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二五肉类企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提纲)2010-10-19作者:佚名来源:中国肉类协会浏览次数:299肉类工业包括畜禽屠宰和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两个子行业。肉类工业的产成品包括肉品、副产品及肉制品。按照行业传统,还包括禽蛋及其制品加工业。按照“十一五”发展纲要的规划目标,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肉类加工体系,肉类总产量达到8400万吨,其中,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肉类制品产量超过1100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克服畜禽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严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但是,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结构调整不力,预测“十一五”制定的部分发展目标难以实现,人均肉类占有量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为了实现“十二五”期间肉类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认真作好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解决当前制约肉类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肉类工业发展的现状与成就(一)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和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27.9%,年均增长31.9%:销售收入增长129.1%,年均增长32.3%;资产总额增长97.2%,年均增长24.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62.7%,年均增长40.7%,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达3696家,比2005年的2466家增加了1230家。其中畜禽屠宰加工为2076家、肉制品加工为1620家,两种企业结构比例为56:44。随着规模化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一些无竞争优势的企业被兼并或转产,规模以上企业占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总数的17.8%,比2005年的8.2%增加了9.6个百分点。(二)肉制品加工比重上升我国肉制品总产量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890万吨、948万吨、1000万吨、1070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6.8公斤、7.2公斤、7.6公斤、8.0公斤。2008年肉类制品产量比2005年增加180万吨,增长20.2%。2009年肉类制品产量测算约为112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4.7%,已经提前达到并超过“十一五”的规划目标。全国年人均肉制品占有量为8.3公斤,比上年提升O.3公斤。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中西式肉制品结构已由过去的40:60调整到现在的45:55,中式肉制品比重有所提升。在西式肉制品中,高温制品约占40%,低温制品约占60%。肉类产品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三)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随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修订和《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肉类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肉品安全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肉类行业现有的基础、生产、产品、检测等各类国家标准达174项,肉类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呈上升趋势。肉类行业90个强势企业及部分大中型肉类企业都已通过了IS09000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四)产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工业资产投资布局大体上分为三大梯度:以鲁、豫、川、辽、吉、苏、皖、蒙、黑、冀等1O个主要畜禽产区为第一梯度,形成资产量为174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77%;以闽、京、鄂、湘、粤、浙、沪、晋、渝、津为第二梯度,资产量为412.3亿元,占资产总量的18%,;以赣、陕、桂、云、新、甘、贵、青、宁、藏、琼为第三梯度,资产量为102.7亿元,占资产总量的5%。肉类工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态势趋向于主要畜禽产区。(五)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十一五”以来,肉类工业科技创新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支撑项目及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肉类工业在屠宰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加工技术与装备、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国内自主开发和生产的屠宰加工设备和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国产化技术装备在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形成了更多的优质品牌。截至2009年,全国肉类行业已有肉类注册商标550个;有40家企业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9个、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37个;在国内和海外上市的企业达13家。二、我国肉类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一)规模化畜禽养殖比重较小,影响肉类市场稳定。2009年肉类生产总量7649万吨,尚未恢复到2005年7743万吨的水平,与规划目标肉类总产量8400万吨的差距较大。由于肉类生产总量减少,2006--2009年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水平始终低于2005年人均59.2公斤的水平,分别为53.9公斤、52公斤、54.8公斤、57.3公斤。从肉类产品的结构调整看,2009年我国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结构比重依次为64:21:8.3:5.1:1.6。与上年相比,猪肉上升1个百分点;禽肉维持原比重;牛、羊肉各下降O.1个百分点;杂畜肉下降0.8个百分点。这种结构距离猪肉、牛羊肉、禽肉各占60%、20%和20%左右的规划目标差距较大。2007年到2008年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因。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肉类的商品需求正在加速上升,而由于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农村散养户加速退出养殖业、规模化养殖面临诸多制约等多方面的原因,“猪周期”作用明显,牛羊生产滞缓,肉类供应能力稳步提高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占畜禽生产总量不足40%,农户散养的生产量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不稳定。(二)工厂化屠宰加工比重较低。影响肉品安全。2009年我国有21000多家定点屠宰厂(场),其中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仅占总数的9.9%,全国大约90%的屠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手工或半机械屠宰的落后状态。