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姓名:杨树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吴萍20040301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作者:杨树才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壮20世纪20年代东北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研究2009本文是近代(1860-1930)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简单小结,从后发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角度探讨20世纪20年代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这既具有后发地区推动经济发展赶超战略的某些共同规律,又有东北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特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殖民主义时期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认识,加深对东北近代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的认识,并对当代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某些启示。随着近代东北移民的涌入和耕地的增加,东北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以营口开埠为发端,以东清铁路全线通车为巨大支持,东北区域市场逐步形成,并开始参与国际分工,逐步成为先发国家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目的地。与此同时东北土著手工业仍在发展并逐步被新式机器工业改造,这是一场工业革命,也是一种新式工业的移植,由于原工业化准备的不充分,东北经济近代化面临种种窘境;另一方面殖民主义的干扰,弱化了政府主导经济近代化的职能,使产业近代化发展不顺畅。但是近代东北经济仍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形成了以榨油业为主导产业,并显著的走在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态势之中,经济发展的制度性推进特征日益显著。东北近代产业结构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东北地区的后发地位,存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半殖民地地位,关税主权的丧失、市场准入主权的丧失、超国民待遇使外来商品和资本对东北的近代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一方面对东北的产业进代化起到一些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又对近代东北的产业进步的动力机制形成有巨大的干扰作用。2.期刊论文杨文举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3)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1997年~2002年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几年中,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贡献份额约15.9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有所好转,但是中部地区的整体状况却比较差.提出在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多渠道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3.学位论文王骞区域经济增长极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07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非均衡战略在我国的进一步展开,综合实力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出发,对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文中以相似系数和区位商作为指标分别分析滨海新区与环渤海主要省市工业结构相似程度以及行业区际分工程度。分析表明,滨海新区在一定程度上与冀、辽、鲁三省结构趋同,但并不构成同构性问题;反观新区与北京市的工业结构相似度很高,同构现象十分严重。区际分工情况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判断。另外,分析也表明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结构不尽完善,已经成为其参与产业竞争的薄弱环节。本文认为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有环渤海地区历史上的产业政策、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博弈的结果。这样的产业格局造成了津京产业竞争大于协作的现实,使得滨海新区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战略中的增长极,不利于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最后本文旨在为滨海新区谋求未来发展并增强经济辐射周边地区的作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4.期刊论文吴薇.杨海军.蔡方志.WUWei.YANGHai-jun.CAIfang-zhi南昌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南昌毗邻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南昌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研究南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探寻其区域经济提升的路径,对南昌乃至整个江西经济的发展很有意义.本文回顾了南昌经济发展历程,探寻南昌经济发展的渊源.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南昌经济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方面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南昌地区区域经济进一步提升的对策建议.5.学位论文秦丽云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1997该文对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产业概念、产业结构理论的来源、形成和发展,阐述了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关系的诸方面较为详细的进行了描述和论述;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比例问题和产业之间关联程度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运用相关的理论及数学方法,对不久的将来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比例作出了预测.6.期刊论文胡振宇.匡耀求.黄宁生资源、人口与产业结构对广东区域经济的影响-热带地理2003,23(2)分析全省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人口素质及产业结构,认为自然资源的基础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造成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的分化,这种分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有责任、义务和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为市场机制并不具有自动削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要实现市场导向作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合理调控.7.学位论文张晓立基于产业空间结构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8内部各省区之间的生产要素互补性、工业化水平差异以及产业结构的异质性是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加强,这一区域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在这个区域经济共同体当中,中心-外围的结构以及区域经济梯度开始展现。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配置,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空间聚集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有效增进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内生优势;产业转移和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新配置,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必须以整个区域内部各省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生产要素、现有产业结构以及交通物流网络为背景。在整个泛珠三角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和优化升级,是实现整个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的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第三产业、挖掘剩余劳动力是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转移和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交通物流网络发展能够便捷区域经济交流、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有效实现区域内部的经济协调;培育优势产业、辅助龙头企业、开拓内部市场是打造泛珠三角经济区产业集群的需要。产业结构转移和优化升级、交通物流的网络发展,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必将使这一区域实现对内协调发展和对外竞争优势。8.期刊论文张魁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学家2004,(4)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9.学位论文李锦珠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比较研究2006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内在标志。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水平同时反映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同时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要保持一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就要不断优化其产业结构,而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正是区域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成功演变和逐步优化的结果。因此,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其应该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区外生产要素也转移至区内高效率部门。这样一种生产要素的转变配置归根到底就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目前,很多学者从宏观方面研究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状况,但却缺乏对两区域微观层面的细化研究,特别是对两者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和现状的对比研究不够深刻。因此,本文以产业结构为切入点,研究对象从对宏观的经济结构研究进入到对微观的特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结构优化的具体对比分析。本文以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经验验证——对策选择的分析思路,构建了一个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由资源禀赋、生产要素流动、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等共同决定的产业结构动态发展分析框架。采用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尤其是产业结构演化理论、结构优化理论、产业政策理论,试图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比较分析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内部演变机制、轨迹及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出两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相似的结论并解释其趋同性成因。在此基础上,预测两区域未来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及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本文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完全符合一般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演进效益较长三角要高一些,但两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大。经静态、动态比较两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成长历程,本文发现若干问题:一是农业基础地位削弱,劳动生产率低。二是虽然影响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如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模式选择等在两区域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但两者的产业结构居然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同构性极高。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两大区域,产业结构本应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但事实证明两区域产业分工不够明确,重复建设较严重,区域内各城市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严重阻碍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降低经济效益。三是科技创新不足,区域主导产业缺乏竞争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受阻。四是就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双重滞后”现象较突出。两地产业结构趋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本文在评价及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对未来两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作出预测,认为外向化和走向竞合谋求双赢是两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存在弊端,本文提出若干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调整农业结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提高第二产业结构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素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综合服务功能。10.期刊论文余鹏翼.余鹏芳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5,24(9)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合作发展很快,区域互动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2003年,广东省政府提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计划,得到其余省份的共识和支持.因此建立协调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谋求各地区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本文选取相似系数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884df88-04b2-48f6-9a00-9dfd0136bbbb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