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状况调查报告0927
1姜堰市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状况调查报告姜堰市保先办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掌握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按照泰州市委组织部的部署和要求,我市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分析统计资料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全市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一、肯定成绩,把握主流,客观认识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特点目前,我市共有党组织1876个,其中党委45个,党总支176个,党支部1635个;党员数为41926人,其中女党员5103人,离退休党员11673人,流动党员2801人;我市35岁以下的党员5806人,36岁至59岁的24447人,60岁以上的11673人;我市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2709人,高中及中专学历11469人,大专以上学历7748人。近年来,市委紧紧围绕实现姜堰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与时俱进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21、服务大局谋发展,基层党组织、党员先进性进一步体现。按照市委确立的“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和大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城市建设、抗击非典、抗洪排涝等中心工作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保障和推动了中心任务的完成。在引领群众致富上,全市284名专职村党组织书记都有致富项目和帮带对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创业典型,减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增添了村级经济发展后劲。在扶持老区发展上,全市5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与蒋垛、张甸两个老区乡镇贫困户分别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技资、扶医等方式,有力促进了老区贫民增收,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现进性。2、调整结构固根基,基层党组织设置进一步优化。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形势,我市进一步完善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将居民支部加以整合,成立了20个社区党组织,配齐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行了社区党组织书记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领导体制。开展了社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构筑3起了社区党建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工作格局。农村地区打破过去按照自然村设置党支部的传统,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设置党支部,将党组织建立到了产生链上。国有企业根据企业产权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以资产关系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理顺党的隶属关系。党的工作向“两新”组织领域延伸,探索向“两新”组织委派党组织书记及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符合建支条件的“两新”组织均建立了党组织,结构性调整使基层党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向广泛参与社会性工作的新领域延伸,党组织覆盖面更加广泛,工作方式更加适应开展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特点,为基层党的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3、创新载体拓思路,基层党组织、党员活力进一步激发。结合实际,全市各系统和行业针对自身特点,科学设置有效载体,积极搭建基层党组织、党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平台。农村党组织以“双带一促”和“双改一推”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同时采取“双向培养”措施,加大“双强”型村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断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取得强基固体,强力带动的可喜效4果。企业党组织以“双争创、双保障”为载体,把企业党建工作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推进企业改革、加强生产经营和如何改进党建工作,推动企业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依靠党员骨干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落实,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社区党组织以争创“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为载体,组织党员在社区开展各种服务,全面推进社区党建、精神文明、社区环境等规范化建设。机关党组织以推动作风转变和增强服务意识为中心,积极开展“机关服务提速增效”大讨论、“三比一创”及争创“五型机关党支部”活动,树立了党政机关的良好形象。4、培养队伍强素质,党员干部科技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领导干部培训方面,围绕“五年总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目标,在加强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把加强领导干部业务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了培养锻炼经济型领导人才的“222工程”,先后选派21名干部到上海郊区挂职,抽调20名干部到开发区参与招商,选拔2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企业任职锻炼,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般党员干部培训方面,强化党员日常教育工作,严格坚持“党员活动日”制度,通过培训资源的整合,5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基层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采取举办专题研讨班、短训班、专业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工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在探索党员分类指导模式方面,建立党员的多元岗位管理机制,实施了在职党员“一岗双责”、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目标考核挂旗管理等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了党员作用。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创建“党员示范区、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活动,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在后备干部培养方面,研究制订了《姜堰市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五年规划》,建立了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远中近目标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开推选后备干部活动,建立了一支100人左右的“一把手”后备干部、500人左右的镇局级后备干部、2000人左右的村股级后备干部队伍,并定期开展“中青年干部锻炼成长与姜堰发展”专题研讨活动,对其中的重点对象实行定人、定向跟踪培养。二、理性分析,正视不足,深入挖掘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问题尽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但是必须正视的是,进入新时期,由于社会组织、经6济成份、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和部分党员的先进性确实有不同程度弱化。