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关键因素
区域经济学•讨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区别:•经济增长:代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产出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来衡量。•经济发展:除了指现在的GDP或GNP的增外,还包括了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有关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等制度的变迁,不仅是量的概念还是一个质的概念。区域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或发展的两个不同的理论学派!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换长期作用的结果,而需求变化和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区域经济学包括哈罗德—多马的储蓄、投资模型(资本—产出比不变g=S/K,g为增长率,S为储蓄率,K为资本与产出比率即资本系数)即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的资本、劳动力和时间模型(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即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包括索洛——斯旺模型Y=f(K,L),克服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中资本—产出不变所产生的问题,但其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区域经济学索洛—米德模型Q=A(t)f(K,L),这一模型解释了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技术进步;罗默、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他们立足于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将人力资本因素系统地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区域经济学二、结构学派的观点和增长模型:•结构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竞争非均衡的假设,这是其分析的起点。显然,这一学派是与新古典学派假设完全背离的。非均衡增长属于“次优论”范畴,由于实践中的各种原因,最优(均衡)解决是无法获得的。非均衡增长的主要问题是:人们是否能够认识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非均衡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纳入增长和发展的分析。区域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特点一般和新古典理论所分析的情况正好相反,后者实质是假设,不但商品而且生产要素之间都有很高的替代性,因而通过充分的交换而实现均衡,不存在短缺和过剩。事实上,在一个劳动力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总是产生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然而,新古典假设实际上根本不考虑这类因素。区域经济学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1、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2、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3、资本(机械、工厂、道路)4、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区域经济学•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以工业为主导(工业经济)(包括:纺织工业为主导、原材料工业和燃料工业动力工业等基础的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能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信息产业为主导(知识经济)•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生产要素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联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谈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区域分工的性质与影响因素分工表现为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分工既包括部门间、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即区域分工。分工深化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发展的源泉。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的性质:区域分工是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分工是经济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另一面,区域分工必须通过区际之间的贸易,从而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区域经济学区域专业化生产发展具备的条件:1、专业化的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的需求量。2、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量,应该大于因产品进行区际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这是根本的前提条件。3、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地商品地价格,必须有一定地梯度存在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地特征:•1—地区地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地重要地表现形式,是区域分工发展地原动力•2—地区间密切地联系是区域分工得以深化地前提。•3—区域分工具有层次性,包括国际分工地各种形式,也包括国内分工的各个层次。•4、区域分工普遍存在各种社会形态之中。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区域分工的经济性是建立在对分工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的。分工经济指的四分工所带来的益处。按照斯密和扬格的观点,分工以专业化为基础区域经济学分工经济性的主要表现:1—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使复杂的劳动分解为简单的甚至机械式的劳动,使得劳动者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变得较为简单,无形中也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3—引起的生产工具的变革,直接促进了迂回生产方式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分工的不经济性:分工使人局限于少数的操作,因而丧失了全面发展自己智慧的机会区域分工作为分工的空间形式,也是建立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的。区域分工的经济性:是通过这种地区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区域经济学特点:1—它使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的福利。2—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3—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范围经济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主要指的时由于分工演进推动着区域内新产业的衍生,以及区域内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的区域生产率的增长。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的外部性它指区域分工体系中,区域间形成的不又单个区域考虑或承担的其他区域所造成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1)区域分工可以带来整体功能效应(2)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的自由流动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的外部性:(4)在区域分工中,由于每个区域选择行为策略的一句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可能导致区域与社会整体的无效率。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即不依赖于分工的外生因素和分工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内生因素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它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如: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或作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区域经济学内生因素:是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够决定的变量内生因素决定了区域的内生的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是在分工演进中,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的决策者造成的事后区域生产率的差别。内生因素包括: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生产集中度、市场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人与人志军爱女的相互依赖程度等区域经济学分工模式旧区域分工新区域分工决定模式外生比较优势(外生因素)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素)定义事前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别引起的生产率的差别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的成产率的差别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杨小凯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学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区域利益的特点:1—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原因也是区域分工的结果2—区域利益是集合的概念3—区域经济利益具有二重性,即自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区域经济学——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国民经济在国内外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实力的强弱程度,是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市场占有率、区域形象影响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包括:1、有形指标、无形指标2、初级因素和高级因素3、硬性因素和软性指标区域经济学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最终要的因素:1、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决定的区位优势2、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决定的制度供给优势3、企业和相关产业集群决定的集聚优势4、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决定的产业结构优势以及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优势(2、3为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区域经济学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1—绝对成本优势2—比较优势理论3—要素禀赋理论(比较利益陷阱)区域经济学4—新贸易理论5—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经济学•一、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各国资源就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国民财富,社会分工就是这样形成的。区域经济学•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至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按此理论,一个无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工与贸易并非如此。区域经济学•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比率与国外同种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即不同国家的产品成本比率或机会成本的比较。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间存在差异,各国就能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这就是李嘉图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济学例耗用一个劳动生产产品:衣服、粮食绝对优势A国B国衣服(件)86粮食(吨)69区域经济学三、赫克谢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资源禀赋理论)认为地域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各地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不是古典学派认为而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产生的。其基本观点如:区域经济学•1、每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相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2、地域分工与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不同,它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产品中较多利用低价生产要素,产品成本就会低一些。区域经济学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1、基本假定:(1)存在规模经济;(2)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还有递增规模收益。3、比较优势决定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产业内部的国际或区际贸易。区域经济学•4、产业内贸易问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量就越大,国家间差异越小,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区域经济学•5、贸易格局的决定:除了资源禀赋外,“历史和偶然”也起决定作用;历史和偶然埋下空间分工和差异的种子,递增报酬则不断强化着既定的贸易格局。区域经济学•6、技术对贸易的作用:技术变动有两种情况,一是“干中学”,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技术外溢”而获得的;二是技术革新,通过R&D而获得的。新贸易理论认为一国要维护和创造竞争优势,必须积极接受“技术外溢”,同时努力促进本国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学•7、新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方面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点(或战略贸易论点)和外部经济论点。根据这两个论点得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来创造和保持比较优势。相对于比较优势分工而言,规模经济分工具有以下特点:当今区域分工的主要趋势正由传统的分工形式向以规模经济分工为主、比较分工为辅的方向发展。比较优势分工表现为行业间的分工,而规模经济分工则表现为行业内的分工。区域经济学•规模经济分工较比较优势分工的贸易量大,商品的种类多。人口增长在规模经济分工的条件下,会促进生产率的增长。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区域经济学•四、含交易费用的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分工与贸易会产生交易费用,因而就有分工的好处及分工所带来的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所以分工水平决定于交易效率的高低,交易效率越高,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也就越高。区域经济学因此,要提高分工水平,就要想办法降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降低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实施,主要包括:法律制度、自由市场制度(私人财产权制度、自由价格、自由创业、资本和批发市场的自由进入)。有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的关键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