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第一讲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2.因地制宜寻求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一、地理条件1.范围:A______、B吉林、C_____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林业生产基地和_______生产基地。黑龙江辽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3.自然条件(1)气候:一年一熟低温冷害4~10月(2)地形:E_____、F_____、G_____,利于农业多种经营。(3)土壤:____________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_____发达,人口密度较低。【点睛】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高原平原山地黑土、黑钙土交通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______、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B______平原——水稻、春小麦、大豆C______平原——冬小麦、棉花、苹果农业生产方式玉米三江辽河(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_________,F_______。(3)畜牧业区:__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小兴安岭长白山西部高原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生产的突出特点(1)_____________生产。(2)地区_______生产。【点睛】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粮食的商品率高。三江平原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类型问题成因对策耕地黑土退化、土地沙化、_______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改善_____________,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林地、草地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_________沼泽地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其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盐碱化草场退化农业生态环境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农业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平原区推进农业向规模化、___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①提高_________________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__,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③建设__________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__________①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②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以_____________为主,实现由_____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专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食品舍饲畜牧业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特色经济作物原料【点睛】如果农业的发展对当地的资源利用不当,则易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充分考虑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去确定发展方向。考点一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问题导引】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影响。1.自然条件影响区位表现位置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度跨度较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周期长,大米质量好、口感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区位表现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经营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技术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培育政策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市场供求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误区点拨台】(1)一般情况下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考点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及商品粮基地【问题导引】1.东北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生产?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与规律(1)布局条件。地形自然条件农业布局平原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季商品粮生产活动山地丘陵宜林面积广林业生产活动西部高原区宜牧面积广;降水较多;草类茂盛;牧草优质畜牧业生产活动(2)布局规律。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误区点拨台】(1)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化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3)专业化生产区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化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对点演练】(2011·安徽文综)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解析】(1)选A,(2)选C。第(1)题,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区域2005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而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空气的湿度减小,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增加。由于该区域是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第(2)题,该区域位于辽宁西北部,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本区由于降水较少,也不宜推广水稻种植;该区域草地资源少,而“大牧场放牧业”需要在地广人稀、面积广阔的草原地区发展。【变式备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宣布:“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750亿公斤的目标”。黑龙江省因此提出水田北扩的战略目标。水田北扩范围基本在北纬48°至北纬51.3°之间,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材料二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1)简述影响黑龙江省“水田北扩”战略的主要因素。(2)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比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具有的优势条件。(3)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简述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的措施。(4)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中水稻北扩的纬度范围这一关键点,从地形、气候、土壤、品种、技术等方面分析该省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及措施。【解析】第(1)题,水田北扩是因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另外还有水土配合、技术管理等因素。第(2)题,东北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商品率高,这是其相对于其他商品粮基地最突出的优势条件。第(3)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第(4)题,主要从气候、品种、技术等方面分析。答案:(1)除市场因素外,还受到水土资源、水利工程、种植技术和管理条件制约,要以最小的水资源代价巩固和完善现有水田灌溉面积;松嫩平原有地无水,三江平原有水无地,唯独北部地区有地有水。因此“水田北扩”战略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2)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人少地多)。(3)控制人口数量;切实保护耕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防灾减灾;实行区域化、专业化发展。(4)全球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育种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考点三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导引】1.如何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东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内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好处?东北地区借助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商品农业,但在开发中出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针对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需要,东北地区要加强农、林、牧基地建设。1.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商品农业出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2.东北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针对东北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今后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①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②促进农业全面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①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②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③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作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盐碱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东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沼气池是连接种植、养殖、生产及生活的核心纽带;粪便、秸秆及粮食加工的副产品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及沼肥,沼气不仅提供能源,还使温室增温,沼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温室还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误区点拨台】(1)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原生的自然生态环境。(2)我国商品农业出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对点演练】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材料二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1)试分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2)简述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4)简述材料二产业链对其他区域农业生产的启示。【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为松嫩平原地区;根据不同区域的河流、植被、降水量的区别,判断图示地区自西向东存在明显的人口密度差异;根据图中产业链可以发现当地对农产品进行了深加工,拓展了产业链。【解析】第(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大小,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第(2)题,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第(3)题,该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第(4)题,主要从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答案:(1)(2)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区域人口密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A区域大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B区域小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3)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读图技巧】农业生产模式图的判读【典例】日本九州岛一个7英亩的水稻农场建立了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_____农业。(2)简要分析该农场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有利和不利条件。(3)简述这种农
本文标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第一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