从调查情况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党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四个不适应”:一是整体工作水平与党建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在极个别不太富裕和比较贫困的村,年轻党员少,缺少甚至没有后备干部,选来选去还是那几个人,班子老化,干部精神不振,成天穷于应付村里各种矛盾、问题,没有心事做支部工作,因而制度不完善,活动不正常,基层“三会一课”也不能正常运行,党组织成了空架子、空壳子。有的基层党组织思想观念陈旧,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动党的工作,使党的工作出现机关化、行政化的倾象。有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职务虚化,特别是在极少数机关,体现为专职党务干部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不高,某种程度上党务干部成了闲职。少数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抓中心忘党建”,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两张皮”,有的是职能错位,履行党务职责较差,有的职能部门对基层党组织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对基层党建情况不明,出现“谈行政业务滔滔不绝,说党建7工作一窍不通”现象。二是传统静态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员在地区和产业间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党员的大批量流动使得原有传统静态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主要体现在”三难”:一是组织管理难到位。首先是一些地方没有支部不能迁,目前党员外出大多奔向城市,又多集中于流通领域,而这些部位组织设置比较薄弱,难以吸纳和接受大量流动党员,使得少数流动党员处于无组织管理的散漫状态;其次是有些地方有支部不能迁,个别基层党组织习惯于管理组织关系在本单位的党员,而不重视对外来党员的管理,导致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流入单位不能迁入,而流出单位党组织又管不了。再次是流动党员本人不愿迁。认为外出只是为了赚钱,是暂时的,最终还要回原地;而有一些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化,认为组织关系无关紧要,外出不与党支部打招呼,不主动迁移组织关系;有的甚至视组织关系为包袱,认为迁移组织关系既烦又易被“管死”,不自由。二是党员活动难开展。由于党员流动面广量大,使得一些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内的党员成分过于复杂,分布于不同行业和8地域,而且由于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分散性和流动性,使党支部不能按需和按时组织党内活动,出现党员开会难集中、办事难“叫拢”的现象,不但正常的“三会一课”难以组织,极个别甚至连正常的换届选举,因到会党员达不到规定要求而无法进行。三是党员考核难实施。党员外出后,部分党员托人代缴党费,很少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支部对其一年之中的工作表现、思想作风难以作出比较客观的评定,导致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缺乏客观评价的依据。而党员在党组织管理不严的情况下,易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三是组织结构调整步伐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旧有的基层组织结构发生解体,新的组织体系正在形成,但社区、“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的步伐相对缓慢,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有的非公经济组织由于业主不支持、党员不愿公开身份、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未能及时建立党组织。另外,社会转型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内涵、实现的方式和渠道是什么、领导方式如何实现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9结。我市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经过几次探索和实践创造出很多好的做法,但规律性不足,还没有形成模式,今后仍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党员监督管理体制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不相适应。从调查情况看,我市一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党员队伍管理和监督滞后的问题,在极少部分单位和地方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进口”把关不严。一些年轻的党员思想虽然活跃,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但信仰基础不扎实,入党动机不纯,党性原则不强,对党的感情比较脆弱,理想信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党组织盲目追求数量,忽视了发展党员的质量。由于把关不严,使得一些条件尚不够具备的人进入党的队伍。二是管理不够严格。主要是党员管理的基本制度执行不严、落实不够,每年民主评议党员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党内生活缺乏思想性和原则性,党员监督管理的约束力不强。对不合格党员处置不严、不及时,党员“出口”不畅。极少数基层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名存实亡,不少支部开展党的活动,存在着以会代教、以读报代党课、党的会议与行政工作会议混淆、甚至虚拟记录的现象。102、党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五化”表现:一是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异化。从调查情况看,部分党员在理想信念上突出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来看不太现实,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而且仍在高速发展。二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缺乏足够的信心。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摸不着,看不见,能否实现难以说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少讲些共产主义,多讲些现实主义为好。三是对政治理论缺乏应有的热情。少数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较差,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有的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思考问题;有的缺乏联系实际刻苦学习的精神,理论素质不高;有的思想上有困惑,对现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极少数甚至忘记党员身份说三道四。四是对人生价值缺乏准确的定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财大才能气粗”,权力是硬的,金钱是实的,理想是空的,理论是虚的,追求眼前利益,什么主义、理想信念、长远目标、全局观念无所谓。二是一些党员角色意识错位,宗旨观念淡化。主要表现11为:一是功利思想抬头。少数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争项目、争功劳,为了个人和局部利益,损公肥私。二是得失意识强化。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驱动,极少数党员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上追求形式主义,热衷于迎来送往,拉关系跑路子,不愿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意愿和想法,把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重地背离了党的宗旨观念和奉献精神。三是为民理念扭曲。少数党员特别是机关党员干部公仆角色颠倒,在工作中只唯上,
本文标题: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状况调查报告092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8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