书楼”。1927年,热爱桑梓的爱国将领陈铭枢,曾捐资在北海建“合浦图书馆”。1929年,在廉州镇城隍庙又建有“合浦平民图书馆”(后毁)。1930年,陈济棠拨巨款建“合浦中山图书馆”(今合浦师范图书馆)。1956年,合浦拨款重建“合浦县图书馆”。1966年,北海图书馆才正式成立。7、报刊出版及文学团体珠乡创办报刊较早。1903年,德国教会在北海创办《东西新文》(周报),这是珠乡最早的新闻报。1915年,德国教会又创办《觉民报》(周刊)。从1929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珠乡陆续办了《钦廉日报》、《特电日刊》、《世界日报》、《粤南日报》、《合浦半周报》、《合浦日报》、《北海日报》、《晨光报》、《战声》三日报、《宏善汇刊》(北海佛教居士于1945年4月创办,刊至18期停办)、《海啸月刊》、《青年日报》、《合浦民报》、《前进报》、《戡建导报》、《钦廉民国日报》、《南天日报》等。20世纪50年代,在珠乡曾办《每日新闻报》、《钦州农民报》、《钦州大众报》、《合浦农民报》、《钦廉大众日报》《还珠报》、《跃进报》、《北海报》、《合浦日报》、《合浦报》。60年代,曾办《北海通讯》。北海被列入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1984年10月北海办《北海报》(周刊)后改为《北海日报》。到了20世纪90年代,北海经济高速发展,报刊业也到了鼎盛时期,除了《北海日报》外,还有《沿海时报》、《北海晚报》、《北海广播电视报》、《沿海画报》、《北海华商报》、《北海开发导报》、《北海建设报》、《合浦报》、《银滩旅游报》、《北海政治协商报》、《企业交流报》、《华人经济导报》、《大西南报》、《沿海科技》、《经济杂志》等报刊。在文艺刊物及文艺学术团体方面,珠乡在20世纪也有所沉积。1922年,合浦的中小学教师和一些知识分子曾组建了合浦第一个文学学术团体——“珠官文社”,该社曾编印出诗、文两种刊物。1929年,北海中学(原合浦一中)的学生曾组织“结帮兄弟会”,取名“帮都”读书会。30年代初,北海中学曾编出综合性的铅印刊物《一中校刊》。1933年,该校学生又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取名“未名社”)、“新哲学研究会”和“新文字拉丁化研究会”。后来,该校学生又组织“静励斋”、“吴家园”等读书会。进步学生通过这些文艺团体和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交流读书心得、出版文艺刊物。出版的文艺刊物有《群光》、《大风》(诗刊)、《我们旬刊》、《缪丝周刊》、《新潮季刊》等铅印刊物。40年代后期,北海社会知识界曾组织诗
本文标题:北海市文化事业发展史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