目前,我国约75%的定点屠宰企业实行代宰制度,自营比重较小,不能对肉品质量安全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很难有效地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由于畜禽生产中的源头污染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由于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相关标准及检测检验手段跟不上,加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的存在,我国肉品安全的隐患不容忽视。在屠宰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手工屠宰或半机械屠宰与代宰经营比重过大的情况下,行业中除少数强势企业可以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具备必要的产品检测能力和较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企业无力承担购置先进设施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成本,在肉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致使肉类食品不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三)肉食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影响结构调整。在手工或半机械屠宰与代宰经营占较大比重的基础上,由于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投入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冷链化流通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肉品结构调整困难、市场上“四多四少”(即:白条肉多:分割肉少;热鲜肉多,冷鲜肉少;散售裸肉多,包装肉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变,肉类产品形态单一、同质化的问题突出,与城乡居民肉食消费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结构很不适应。——我国肉类企业的冷加工及冷库设施一半以上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建设的,设备设施老化、能耗高的问题日益严重,不适应生产运行、储备调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目前,白条肉、热鲜肉仍占我国全部生肉上市量的60%以上;冷鲜肉和小包装肉品销售各自仅占1O%。——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一般可达到50%左右,而我国肉制品目前还不到肉类总产量的15%;在肉制品加工的关键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导致高档肉制品缺乏、非规范使用添加剂普遍、肉制品质量良莠不一。——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少数清真肉类食品企业管理不规范、技术基础较薄弱,致使屠宰企业对民族政策贯彻不到位、牛羊肉与猪肉混宰或混装混售的情况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产品品质不能适应清真消费的需要。(四)国内肉食供需变化大,影响对外出口据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肉类出13总量91.9万吨,同比下降15%;肉类进13总量135.1万吨,同比增长57%。2008年出口60.3万吨,下降30.4%;进口184万吨,增长36.2%。2009年出口60.7万吨,进口137.9万吨,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逆差77.2万吨。肉类进13连续三年大于出口,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分析,当人均收入低于5000美元时,收入的增加和肉类消费的增长呈正比关系。我国现在除少数人肉类消费出现下降外,90%以上的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需求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近三年我国肉类产品进出口数量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说明了国内肉类生产供给变化和消费市场需求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肉类产品曾经具有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而世界贸易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日益提高,对我国肉类出口的阻力逐渐加大,我国肉类工业发展正面临着贸易市场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三、我国肉类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确保稳定均衡的肉类供给能力和肉品安全的中心任务,努力加快“三个转变”:一是由分散的传统饲养方式向规模化的现代饲养方式转变:二是由作坊式的手工向工厂化、机械化的加工方式转变;三是由肉类产品的落后生产流通方式向现代生产、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等先进方式转变,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调。为此,要大力推进以新型现代化肉类加工企业、蛋类加工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链建设,按照“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模式改造落后的畜禽养殖业、屠宰加工业、蛋类加工业和制品流通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三个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三个调整”、加快“三个转变”的核心理念,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肉类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增强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新的贡献。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国肉类工业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依托农牧业,反哺农牧业,强化产业基础。2、坚持定点屠宰,分级管理,优化区域布局。3、坚持科技进步,加快改造升级,转变发展方式。4、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确保质量安全。(二)发展目标1、肉类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2015年我国肉类总产量将达到8600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61公斤,每年人均增加1公斤。禽蛋总产量达到3000万吨,人均禽蛋占有量21.4公斤。2、肉类产品结构调整。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牛羊肉、禽肉生产。其中:2015年猪肉产量5246万吨、禽肉产量1978万吨、牛肉产量774万吨、羊肉产量430万吨。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分别达到61:23:9:5:2。积极发展冷却分割肉,优化肉制品结构。2015年,县城以上热鲜肉销售比例降至50%以下,冷鲜肉占比提升到30%,冻肉占比维持在20%左右;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达到150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17.4%,人均消费量10.7公斤,每年人均增加O.5公斤;中西式肉制品结构调整为50:50。3、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使肉品质量安全满足保障公众健康的需要。到2015年,大中城市的肉类企业全面建立肉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4、定点屠宰厂的区域布局。生猪定点屠宰厂的设置:直辖市和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城区要少于4家;其他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要少于2家。县(市)全境设1家,有条件的地方可不设屠宰厂(场)。西部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争取到2015年,
本文标题:十二五肉类企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002 .html